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亞
摘 要:小學美術綜合探究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發現知識過程的活動,教師要設計并向學生提供探索和發現的真實情境,以利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并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和探索創新的精神。
關鍵詞:小學美術;綜合探究;創新
課堂美術綜合探究學習中要創設質疑問難的情境,開放思維的空間,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因素,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使其或獨立思考,或互相質疑,或大膽想象,或相互爭議。特別是要鼓勵學生不顧生疑,大膽發問,對問題、新知識始終有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對問題主動思考的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
1.構建開放的美術課堂,營造探究學習氛圍
創造是人的基本潛能,而身心自由是創新潛能得以開發的基本條件。只有在寬松愉悅的環境里,學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標新立異和創新,使個性獲得發展。因此,課堂上需要教師去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利于師生情感交流的比較寬容的學習環境,創造自由的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美術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包容的氛圍,在整個學習探究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展示的機會,讓學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適宜的創造活動環境,讓學生自由奔放和新穎地想像,在無拘無束的氛圍里自由地呼吸,引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讓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憤怒、遺憾和沮喪,在這樣平等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學生才能敢問,敢質疑,才能進一步的探究與創造。就在在這樣寬松的氛圍中,如在學習《飛流直下三千尺》一課中,學生積極提出了:在宣紙上畫畫有什么不一樣?瀑布用什么方法來表現?水墨畫在畫時要注意什么?等一系列問題,在后來的探究創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業。
2.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創造思維發展的動力,也是美術學習的基本動力之一。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這要求我們的教育,從小就要把怎樣發現、發展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在開展美術綜合探究學習時我們應充分考慮到這個因素,尋找激發學生參與美術綜合探究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強烈興趣的驅使下自主探究實踐。因此,課堂上需要教師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特有的魅力,以種種途徑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征的情意和認知相適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把學生帶入美妙的學習樂園。我們在開展美術綜合探究學習中,把現代化的技術如影視、網絡等手段引入學習中,還把數碼相機交給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我親自教給學生使用的方法。學生對于這些新鮮的現代化技術自然是有著極大的興趣,都想在活動中積極嘗試。
3.改革創新學習方式,落實探究活動
在美術探究學習中要變封閉為開放,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系和溝通,讓豐富多彩的美術實踐活動充盈課堂:討論、游戲、表演、創作、展示、欣賞、評價……,使實踐活動貫穿于學習探究的全過程,促使每個學生真正的動腦、動口、動手,參加到學習探究、自由創作中去,同學們合作、分工、交流、互動,同心協力、互相促進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調動學生多感官的體驗,如在學習《千變萬化的線》一課時,課前調配了四杯甜酸苦辣不同味道的飲料,請學生品嘗,嘗完后用線條表現出自己的感覺,讓下面的學生來猜一猜他們喝到的是什么味道,讓喝的學生驗證他們猜得對不對,并說一說為什么要用這樣的線條來表現,你還可以用什么線條來表現。大家在嘗一嘗、猜一猜的游戲中交流著自己對線條的不同感受,通過味覺、視覺、聽覺多感官的綜合體驗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并感受了線條的不同的情感。又如在《皮影戲》中讓學生自主體驗、探究、創作、表演,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學生的興趣高漲,作品個個質量較高。
4.拓展美術材料,積極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兒童本身就是一個天才的創造者,一張紙、一塊布、一堆沙、幾粒石子,甚至一根木棍,都能引發他們探究的興趣,成為他們創造的材料。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多種材料和工具,全方位拓展他們的思維,開闊他們的視野,培養創造和實踐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各種可利用的廢舊材料,并且讓每個學生用舊掛歷、舊布、繩子等材料自己制作物品袋,專門放置自己平時收集的各種材料。讓他們從平凡的、司空見慣的材料中完成創造新的造型,展開想象的翅膀,這種材料的開拓和設計引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他們不斷地發現新的可利用的材料進入一個個新的創造天地:用彩色包裝帶構畫圖形、編織壁掛;用各種舊布拼貼成畫;用易拉罐制作小動物;將彩色玻璃片粘成畫;用廢舊材料制作服裝……《有趣的臉》中學生用各種有趣的材料制作,忙得不亦樂乎:用一次性紙杯、飲料瓶、卵石做臉;用毛線和樹葉做頭發;用紐扣做眼睛;用橡皮泥做耳朵;用花花糖紙做衣服;用火柴棒做四肢……出現了一件件充滿創意和童趣的作品:可愛的瓶娃娃、長滿胡子的卵石爺爺、有趣的蛋寶寶、用糖紙編的長辮子女孩……在對不同材料的探究中,學生發現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美,體會了變廢為寶的快樂,為學生的想象與創造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蔣乾杰.小學美術課改的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教師版),2007(9).
[2]蔡建良.美術教學評價要實現“四大”轉變[J].教育科研論壇,2008(4).
[3]楊春輝小學美術課堂有效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