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經濟發展原因,也有個人就業素養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則在提升大學生就業素質上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討論大學生就業素質培養策略,以期提升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就業 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72-02
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既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比如大學生思想覺悟、誠信品質、奉獻精神、價值觀、人生觀、擇業觀等都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本文針對大學生就業素質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之下加以研究,并提出相關改善策略,以促進大學生就業素質的提升。
一、大學生就業素養培養現狀
(一)高校大學生就業素養培養現狀
對大學生就業素養的提升,不僅政府部門予以高度關注,高校自身更是積極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如有的高校通過課程教育或數字媒體網絡教育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采取措施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以提升大學生就業素養;還有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觀點之下,努力營造出色的校園文化環境、舉辦多樣化的提升就業能力實踐活動及增強自身責任感的志愿者活動等,全面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二)大學生就業素養所存在的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單一落后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具備先進性,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高校采用集體教育方式,但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性。二是思政教學方式過于傳統性,不具備一定吸引力。
2.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跟不上時代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與大學生就業的聯系不大,較少涉及大學生進入職場前后的就業素質素養的提升;高校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屬性劃歸為政治教育范疇,運用模式化的培養方式及固定化的培養內容來提升大學生就業素養,因而這樣的觀念對大學生就業素養培養效果大打折扣。
3.思想政治教育不具備連貫性
高校開辦就業教育課程,或者是集中在大一大二階段,或者集中在大三及大四階段,或者僅僅在大四才開辦提升大學生就業素養的教育課程,不具備連貫性。如果是集中在大三大四階段或者僅僅在大四開辦,則不能使大學生較早定位職業方向、制定職業規劃、確定職業理想,對整個就業素養的提升有應急之嫌,更不會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如果是大一大二開辦,學生又不會清晰了解就業形勢。
4.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顯
在實際就業中,大學生所體現的就業素養與其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極大矛盾之處。一方面,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擇業觀等;但是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堅定、職業素養及職業道德有待提升、情商低下且心理素質較差,另外在就業過程中很多大學生都存在極強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及享樂主義,就業素養極其不樂觀。
二、大學生就業素養培養策略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應結合時代背景及學生個體情況進行改革。第一,采用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方式,集體教育有效改善學生擇業就業普遍所存在的素養問題,個體教育改善部分學生在擇業就業素養中存在個別化問題。第二,利用信息化技術全面革新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氛圍、提升課程吸引力、增強課程學習效果。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相互交流,使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便做出合理的引導,提供更為完善的課程內容。
(二)改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滿足學生需求
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應加以完善,其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在保證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等基礎之上,還應當在提升大學生就業責任感、端正就業態度、增強抗挫折能力等方面發揮作用,而這就需要開辦就業觀、擇業觀、創新意識、職場素養、自身綜合素質及心理素質培養的課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等同于政治教育,改良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方式及內容,將就業形勢及基本國情融入到相關課程中,提升思政教育作用于就業素養的影響力。
(三)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整個大學階段,提升教育連貫性
對大學四年分別制定出不同教育方針,使得具備連貫性。如大一階段,應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擇業就業觀,使大學生明晰所學專業特征及未來職業方向;大二階段,應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及重視大學生專業素質的提升;大三階段,確定自身未來發展方向,從專業素質及職業修養之上加以更完善的培養;大四階段,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確立合理的擇業觀念、并開展講座及活動提升大學生責任感等。
參考文獻:
[1]熊篤、石玲.大學生成才素質與學習方法[M].重慶出版社,2005(3).
[2]鮑振興、黃寶貴.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J].福建理論學習,2012,9(2):20-24.
[3]孫煒.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途徑[J].科技資訊,2014,3(10):57-59.
作者簡介:
陸志偉(1979.2-)男,湖南邵陽人,石河子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高職學院學工辦主任,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