劉向東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4-000-02
摘 要 新時期黨政機關思想政治工作要從人們思想活動、形勢、任務的特點出發,掌握和了解人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產生的競爭意識、經濟意識、利益意識以及多變的思想形態。 進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疏導和滲透,提高人們對新時期形勢、任務以及發展特點的認識,激發人們對建設現代化事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各級黨政機關領導干部要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激勵機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關鍵詞 思想政治工作 人們思想活動 利益意識
黨政機關思想政治工作是指黨及其所屬各級各類組織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對黨員和群眾進行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思想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新人,動員人們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社會實踐活動。由于黨政機關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沿,其行政人員思想素質的高低與國家治理的好壞休戚相關,所以我們應從新時期人們思想活動的新特點入手,掌握其思想活動的新變化,并對癥下藥從存在的問題中找出原因,這樣才有利于把黨政機關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也才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持續發展。
一、新時期人們思想活動的新特點
競爭性。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破了等級特權觀念和“等、要、靠”的思想,弱化了個人對國家和集體的依附,人們也逐漸由“單位人”變為“社會人”,體制的變革使人們呼喚競爭精神,在社會選拔中更注重考察人的能力、才識,“愛拼才會贏”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所有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增強了人們的競爭意識,推進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的步伐,但競爭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就會使有些人采取不法手段來追求物質利益,破壞社會公正,使人們對改革、對社會主義制度產生懷疑,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引發經濟和社會秩序的混亂。因而合理地規范競爭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多變性。人的思想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從歷史上看,每當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處于過渡和不定型的狀態,相應地人們的思想也會處于不確定和劇烈變化的狀態之中。趨利性。 在計劃經濟時代,“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傳統義利觀使人們一直羞于談功利。但在改革開放的經濟條件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物質利益的重要性,因為物質利益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人們進行其它社會活動最基本的條件。這種趨利性思想一方面能使人們堂堂正正地爭取自己合理、合法的物質利益,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會影響人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判斷是非的標準,使一些人不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甚至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滋生拜金主義。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鼓勵人們通過正當手段追求個人物質利益,反對損害國家和集體利益,非法為己牟利的行為。
非理性。非理性是指對問題缺乏理性思考的思想表現,對任何事物抱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不講原則;或處理問題感情用事,情緒處于一種浮躁的狀態。思想活動的非理性來自于大變革和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特殊心態。人們在由依附到自主的轉變過程中,不少人感到十分陌生、困惑和茫然,覺得無所適從,甚至轉而產生強烈的懷舊情緒或對新事物產生抵觸情緒。隨著改革的深化,在一系列重大利益的調整中必然會產生許多新的矛盾(如下崗問題),觸及一些人的眼前利益,引起一些人的不滿和心理失衡。人們思想活動的非理性傾向對社會發展和穩定是極為有害的,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采取有力措施進行教育和疏導。
二、現階段黨政機關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領導干部對機關思想政治工作建設不夠重視。一些黨政機關部門領導干部對加強機關黨的建設重要性認識不統一、不到位,集中表現在口頭重視、行動上卻并不重視。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認為,抓經濟工作千頭萬緒,哪有閑暇再去顧及機關思想政治工作;二是認為,機關黨組織不領導本部門的業務工作,只要抓抓黨員教育和發展就行了;三是認為,機關黨員集中,領導干部居多,自覺性較高,不會出問題。另外社會上對黨務干部存在偏見,有些人認為,機關黨務干部抓理論學習、抓黨的建設是沒事找事干,尤其是市場經濟年代,搞機關黨建沒什么用。還有的機關黨務干部對自身從事機關黨建工作缺乏光榮感、責任感。
思想政治工作內容針對性不強。 灌輸的方法是黨內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重要方法,即通過自上而下的對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政治宣傳和理論教育。市場經濟的特點不斷強化著人們的自主性意識,灌輸對人們會產生一定的排斥甚至逆反心理,如果不注意研究接受者的時代特點,就不可能取得實質性效果。
缺乏激勵機制。“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現象,在計劃經濟時代機關企事業單位普遍存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雖從各方面都在改變這種局面,但在機關單位“一杯清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現象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就在于目前的組織體制還未完全激發起人們的積極性。因此建立一個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激勵機制是必需的。通過激發誘導,盡量發掘人的潛力,充分調動和發揮機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并按照德能勤績的要求全面考核各級干部,合理安排他們的職位和崗位,輔之以必要的物質上或精神上的獎罰來實現新形勢下的機關勤政、廉政、高效目標。
三、現階段黨政機關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人文中心主義文化,即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目標在于訓練人、教育人、開導人,在于告訴人做人的準則和方式方法。這種文化體現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使得以血親關系為重的家長作風盛行,勢能觀念沉重,在思想教育過程中主要是單向度的訓導方式,缺乏溝通,所有這些都壓抑了民主意識、競爭精神。即使在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后,作為封建觀念基礎的封建制度(基本屬性)雖然已不復存在,但我國社會結構的勢能性并沒有徹底改變,所以,“勢能觀念”一度成了只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文化,在勢能文化的影響下,思想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表現出訓導性、隨意性等特點。政府被視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政府官員的言行也就自然成為金科玉律。這一切雖然隨著改革的深入有所改變,但其影響尤其是對人們競爭精神的壓制依然存在。
利益分化導致思想政治工作困惑 。物質利益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人們進行其他社會活動最基本的條件,新形勢下,趨利性成為人們思想活動的新特點之一。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人們的利益與暫時得失會有很大差異。使得社會分配不公與共同富裕、市場主體的行為擴張與正常經濟秩序的矛盾、市場行為的變異與道德法紀的矛盾,以及穩定就業與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矛盾變得更為突出。所有這一切都沖擊了黨政機關的思想政治工作,引起社會成員的“身份認同危機”,也給行政人員帶來思想困惑。
法律監督體制不健全。 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都靠傳統習俗、社會輿論、社會賞罰等精神力量進行調控是有限的,目前還缺乏統一而又有權威的或占絕對統治地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標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往往會由于一些眼前利益的分配不公或對某些社會現象的不滿產生抵觸情緒,甚至產生一些非理性的行為。這些非理性行為僅靠道德規范的說教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法律監督來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因為失去監督和制約的權力會自我膨脹,沒有監督和制約的思想行為也有可能變質,并最終可能導致腐敗的產生。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的法律監督體制尚不完善,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參考文獻:
[1]潘莉娜.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J].經營管理者,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