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冠藍 (欽州學院 535011)
?
淺析騎樓建筑灰空間
甘冠藍(欽州學院535011)
摘要:騎樓是一種商住結合建筑,其空間靈活,有良好的適應性。文章從建筑灰空間的概況出發,簡述了灰空間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分析了騎樓灰空間的形式,并探討了騎樓灰空間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騎樓;灰空間;形式;文化內涵
騎樓建筑興起于民國時期,主要分布于南方沿海地區,以廣東、廣西、福建和海南省區居多。騎樓商住結合的特性形成了較為獨特的空間形態,其面闊窄而進深長的平面布局,形似竹筒,被稱為竹筒屋。建筑以二至三層居多,一棟挨著一棟立于街道兩側,橫跨于街道的檐廊空間一直綿延至視線的盡頭。這種建筑形式空間靈活,適應性極佳,能滿足商用和居住的雙重功能,是近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灰空間是一種靈動的虛空間,它既動又靜,是建筑中一種活躍的空間類型。灰空間不是現代建筑所發明,傳統建筑中有許多處理恰當灰空間的出現,它的形成也是眾多因素的結果。
(一)灰空間概念
灰空間是現代建筑理論術語,它是界于室內和室外的一個過渡空間,也是一種虛實結合的空間。日本建筑學家蘆原義信曾提到,人類生活的外部空間,一類是圍合感、聚合感較強的積極空間,另一類是圍合感、聚合感較弱的消極空間。消極空間的描述正是灰空間的生動寫照。
(二)建筑灰空間的形成原因
1.功能因素
傳統建筑灰空間形式多樣,經過長期發展演變,逐漸形成各地特色民居形式。以四合院的庭院來說,庭院圍合感,使人不出門就能享受大自然的氛圍。其它建筑圍繞庭院而置,較好的解決了采光與通風問題。庭院空間的形成,還能避免城市的喧囂,享受私家園林般的幽靜。人的種種功能需求,促進建筑形式的更新,灰空間的形成與建筑功能密不可分。
2.自然因素
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即合理”,這句名言非常適合建筑風格的演變。自然條件是促進建筑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細數中國任何一種建筑形式的起源與發展無打上自然條件的痕跡,影響建筑的自然條件主要包括地形因素和氣候因素。
干欄式建筑是南方地區的主要傳統建筑形式,在地形和氣候方面具有良好適應性。以壯族干欄式建筑為例,壯族建筑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南地區,古稱百越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且多雨潮濕。為了適應這種自然條件,形成了架空層和望樓兩個獨特的灰空間。架空層即一層的架空區域,這種處理方式很好的解決了崎嶇不平的地形條件,以及潮濕多雨的氣候因素。架空層開闊不設圍欄,主要用于存放一些大型農具以及圈養牲口。望樓實則二樓的陽臺,用于對歌、晾曬衣物,也是對外的一個窗口。
3.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是以孔子的仁學思想為核心,而構成這個思想模式和仁學結構的首要因要因素是血緣基礎,血緣的紐帶也是正是“仁”的基礎含義。孔子的仁學體系提出“孝”“悌”,從縱橫兩個方面的氏族關系和等級制度構建起來,從而繼承并改造了宗法統治制度。正是這種血緣關系使得我國傳統民居形成向心內聚狀態,成為傳統民居中的一種基本形態,形成了庭院、天井等灰空間。此外,傳統民居的庭院、天井等灰空間常常會營造園林景觀,種植花草樹木、堆山置石是常見的手法。這種引入自然、崇高自然的手法是現代城市景觀努力追求的,也符合道家人與自然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
騎樓是一種商住結合建筑,既適應了商業空間,也滿足居住空間的需求。面闊窄而進深長的竹筒式布局,使騎樓建筑在空間上有先天的不足。從灰空間的角度來看,騎樓建筑又有一些較為獨特的灰空間形式。
(一)天井
天井是騎樓建筑采光與通風空間,從整體建筑形態來看,天井的功能大于形式。騎樓由于其面闊窄而進深長,形似竹筒,這種結構布局較好地適應了商住結合的需求,但房間的采風與通風卻不理想。從平面布局來看,天井位于建筑進深的中部區域,根據進深的長短,設置多個天井。除臨街房間之外的所有房屋都圍繞天井來布置,這樣有效的解決了采風與通風問題。
(二)檐廊空間
騎樓立柱騎于街道一側,形成連綿不斷的檐廊空間,這是騎樓街區獨特的灰空間形式,如圖1所示。檐廊空間實則屋前的走道,在傳統民居中也常有出現。與傳統民居的檐廊空間相比,騎樓的檐廊空間有其特色。其一,騎樓的檐廊空間連綿不斷。一條騎樓街的檐廊空間在形態上基本相似,立柱大小、檐廊寬度與高度基本一致,且戶戶相接,一直延綿至視線的盡頭。其二,由氣候因素的影響而形成。騎樓所處南方沿海地區,雨水豐富且天氣變化快,夏季高溫日曬時間長,這種延綿的檐廊空間能起到遮陽和避雨的作用。其三,富含商業文化精神。騎樓是一種商住結合建筑,隨著社會的發展,商業性越來越明顯。在繁華的商業地段讓出部分室內空間,實則為了更好的招攬生意,拉近與顧客的距離。
(三)獨特的外灰空間
街道寬與樓高的比例影響著人對空間的感受,對于騎樓來說,形成一種較為特殊的空間形式。建筑學家蘆原義信對街道寬與樓高的比例有過這樣的論述,“街道的寬度為D,建筑外墻的高度為H,當D/H>1時,隨著比值的增大會逐漸產生遠離之感,超過2時則產生寬闊之感;當D/H<1時,隨著比值的減小會產生接近之感;當D/H=1時,高度比寬度之間存在著一種勻稱之感。”始建于民國時期的騎樓街區,受當時條件的限制,D/H的比值一般等于1或小于1,產生一種空間的接近之感。建筑之間的近接之感,使街道空間成為一種類似天井的灰空間,從外部空間到騎樓街區的一種過渡空間。這種較為獨特的空間可以把它定義為騎樓街區的外灰空間,與檐廊空間相互銜接,一起形成騎樓建筑的外部過渡空間,如圖2。

圖2 騎樓的外灰空間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建筑形態的形成往往受文化的影響。在中西文化的共同影響下,形成了較為獨特的騎樓灰空間。透過灰空間,可以依稀看出其豐富的文化符號。
(一)源于傳統的庭院文化
騎樓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產物,尤其是立面的造型語言,受外來文化影響較深。然而,從騎樓平面布局分析,尤其是灰空間的表現形式來看,騎樓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源于傳統的庭院文化。騎樓平面布局采用“商鋪——天井——房間——天井——房間”的形式,這種形式布局,類似傳統院落民居省去兩側廂房的效果。檐廊空間也非騎樓所創造,在庭院式民居中,中庭院落的四周往往就圍合著檐廊,形成一個口字形的檐廊空間。此外,在中國園林中也有許多設計巧妙的檐廊空間,時而與亭臺結合,時而與樓閣融為一體。檐廊空間和天井是騎樓建筑灰空間的精典之作,從其形式來看,大部分源于中國傳統的庭院文化。
(二)以商業為導向的空間設置
騎樓是一種商住結合建筑,由于騎樓所處商業地段佳,其商業性大于居住性。從空間構成來看,也是以商業性為導向。其一,檐廊空間富有“以退為進”的商業哲學。騎樓的檐廊空間實則一層商鋪讓出的部分空間,這種讓出部分商鋪空間的做法,實則為了更好的招攬生意,拉近與顧客的距離,富含“以退為進”的商業哲學。其二,天井作為中庭展示空間使用。天井是騎樓采光與通風空間,從現代騎樓街區改造來看,天井空間已成為一個中庭展示空間。中庭展示是現代商業空間常用手段,因其有良好采光和縱向的延伸感,能烘托出較好的商業氛圍。
(三)功能大于形式的實用主義
騎樓是典型的商業建筑,商業建筑往往追求功能最大化。從騎樓建筑的立面形態來看,初期的形態語言造型復雜,后期逐漸簡化,立面標志性拱券和裝飾柱僅作為一種符號出現。檐廊空間下的柱子,起結構的支撐作用,在形態上簡潔無裝飾。檐廊空間的頂部雖有吊頂,也是為了商業需求,給顧客一個較好的印象。從騎樓的平面布局來看,無閑置空地,僅天井空間不用作房間,其他格局緊湊。天井的空置,也是為了采光與通風的需求。總的來說,騎樓的空間設置倡導功能高于形式的實用主義。
興起于民國時期的騎樓建筑,以其良好的空間適應性,迅速成為南方沿海地區主要的建筑形式。騎樓建筑空間緊湊,通過一些灰空間使空間的銜接靈活。連綿不斷的檐廊空間,源于傳統又高于傳統的天井空間,這些都是騎樓建筑較為精典的灰空間形式。透過這些灰空間形態,又能看出騎樓商業化和實用主義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日]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外部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2]陸元鼎,揚谷生.中國民居建筑[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3][日]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4]王春雷,謝海琴.傳統民居的灰空間[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2.
項目基金: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廣西騎樓建筑空間形態研究”(項目編號:SK13LX449);欽州學院科研項目“從商業價值的視角探析欽州騎樓的立面造型”(項目編號:2014XJKY-35B)
作者簡介:
甘冠藍,欽州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建筑形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