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懿?。暇┦辛W小學 210000)
?
通感體驗:喚醒兒童音樂潛能
譚懿(南京市力學小學210000)
摘要:通感存在于每個人身上,它是一種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在親自參與中獲得感知、感受、感情的體驗。在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活動中,參與者運用通感體驗,調動各種審美器官,連同人的“第六感官”——心靈,將五官感覺與思想、情感、意志等“心覺”溝通,親身去經歷、感知、感悟,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音樂感受。本文旨以通過分析教學實例的形式,研究通感體驗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于兒童之于音樂體驗、感受的外在表現和內心感悟,激發兒童對音樂的內心感受,從而讓兒童逐步獲得主動體驗音樂、感悟音樂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通感體驗;音樂感受;審美能力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不管是否熱愛音樂,情感總會伴隨著旋律傳達到每個人的心底。俄羅斯音樂學家塞洛夫說:“音樂是靈魂的語言?!比祟悓σ魳返母形?、表現和創造是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欣賞能力的形成,對于兒童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是不能“教”的,音樂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教學機制主要不是講授和詮釋的方式,因為那樣的話,就會同學生的自身感受與體驗相悖,這是完全違背音樂審美規律的。將通感體驗作為教學的關鍵環節,能夠激發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以感情為心理動力,以通感觸動靈感,以想象補充實覺。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征,領悟感覺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創造無限的想象,有效地激發兒童自主參與音樂感知活動,用充滿心靈智慧的音樂教育去激活兒童的音樂靈性。
音樂是聽覺藝術?!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到:“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通過音樂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和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展審美想象,深化審美理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所以說,聽音樂是最簡單的一種體驗方式,但聆聽者也是最復雜的角色。出色的聽眾應當既是作曲家又是演奏者,試著理解和感受他們理解和感受的東西。在聽音樂時個人也要應用自己有關音樂文學和音樂結構的知識。培養兒童養成主動聽音樂的習慣,那么它就會開啟兒童通往音樂音樂殿堂的大門,使之獲得更為深廣和更個性化的音樂體驗。2
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兒童在學習中必須動腦、動手、動腳,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律動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最適合引導兒童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方法之一,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參與才能使兒童真正成為音樂審美活動的主體。兒童在接觸音樂時,既用聽覺去感受音樂,又用整個肌體和心靈感受節奏規律和旋律特點。通過肢體隨著音樂做各種有規律的協調動作,使兒童從身心兩個方面入手去學習音樂、感受音樂。歌曲《飛吧,飛吧》是蘇少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首德國民歌。歌曲主題鮮明,音樂語言簡練,三四拍的韻律為歌曲增添了流暢、起伏蕩漾的美感,是一首三聲部的合唱歌曲。兒童在《飛吧,飛吧》這一課中通過用聲勢動作和指揮手勢隨音樂律動,感受、聽辨出歌曲的節拍,加深學生對歌曲旋律以及音符時值的長短的印象。合唱教學是教學實踐中、尤其是中高年級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以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為基礎,但又不能忽略“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要巧妙地將兩者結合起來,使技能訓練的過程充滿音樂性、充滿美感、充滿趣味。
聽、動結合是通感體驗活動中經常采用的方式,讓兒童在音樂通感體驗活動中以聽覺為活動的圓心,輻射其他感官,把聽覺與動覺有效結合,親身體驗旋律,不僅感受音樂美也增進了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由于音樂音響的非語義性、非再現性的特征,使之不如其他藝術形式那樣可以直觀地對應于具體的現實事物,這也為聆聽音樂者留下了廣闊的感受與想象的空間。音樂的旋律是想象世界的載體,是音樂想象的先導,在兒童的想象下,美術就成為架往他們內心的一座橋梁。
聽賞旋律對于學生來說是加深熟悉旋律的有效途徑,但如果以表象的形式呈現對旋律的理解,這就需要調動視覺,融入“繪形”。在聽賞《飛吧,飛吧》歌曲中通過畫旋律線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感受旋律起伏的特點,想象鳥兒妄圖振翅高飛,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心情,使音樂有了畫面感。
教學過程中,在欣賞、學唱《飛吧,飛吧》獨唱與合唱兩種演唱方式后,學生這樣描述單聲部與多聲部的聽覺效果:“獨唱聽上去比較單調,合唱的音響效果更加豐富、立體”;“獨唱有個性,合唱有共性(通過教師引導后說出)”……課后,學生再用線條和色彩描繪出單聲部與多聲部歌曲給予他們的感受,將抽象的音樂感受具體化,深化學生的音樂記憶,開發學生的音樂思維,豐富學生的音樂感知力。
以“筆繪聲形”將音樂這種非語義性的藝術形式通過繪畫的平臺表現出來,激發兒童完成從聆聽——想象——再造型的過程,提高兒童音樂審美能力、審美感受力、音樂創造力等。在“筆繪聲形”的過程中,塑造出更具體的音樂形象,使其獲得新的、良好的聽覺想象經驗與美的享受。
兒童活潑好動,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當聽到抽象的音樂時,律動和聲勢是他們最好的表達方式。兒童可以充分調動視覺與動覺,通過聲勢、律動、圖譜等形式感受音樂的情緒和節奏。在共通型通感體驗,即藝術各學科門類之間的綜合活動體驗中,兒童將各種感受融合,對音樂產生個體內化,在感性認識的幫助下充分感知音樂,最終獲得理性層面的認知。
藝術雖高于生活,但終究是來源于生活的。每個兒童都有獨特的生活經歷,音樂本身也是充滿個性的的藝術,但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習大部分時間是在群體中度過。因此個人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參與”才能使兒童真正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
在我國的青藏高原和新疆的天山地區,生長著一種不懼嚴寒的美麗植物,它潔白的花瓣宛如荷花一般,當地人喜歡叫它“雪荷花”。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雪蓮。
1.補充型通感體驗源于生活
蘇少版一年級的音樂教材中有一首《小螞蟻搬米粒》,歌詞大意講的是一只螞蟻力量小,搬不動米粒;來了一群螞蟻后,大家一起把米粒搬回洞里。道理淺顯易懂:團結力量大!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歌曲的旋律并不難,中間還穿插著一句有趣的數板——“小螞蟻,小螞蟻,大家一起搬米粒。你幫我,我幫你,你扛我推齊用力?!睌蛋逯械摹澳憧肝彝啤睂τ谝荒昙壍暮⒆觼碚f,是不太容易理解的詞。在通感體驗中,調動學生的動覺,讓孩子們通過肢體動作親身體驗,這比任何語言的贅述都來的更為深刻。在以歌唱為主的音樂教學中通感體驗通常是作為唱歌教學的輔助性手段出現的,旨在為學生創設多次聆聽歌曲、熟悉音樂、親身體驗音樂的機會,從而在音樂活動中對歌曲獲得個人的內心感受。在《小螞蟻搬米?!芬魳坊顒又校總€個體通過親身參與、感受之后,在表演中深刻地理解了“扛”與“推”的意思,從而準確的表現出歌詞的意思。
2.補充型通感體驗回歸音樂
《茉莉花》是一首流傳于全國各地的江蘇民歌。采用五聲調式的四個樂句構成的單樂段。旋律輕盈活潑,表現出一種純樸柔美的感情,極富江蘇民歌清秀細致的特征。在教學環節中教師不僅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動覺等多方面感官,聆聽樂曲、欣賞視頻、學習舞蹈等形式;更調動了不常運用的激發味覺和嗅覺的體驗,以品茉莉花茶的獨特方式,讓兒童感受到茉莉花的清雅,為演唱時歌曲的情緒打下感官基礎。以聞花香、喝花茶的方式給兒童帶來最直接的感受,感知茉莉花的美和韻味。并將聞花香的方法運用到唱歌的方式中,發自內心的感知真實的花和歌曲中的花。
以嗅覺和味覺為特點的通感體驗使兒童對《茉莉花》這首耳熟能詳的江蘇民歌中充分感知,以此深切的感受音樂、體驗音樂。打通歌中感官通道,針對每個兒童不同的學習心理,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來呈現教學,充分調動兒童的歌中感官,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讓兒童能夠感知歌曲的內涵,理解這首經典民歌的旋律美、歌詞美、花之美、心之美,從而達到培養和提升兒童音樂審美能力之目的。
在注重藝術與生活交融體驗的補充型通感體驗活動中,兒童的體驗回憶或生活想象被激發了,勾勒出“扛、推”的模樣,讓他們感受到富有生活情趣的音樂,從而豐兒童對音樂的內心感受。鑒于兒童對事物感知的直觀化、形象性的特征,通感體驗的運用,不僅能起到喚起兒童情緒、情感,引發他們的聯想、想象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引導他們理解認知范疇以外的領域,提高兒童的綜合素養。
美國的雷默教授在《音樂教育的哲學》中學到:審美體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內在性”。這表明體驗的價值來自其自身的、內在的、自給自足的性質,每一個兒童對音樂體驗都是獨特的。音樂中的通感體驗是調動參與者的視、聽、嗅、觸覺等多重感官并觸發聯想,可以讓兒童從自己內心出發,在音樂的氛圍中體驗、參與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情感和內涵,獲得對音樂的感受。
“趕花會”是我國南方流行的民俗文化活動,也是民間音樂的盛會。樂曲《趕花會》是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中的一首民族輕音樂,其富有中國民族音樂的特點。以動人的旋律和輕巧的節奏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民間風俗畫。教師在音樂活動中充分調動兒童的通感,親身體驗音樂,運用動覺、聽覺、視覺的聯動,投映到多種音樂活動中。其中從學科共通的角度,感知語言與音符高低起伏的韻律關系。教師從字詞發音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韻律,從而練習到音高起伏的特點,進而編創歌詞。
通過藝術學科與非藝術學科的滲透體驗,給兒童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激發出個體音樂潛能;再從“個體”走向“共同體”,使每個人的音樂感受得到交流與碰撞,對音樂獲得新的理解。通過此類轉移型通感體驗活動,使兒童更富有音樂想象與音樂創造力,從而賦予每個人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分享音樂的能力。
實則,通感體驗是存在于每個人自身的,它是一種聯覺的本能。奧爾夫提出:“兒童階段是想象力和感受力最豐富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握機會予以啟發,這對未來有極大的影響,若在此階段不去培養他,所造成的損失,將難以彌補。3” 通感體驗正是帶領兒童體會音樂、參與音樂的一條捷徑。音樂活動中,兒童不僅僅是聽眾,更是音樂創造的積極參與者。通過通感體驗,激發“一覺引多覺”,可以大大提高兒童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從而提升內心聽覺、內心聲覺、內心視覺、內心動覺和內心觸覺等方面的多重感知。兒童的表演喚醒了其對音樂的內在感知潛能。對于兒童來說,每個人的每次體驗都帶有明顯的個性化色彩,具有“獨特性”和“內在性”。教師就像一位導演,為兒童——這一天生的演員創設廣闊的音樂空間,讓兒童真正感受音樂,激發其對音樂的內心想象。從兒童對音樂感受的反饋中尋找更加有新意、更加有趣的通感體驗方式,激活兒童的音樂靈性。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1.
2.【美】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體驗音樂——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9.
3.火舞瀲滟.《談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核心理念——原本性》[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25b49280100ba0f.html.
參考文獻:
[1]柳良.《音樂欣賞學導論》[M].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
[2]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1.
[3]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體驗音樂——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4]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5]鄭莉.《小學音樂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火舞瀲滟.《談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核心理念——原本性》[EB/OL].文登教研師訓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