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為適應新的課程改革教師要發揮化學學科的優勢, 化學教學活動不應等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改革傳統化學課教學思路,激活化學課堂教學,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豐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新課標;化學課堂;教學探究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在新課程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困惑進行深深地反思,化學教學需要進行觀念的轉變,讓學生改變傳統的被動學習方式,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化,對課堂教學結構、教學資源的運用進行深入的總結和改進,才能真正提高新課程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成績及水平。
1 教師觀念轉化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適應教育發展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新課程要求我們轉變教育觀念,讓學生進行主動性探究,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學習的主人,根據學情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而且新的教學方法沒有現成的模式可搬,因此化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認識到化學課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化學學習興趣。生活中隨處可用到化學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在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生有哪些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將生活化的知識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新大綱對化學教學的任務明確指出,化學教學的第一任務,就是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針對教學實際進行靈活調控,提高學生的素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在預設與生成的融合中達成。要從注重具體的化學學科知識點的嚴謹性、深刻性。
2 采取探究式方法提高化學實驗效果
常言道:教無定法,重在得法,新課改大力倡導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教師應進行行之有效的化學實驗教學準備工作,化學教學就是本身并不只是傳授給學生一些化學概念和規律,而是通過實驗探索規律、發現真理,利用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最成功的教學手段,實驗使他們能夠掌握和運用一些化學原理和實驗手段,學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人教版化學教材刪除了學生實驗與演示實驗板塊,給學生進行實踐性探究和老師為學生布置化學實驗留下了更大的操作空間。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最成功的教學手段。探究式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由于學生對豐富多彩的化學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每次實驗的成功都給他們帶來無比的欣喜,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而且,同時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探究意識比較薄弱,教師要精心選擇探究性強的內容,選定內容后,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要認真把握,實驗所需儀器、藥品等都要充分準備好,樹立科學嚴謹的態度,通常情況下,學生實驗都是重復教師課堂上演示過的實驗,這樣的實驗只是起到鞏固書本知識和訓練操作技能的作用,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模擬試驗過程是學生獲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體驗,使教學活動更形象生動。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都要認真細致、耐心地給予解決,根據新課改的精神,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延長學生獨自進行實驗探索的時間,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危險性較低,易于操作的化學實驗交給學生獨自探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初學時,實驗必須由教師親手去做,它對于以后的學生實驗有著示范的作用。在學生們做了幾個分組實驗之后, 教師順利地將學生引入案例的教學情景當中,同時,還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開展生活化案例的演示,最大限度地將演示實驗轉化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演示實驗,動手做實驗的學生由于是在全體同學面前做實驗,注意力特別集中,在動手做、動眼看的探究過程中提升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老師讓學生主動思考,主動討論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3 設計好課堂教學方案
要想上好一堂課,首先要對課堂教學有一個很好的設計,化學教學系統的設計應用化學知識信息,在教學設計時,我們要根據知識內容特點,通過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學生探究,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總結,用話語把自己的所做所想表達出來,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和不同知識內容的特點,化學科的課堂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設計階段,教師要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到學而不厭,強化化學作為教學主體的能動作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使教學形式多樣,內容新穎,同時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化學與材料”的教學中,在進行食品添加劑相關教學時,筆者就收集了不少有關國家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劑的材料,如新聞媒體曝光的地溝油、轉基因食品等,對學生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可以通過學生尋找身邊的這些材料,加強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教師可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實物、圖片,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宣傳,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樹立起他們對化學學習的自信心。教師要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補充。又如在講授“水的組成”這節課中, 為了說明水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教師通過多媒體放映有關地震、礦井坍塌等災難資料。在地震等災難發生后,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塊壓死,而是在廢墟里漫長的等待中嚴重脫水而死,當課件講到這里時,教師趁機導入正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 組織好研究性課題的教學
研究性課題是以學生獨立活動為主的課程,對于研究性課題的教學,教師應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計劃,通過教師設置的討論課題,要注重討論過程、親身體驗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讓學生有充足時間探索、交流,要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和合作精神。有時學生沒有能力分析推論得出的結論,教師要在學生探究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補充。例如噴泉實驗后學生會產生誤解,只有易溶于水的氣體才可以設計成噴泉,所以每到這個新課時,教師應安排一節課作為一次研究性課題《噴泉實驗的條件與設計》的探討。教師讓學生歸納出不同溶解性的氣體,感覺到溶解度不同的氣體對噴泉實驗的影響,這就要求學生進行研究性討論,最終發現噴泉實驗的實質。這個噴泉實驗是一個重要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討論歸納出不同溶解性的氣體,感覺到溶解度不同的氣體對噴泉實驗的影響,最后以幾個高考題來鞏固噴泉實驗的原理,在訓練中我明顯感覺到學生的思維拓寬了。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