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要】學習方式,就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基本行為和認知趨向,它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是學生長期以來,一貫表現的學習策略和傾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直都是教育教學界所關注和熱議的話題,并且有不少的專家,學者,教師就這一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本文主要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品質;合作學習品質和探究學習品質三個方面談談小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學習方式 轉變 自主 合作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31-01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學生的學習方式大概可以分為兩種:接受和發現。在接受式的學習中,學習的內容大都是以最后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在發現式的學習中,學習的內容都是以懸疑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學生則是知識的主動發現者。傳統學習方式偏重于前者,而忽略后者,不僅嚴重壓抑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學生智力,思維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被動接受轉變成為主動發現,將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合作,探究的認知活動凸顯出來,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所在。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
首先,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即在學生自主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只有學生自己相信自己能學,他才敢于進行自主學習并攻克難題。反之,即便是再簡單的問題,他都不敢嘗試。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特別的注重幫助學生培養自信心。一方面,在教學任務和目標上,我會根據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主應對問題,發表見解,增加自信;另一方面,在教學評價的語言上,激勵性的語言要變得更加的頻繁和日常化。我會努力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于學生的每一次成功和進步,哪怕只是一小步,都會公開加以表揚和鼓勵,讓他們相信自己能行。
其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在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一個人都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重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會盡量的少說少做,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樹立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注重創設教學情境。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我會精心的創設教學情境,從多個方面,多角度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習興趣;最后,創設寬松教學氛圍。教師應轉變教學角色,從一個權威者轉變成為參與者,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心里沒有了以往教師威嚴的壓力,會有更加輕松,和諧,自由的心理環境,促使思維積極活躍,激發學習興趣。
最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即在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基礎上的“會學”。“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自主學習中,單有興趣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學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品質。
在經濟一體化和專業分工日趨精細的當下,合作意識和能力已經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一種重要的品質。
1.合理分組。合理的分組是合作學習的前提,也是合作學習成功的基礎。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年林較小,一般都是教師進行小組分配。一個小組人數在4-6人為宜,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人員組合。
2.各司其職。每個小組之內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職責,如學習能力,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表達流利,口齒清楚的擔任發言員;寫字較快且字跡清晰的擔任記錄員等等。這樣,既能讓學生在組內各司其職,盡然有序,而且還能讓每一位學生都真正的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去。
3.任務恰當。在教學中,并不是每一個教學內容都適合合作學習的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進行精心的挑選和布置,選擇具有挑戰性,開放新和探索性的任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否則,就是“徒有其表”。
4.全班交流。小組合作學習結束之后,要在全班進行成果分享和交流。在全班交流中,需要注意三維目標的要求和實現。
5.導向作用。在小組合作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其中,進行適當的評價。評價包括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兩個方面,也可以設置一些物質上的獎賞。
三、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品質。
以下是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品質的幾點做法:
1.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在課堂教學中,多設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思考和探究。
2.引導學生自主發問。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那么問題從何而來?一方面是教師設計的,另一方面是學生提出的。“小疑則小進,小疑則大進”,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引導學生發問,又要教會學生發問。
3.留下自主探究時間。“正像空氣對于健康一樣,自由時間對于學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品質,發展學生的個性,留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沒有充分的時間,探究就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