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華
摘 要: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其目的在于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使他們成為具有獨立和自主個性的人,全面發展的人。自主學習是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基礎,因此重視自主學習的指導和組織,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21世紀將是一個知識創新的世紀,新世紀正在召喚大批高素質創造型人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成為了時代的主潮流。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小主人。在小學數學創新教育中,教師如何應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啟發性的問題,在生活實際中產生的有趣數學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層次鮮明,形式多樣的習題設計,新型的評價等,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其抱著好奇心走進學校的小學生,愉快的走進數學王國,自覺地去探討其中的奧秘,產生更多的好奇,對數學產生濃厚的愛好,從而培養出創新人才。
一、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要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習達到最佳境界。小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以故事的形式來創設情境,會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對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的審美能力。如在開始分數教學時,用《西游記》的故事引入:“唐僧師徒在取經途中,夏天中午時,大家都很口渴。師傅叫孫悟空去摘一些野果來解渴。第一次孫悟空摘了8個桃子,叫豬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孫悟空摘到一個西瓜,叫豬八戒分他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學們,你們替他想一想該怎樣分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段生動的故事,創設最佳數學情境,使學生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
二、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小主人
教師四十分鐘的教學必須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前提,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教學工具誘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生理學的角度而言,四十分鐘內學生的注意力不會長久集中,只有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象魔術大師般的變幻手法,始終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學生才能保持一個相對較長的注意力,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得到提高。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我們的教學內容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只有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了興趣,學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而創設問題情景的重要意義就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不能光為興趣而創設情景,問題情景一定要與教學內容有著密切邏輯關系。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時,根據教學重點,設計了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景——《老人與猴子》。老人早餐時分給猴子一個餅的一半,猴子嫌少;午餐時老人分給猴子一個餅的四分之二,猴子高興了,還想多要;晚餐時老人又分給猴子一個餅的八分之四,猴子高興得跳起來……學生聽故事興趣盎然,紛紛對猴子發表評論,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對評論的結論進行一步步驗證,從而達到對知識概念的理解與掌握。這時每位同學都想趕快知道正確的答案,這樣無形中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意力被緊緊地吸引到新課上,思維進入了最佳狀態。
因此,只有興趣,才能使學生大腦皮層輪換興奮,學生大腦的無意識領域的潛能才能充分調動,我們平時所講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能得到解決。
三、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會,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展開合理的想象
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更不是學生原有知識的重復過程,而是以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例如,在復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時,要求學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變得與下底同樣長,這時變成什么圖形?與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縮短為0,這時又變成了什么圖形?與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問題一提出學生想象的閘門打開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為0的梯形,平行四邊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這樣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想象思維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教材,為學生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和信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教材中的許多例題、插圖都可以給學生提供多個信息,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例如,教學“0的認識”一課,教材中給出“小猴吃桃”圖。這樣一幅簡單的連環畫,卻可以引發學生的許多理解。有學生認為“有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盤中有兩個桃,第二只小猴盤中有一個桃,第三只小猴盤中沒有桃,可以用0來表示”;有學生認為“有一只小猴,本來盤中有兩個桃,吃了一個,還剩一個;又吃了一個,盤中就沒有桃了,所以用0來表示”;還有的學生認為“猴媽媽給三只小猴每人三個桃,第一只小猴吃了1個,還剩2個;第二只小猴吃了2個,還剩1個;第三只小猴都吃了,盤中沒有桃了,就用0表示”;等等。這樣學生在敘述圖意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0的含義,輕松愉快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比教師直接講授要好得多。
此外,我在課堂教學中還特別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我都不失時機地進行鼓勵性評價,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了他們的自信心,尊重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學生愿意學數學,愿意上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