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摘要:創業與地區經濟發展有著直接關系,創業型企業則可以解決社會就業難題,推動技術創新,因此,若果要促進我國經濟取得進一步發展,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就必須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本文首先闡述了創新型經濟的內涵,又從形成高效增長機制、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整合地區資源、促進我國經濟轉型等方面,探究了發展創新型經濟的意義,并進一步指出了創新型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即完善創業教育體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培育創業文化、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借鑒外國成功經驗。
關鍵詞:創新型經濟;經濟發展;啟示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02
當今社會,創新型經濟已經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動力。創業也逐漸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衡量地區經濟活力的重要標準。創新型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建立在創新經營的基礎之上,它以成長型中小企業為載體,開展多樣化的創業活動和創新發明。目前,創業也不再單純的指創辦新企業,許多現存企業也逐漸開展多樣化的創業活動,以便增強企業的發展活力和靈活性??梢?,創新型經濟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一、創新型經濟的內涵
1.創新型經濟的內涵
創新型經濟是指生產性創業活動在地區或國家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創業被視為推動積極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創新型經濟主要是通過創業者發現商機,并整合各種優勢資源,創造價值的一系列活動。在創新型經濟活動中,不斷產生新經濟部門、新創企業、新產業,各種創新活動和創業活動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創新型經濟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濟改革的不斷推進,使得市場的變動性和多樣性逐漸加強,大規模企業已經不再適應靈活多變的市場形勢,此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企業如果依舊依靠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的發展策略,已經無法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小企業逐漸成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角,它們靈活性較大,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積極打破舊有的發展模式,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發展戰略,并整合優化資源。正是這些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推動了創新型經濟的發展。
2.創新型經濟的特征
首先,創新型經濟以知識為基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主要依靠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的投入,具有一定的持續穩定性,就業率較高,但工資水平相對較低。但在創新型經濟模式下,將知識作為主要的生產要素。在提高就業率的同時,也保證了高工資水準。研究表明,創新型經濟具有鮮明的變革性、區域性,同時,高工資與高就業還能夠并存,而這些特點也都以知識為基礎。其次,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對穩定,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創新能力較低。但創業型經濟將創新作為主要動力,當前,市場環境復雜多變,人員活動呈多樣化發展趨勢,因此,人才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才能夠順應時代需求。總體而言,創業型經濟受到異質性、不穩定性、多樣性等元素的影響,相較于傳統的管理型經濟模式,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再次,在創業型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運營方式更加靈活,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管理主要集中在對勞動力的控制方面,交易對象也多為各種企業,企業得垂直一體化程度相對較高,且多追求規模的擴大,企業的聯合主要是為了減少競爭者,但在創業型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主要著力提高員工創新能力和參與積極性。同時,市場經濟也更具不確定性,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各種各樣的中小企業相繼出現,企業之間的競爭性、合作性也逐步加強,企業經營更加靈活多樣。最后是創新型經濟的發展獲得更多的政府扶持。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受到各種政策與規制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企業的自由發展。此外,傳統管理經濟模式下,市場與產品都呈現出一定的確定性,這使得政策目標性更加明確。但創業型經濟以其獨特的優勢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對其扶持力度加大,同時也給予其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創新型經濟具有一定的區域性特點,這使得政府將部分權利下方,企業自主性更強。
二、發展創新型經濟的意義
1.形成高效增長機制
創業可以使新技術逐步轉化成生產力,因此,創新型企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創新型經濟是一種以創新為前提的新型經濟模式,屬于高級社會經濟形態,它更有利于創新企業的發展。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知識經濟時代逐漸來臨,創新成為全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創新型經濟可以從宏觀到微觀,全方位推動有效創業機制的形成。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創業者可以盡快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并增強自身的創造性、回應性和適應性。同時,政府也會進行相應的政策扶持,促進創新型經濟的發展??梢?,在創新型經濟模式下,我國的微觀經濟主體與宏觀經濟主體相互影響,形成高效增長機制。創新型經濟不只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還是經濟發展和完善的內在機制,可以促進我國經濟不斷發展。
2.增加就業崗位
大力推動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個體在創業過程中不僅可以解決自身的就業難題,還能夠以個體經營、合伙創業、組建公司等形式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進行企業改制,致使社會上出現了大量下崗人員,部門下崗人員根據市場需求積極創業,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還幫助其他失業人員進行在就業。調查顯示,每個個體工商戶可以提供兩個就業崗位,每個私營企業可以提供十三個就業崗位,可見,創新型經濟的發展有助于解決當前的就業難題。
3.促進經濟發展
創業者獨具的警覺性可以使他們及時發現市場中的一些“失誤”,以較低的價格購買資源,并將其重新組合配置,之后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由此可見,創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資源優化的過程,對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經濟學家指出,美國正是擁有創業文化和創新文化才去的經濟的較快發展。一系列的創業活動和充滿活力的船業精神是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研究表明,GDP的增長大概三分之一歸功于創業活動,擁有較多創業活動與中小企業的國家具有較低的失業率,經濟發展也更具活力。企業的退出、進入都可以提高部門的生產率,影響公司分布,進而作用于經濟發展。
4.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在創業型經濟發展模式下,區域專業化特征明顯,創業活動、創新發明和專利都逐漸增多,經濟發展潛力更大。在這種經濟形態中,創新已經不再局限于新創企業內部,還在現存企業中普及,這就加速了知識要素、科技資源的流動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創業型經濟形態中,各種新制度、新技術、新產業相繼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創新型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1.完善創業教育體系
首先,應當加強創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創業理念,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積極性,并為大學生提供市場經濟理論指導,引導他們了解最新的市場動向,并通過實踐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技能。高校應當組建由企業家、大學教師、成功創業者組成的創業教育隊伍,并制定特色化、系統化創業教育方案。并在教育過程中引入實際教學案例,增添創業教育的趣味性,且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創業實踐平臺,綜合運用個別指導、具體咨詢等形式,促使學生由被動就業轉變為主動創業。其次,政府也應當為社會創業者提供更多的培訓平臺,加強對方向農民工的創業培訓,建立省級、市級、縣級培訓中心,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咨詢、市場信息、創業策劃、項目推介、創業培訓等多樣化服務,充分提升創業者的能力。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許多鼓勵創業的政策,但總體而言,仍舊存在受益面窄、扶持對象少等不足。此外,許多創業扶持政策并未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政府必須盡快實現角色轉換,由行政型向服務型轉變,為社會就業者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與此同時,政府還應當降低創業者的準入門檻,并拓展退出渠道,提供更多的創業便利。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創業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進而鼓勵更多的人進行創業實踐,促進創業型經濟的發展。
3.拓寬融資渠道
融資問題是制約創業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若要切實解決這一難題,應加強社會、政府、企業、銀行的協作,拓展融資渠道,采取多樣化措施籌集創業資金。首先,政府要加大對創業企業的資金投入,構建技術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創建企業創業基金,并以就業補貼、減少稅收等形式對創業活動進行資金支持。其次,要增強信貸融資。完善融資擔保體制是解決創業融資難題的關鍵,因此,政府應當建立多層次擔保機制,完善新創企業信用制度。再次,要構建風險補償機制。明確民間借貸的合法地位,建立創業企業信用基金,擴大融資渠道,并完善監督機制,規范民間借貸。
4.培育創業文化
創業文化和創業精神是創業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企業經營者與管理者應當積極引導企業內部的創業文化,整合利用優勢資源,形成具有持續性的競爭優勢。首先,要增強創業導向觀念,企業管理層人員應當具備一定的創業知識和精神,且為員工提供創業機會和平臺,鼓勵員工進行多樣化的創業實踐。其次,應當營造創業型企業文化氛圍。安慰創業失敗的員工,并給予他們更多機會。再次,企業還要對員工進行相關的技能培訓,提升他們的創業能力,增強員工的創業意愿。
5.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首先,要增強對創業人員的政策傾斜,尤其對回鄉創業者,應當提高他們的社會政治待遇,并根據他們對地方、家鄉的影響和貢獻,評選省級、市級和縣級勞動模范,并通過多種渠道宣傳他們的創業事跡和精神。其次,要為創業者提供適當的場地,回鄉創業者攜帶技術和資金回到家鄉創業,需要一定的場地,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轉讓、出讓等形式幫助他們取得土地使用權,同時,也可以通過租賃模式獲取一定年限的土地經營權限。再次,要構建創業信息體系,不僅要采用電子政務、政府網站、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等策略,還要完善信息應用系統,規范信息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
6.借鑒外國成功經驗
許多發達國家創業型經濟發展歷史較久,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技術成果產業化、產學研結合、風險資本市場構建、創業教育、技術創新、稅收優惠等。因此,應當利用經濟全球化的優勢條件,積極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合理發展我國創業型經濟。需要強調的是,借鑒外國經驗并非一味的照搬和模仿,應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并進行適當創新,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創業型經濟發展模式。
綜上所述,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傳統的管理型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許多大企業都開始縮減規模、精益生產、裁員、外包,以便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相較于這些大規模企業,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更具創造性和靈活性,更能夠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因此,我國必須推動創業型經濟的發展,發展創業文化,加強創業教育,構建完善的創業服務體系,并拓展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大發展和創新提供政策支持,以便更好更快的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推動我國經濟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宮劍,李政.論創業型經濟的發展與創業型社會的構建[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
[2]邱瓊,高建.創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動態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
[3]鄭風田,傅晉華.創業型經濟的興起與我國創業政策面臨的挑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
[4]高建,姜彥福,李習保,程源.全球創業觀察——基于2005 年數據的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程春生.發展創業型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優化[J].發展研究,2009.
[6]景云祥.對企業型經濟的產生動因、基本特征、推進機制的再認識[J].前沿,2006.
[7]李政.發展創業型經濟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關鍵[J].學習與探索,2005.
[8]黃敬寶.我國創業型經濟發展的探索——全球創業型經濟論壇觀點綜述[J].勞動保障世界,2009.
[9]李政,李玉玲.創業型經濟的構成要素與發展途徑[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
作者簡介:張 恒(1980-),男,滿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西安翻譯學院創新創業學院,高級經濟師、講師,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