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
[摘要] 《綱要》把幼兒藝術教育定位在審美教育的范疇內,強調對幼兒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和審美情趣的提高。而在審美活動中,情感體驗性始終是主要的、具有決定性的。繪畫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它用最具體的方式傳遞著幼兒的思維信息和情感性的表達。但在幼兒園的繪畫活動中,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幼兒的作品最終完成得如何,是否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而常常忽視了幼兒自身在創作中經歷的過程和情感體驗。這些被我們所忽視的問題,恰恰正是幼兒藝術教育的核心,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關鍵詞] 幼兒 繪畫活動 情感體驗
幼兒美術活動往往被認為是一件單純的技能學習,以模仿教師范例,掌握知識技能為主。而常常忽視幼兒自身在創作中經歷的過程和情感體驗。這種情感是幼兒美術活動過程中的潛在動力,包括積極主動的態度;對事物的正確感受和理解;對美好的事物的向往和表現欲;以及獨立自主和樂于創新的精神等。教師作為幼兒美術活動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應該運用有效的方法注重保護和培養幼兒積極的情感體驗,我們的做法是:
一、畫前說“畫”,鼓勵幼兒充分表達情感
畫前說“畫”是讓幼兒暢所欲言自己的設想,讓幼兒對自己即將所要畫的畫,進行無限的想象和描述。充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內在情感。但這種畫前的情感激發同樣需要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因為幼兒對情感的學習不同于認知方面的學習,往往是自發的對教師的模仿、認同,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接受教師的影響。因此,教師的情感首先必須是積極的、肯定的,用自己的情緒帶動、感染幼兒,使幼兒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如,在《我會飛》這一主題繪畫活動中,老師首先用飽滿的情緒告訴幼兒:“小朋友,你們知道嗎?老師常常做夢讓自己能夠飛起來,到處去旅行,可是我總想不到好的辦法。”“小朋友,你們想讓自己飛起來嗎?你會用什么辦法讓自己飛呢?”幼兒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有的說給自己裝上小鳥的翅膀;有的說給自己裝上蝴蝶的翅膀等等。幼兒雖然想的多,說的多,可是很多幼兒想到的往往是用翅膀飛,這樣一來,幼兒的思維就被局限在會飛的動物或昆蟲上。這時,我又引導幼兒:“除了用翅膀,我們還能用別的方法使自己飛起來嗎?”蘇蘇小朋友很快舉起小手說:“我乘上熱汽球飛過大海”“蘇蘇小朋友的想法真是太棒了!”我馬上給了她肯定性的贊賞。接下來幼兒的思維像被激活了一般,有的說抓上一大把氣球;有的說穿上飛行服等等。這么多的想法形成了一種豐富的資源,讓幼兒之間共享,這樣,既讓幼兒在畫畫前充分表達了他們的所思所想和內心體驗,又讓幼兒在畫畫的時候,會“有畫可說”了。
二、畫中說“畫”,讓幼兒情感自由舒展
畫中說“畫”,即邊畫邊說,是默許幼兒在繪畫時輕輕交談,或者是教師參與其中的交談。通過交談,一方面可以讓幼兒之間交流經驗,獲取更多的學習經驗,另一方面,可以在幼兒之間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更有助于幼兒創造力的發揮。以往,我們的教學是一種授課式的教學,常常用嚴格的課堂紀律來約束幼兒,在那種安靜的環境中,幼兒的繪畫活動只是完成作業式的教學過程,他們的情感得不到舒展,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得不到更大程度的發揮,這種教學方式勢必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當然,允許幼兒邊畫邊說,并不是任由幼兒隨便交談,為了避免活動亂成一團,可以采取教師參與談話的互動方式進行協調。教師的參與可以讓幼兒感覺到自己被關注,在心理上使幼兒有一種安全感。另外,教師的參與也可以給幼兒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比如,在材料的提供和工具的使用方面。在實踐教學中我還發現這樣的現象,幼兒剛開始和我交流的話題往往是試探式的。比如,“老師,我畫得好看嗎?”“這里可不可以畫個小汽車?”幼兒產生諸如此類的問題時,一方面體現 了幼兒想和老師接近的愿望,另一方面也顯現出幼兒的不自信。每當有幼兒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我總是耐心地回答他們,給予肯定和鼓勵。一段時間下來,幼兒和我談話的內容就轉變為,“老師,我畫的是×××”等。這種從試探性的詢問到描述式的告知,雖然只是一步之遙,但它卻體現了幼兒不同的學習狀態,前者是希望老師給出答案,后者是自己找到答案。
三、畫后說“畫”,促進幼兒積極情感的發展
畫后說“畫”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在評價幼兒作品時,給幼兒說“畫”的機會;二是創造說畫的環境氛圍,促進幼兒說“畫”。
由于幼兒性格各異,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幼兒的個性,允許幼兒有不同的表現出方式 ,而不應強求一致;同時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表現出的能力也有強有弱,所以成人對幼兒作品的評價要以鼓勵表揚為主,以增強其自信心;對美術活動的評價更不應只重結果,而應重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感情發展,如,積極的態度、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等,都應給予肯定評價,以促進幼兒積極情感的發展。
以前,在美術活動中,我們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對幼兒的作品進行評價,忽略了幼兒繪畫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也不明白孩子畫的是什么,這樣往往會使幼兒覺得“其實你不懂我的心”。聽聽孩子的話,會讓幼兒覺得自己的勞動成果是被重視的、理解的。如果我們能彎下腰聽聽孩子的話你就會理解,為什么像畢加索這樣的大師要向孩子學畫。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一節幼兒學習欣賞了凡高的《星月夜》后,讓幼兒想象畫《五彩的天空》這一活動。這一活動表現出的內容含有抽象造型的因素,因此幼兒創作的隨意性也很大,最后的作品也是形式多樣,內容非常豐富。評價作品時,我請每位小朋友向大家介紹自己的畫。因為是公開課,考慮到時間問題,我選了幾幅自認為比較好的作品進行評價。在快要結束活動時,我看到林玲小朋友還執著地舉著手,滿臉的期待,于是我就請她上臺講畫,她開心地拿出自己的畫(那是一幅很零亂的畫)向大家介紹,“我畫的是龍卷風,很多東西都被吹起來了……”聽完她的介紹,我眼前一亮,覺得還真是那么一回事,畫中的圖形充滿了動感,真像一場龍卷風襲來時的場面,多么與眾不同的想法呀!差點就被我疏忽了。看著林玲介紹自己作品后滿足的表情,我真暗自慶幸給了孩子這個機會,同時也讓我讀懂了孩子的畫。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觀察,善于鉆研,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幼兒積極的情感。皮亞杰認為,“兒童看到、聽到的東西越多,就想多看多聽”。同樣,幼兒參與談論的次數越多,說明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越濃。因此,教師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應該接納、鼓勵、贊賞幼兒在畫中所表現出來的“異想天開”,給他們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使他們敢想、敢說,敢表現,從而形成正確的美術活動態度和生活態度,不斷提升幼兒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