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映紅
鄔潔
系統化護理干預在預防全膀胱切除術后腸梗阻中的效果觀察
吳映紅
目的 研究系統化護理干預應用在預防全膀胱切除術后腸梗阻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行全膀胱切除術患者9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對照組48例,給予觀察組系統優化護理,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比較2組術后腸道恢復情況及腸梗阻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3.93±0.64)h vs (4.67±0.75)h],術后腸蠕動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3.21±0.76)h vs (3.68±0.84)h],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腸梗阻發生率10.42%(5/48),觀察組腸梗阻發生率2.00%(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系統化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全膀胱切除術后腸梗阻發生率,提高患者術后腸道恢復,值得推廣。
系統化護理干預;全膀胱切除;腸梗阻
膀胱癌為一種常見腫瘤,發病率在泌尿生殖系腫瘤排首位[1],對患者身心健康構成威脅。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尿流改道及全膀胱切除為較有效的方法,可全面提高生活質量、可控性高、排尿功能強,對上尿路功能影響不大[2]。但因為術中將腸管截取,嚴重刺激腸道,術后腸梗阻發生率高,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3]。為了探討系統化護理干預應用在預防全膀胱切除術后腸梗阻中的效果,丹東市中心醫院對50例行全膀胱切除術患者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現對其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丹東市中心醫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行全膀胱切除術患者98例,全部患者經病理診斷為膀胱癌,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50例,對照組48例。觀察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45~85歲,平均年齡(52.4±4.6)歲;對照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46~86歲,平均年齡(53.6±4.5)歲。2組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予以系統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干預。患者因對疾病、手術方式認識片面,較容易產生急躁、害怕等消極情緒,因此心理護理干預在減輕患者消極情緒方面非常重要,且心理護理干預能調動患者個人潛能,方便疾病的觀察及恢復。護士應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干預計劃,掌握患者信息(比如疾病變化、生活習慣、心理、文化等),按照患者接受能力與性格特點,獲取家屬同意,決定是否告知患者病情,甚至還可應用保護性醫療[4-5]。另外,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詳細講解手術的重要性、安全性及術后腸胃道功能恢復內容;且給患者介紹手術成功例子,使其樹立信心,提高患者依從性。(2)飲食指導[6]。術后患者禁食,實施胃腸減壓,確保胃腸減壓不受阻,詳細觀察患者肛門排氣與腹部狀況。若胃腸功能已恢復,拔除胃管,給予患者流質飲食,約50~100mL/d,堅持少食多餐。進食后對患者腹痛、腹脹等進行觀察,且逐漸更改患者食物,從流質至半流質、普食,應進食維生素、蛋白含量高且易于消化食物。避免便秘,囑托患者多喝水,如患者產生胃部不適、腹脹時,停止進食,應用藥物保護胃黏膜[7]。患者恢復進食后仍需對其突然嘔吐、腹脹、腹痛等癥狀進行觀察,且上報醫生采取應對措施。(3)活動護理干預。患者術后需臥床休息,術后6h護士指導患者床上翻身,2h/次,且指導其開展四肢運動,按摩腹部,加快腸蠕動。術后2d,護士指導患者床邊坐起,雙腿垂于床下,2次/d,15min/次。術后第3d,指導患者站立床邊行原地活動,3次/d,15min/次。術后第4d,指導患者床邊行走,3次/d,20min/次。術后第5天,指導患者在病房行走,3次/d,20~30min/次,但應以患者身體情況為準。訓練時,為保證患者安全,護士應制定活動觀察表,以不影響患者為基礎,保證引流管不受阻、無脫落,且積極鼓勵患者堅持訓練[8]。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肢的腸道恢復情況(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術后腸蠕動時間)及腸梗阻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術后腸道恢復情況對比 護理干預后,2組患者術后腸道恢復情況良好,其中觀察組恢復效果較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腸道恢復情況對比(±s)

表1 2組患者術后腸道恢復情況對比(±s)
組別例數肛門首次排氣時間(h)術后腸蠕動時間(h)對照組484.67±0.753.68±0.84觀察組503.93±0.643.21±0.76 t值5.485.39 P值0.0130.015
2.2 2組患者腸梗發生率 對照組5例發生腸梗阻,腸梗阻發生率為10.42%,觀察組1例發生腸梗阻,腸梗阻發生率2.00%;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術治療膀胱癌時,由于需將小腸截取或者重新建立尿液輸出道,再加上切取一段回腸對新膀胱進行縫制,吻合口狹窄或內疝的可能性極高,進而造成機械性腸梗阻。臨床研究報道指出,從患者住院為始予以系統化護理干預,可令患者更加了解疾病知識,克服其消極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協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系統化護理干預中的康復指導訓練可加快腸蠕動速度,推動腸排氣與排便功能[9]。因此,對患者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術后患者腸梗阻發生率,促使患者術后腸道恢復,值得各大醫院臨床推廣。
[1] 溫登瑰,張思維,鄭榮壽,等.中國2009年膀胱癌發病和死亡資料分析[J].中國腫瘤,2013,31(7):521-527.
[2] 夏國偉,丁強,徐可,等.腹腔鏡下全膀朧切除加原位回腸代膀胱術的臨床療效(附12例報告)[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6, 21(12):421-422.
[3] 方衛華,于德新,施浩強,等.腹腔鏡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腸新膀胱重建術(附5例報告)[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6,21(9):651-653.
[4] 林燕文,雷向華.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腸代膀胱術病人的圍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10,8(8A):2016-2017.
[5] 李雪梅,鄭霽,陳志文,等.51例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腸代膀胱術老年患者的圍術期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1):974-975.
[6] 方衛華,于德新,施浩強,等.腹腔鏡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腸新膀胱重建術(附5例報告)[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6,21(9):651-653.
[7] 謝巧麗,康福霞,吳東娟,等.膀胱全切回腸原位膀胱術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1):2015-2016.
[8] 胡婷婷,陳嘉莉,許章英.護理觀察對癌因性疲乏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6):2015-2016.
[9] 李思月,何曉蓉.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腹壁造口手術的護理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1(1):198.
鄔潔
[摘 要] 目的 對開展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院外延續性護理進行思考。方法 臨床研究對象選取行關節置換術患者100例,遵循隨機分組原則分為2組。常規組僅予以常規出院指導,延續組在出院指導同時實施院外延續性護理。對2組患者術后心理狀態、康復訓練依從性、關節恢復情況進行評估。結果 延續組心理狀態、關節恢復均優于常規組,康復訓練依從性明顯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常規組SAS評分、SDS評分、關節功能評分分別為(56.13±9.45)分、(58.25±9.56)分、(78.24±12.34)分,依從性為70.00%;延續組SAS評分、SDS評分、關節功能評分分別為(49.25±7.83)分、(50.24±7.65)分、(89.45±11.24)分,依從性為98.00%。結論 在出院指導同時實施院外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行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用顯著,可促進患者術后負性情緒的消除,提升其依從性,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關鍵詞] 關節置換術;院外延續性護理;思考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7.078
遼寧 118000 丹東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 (吳映紅)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6.2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