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芳++++張立峰
摘 要: 基于目前高職“汽輪機設備及運行”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改革,從課程設計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教學方案、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闡述了課程的改革,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為高職院校“汽輪機設備及運行”的課程改革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關鍵詞: 任務驅動 課程開發 課程教學方案 教學方法與手段
“汽輪機設備及運行”課程是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的一門職業技能課程,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在汽輪機運行崗位工作過程中需要的知識、能力與素養,為獲得汽輪機運行值班員職業資格證書,從而很好地參加汽輪機運行實際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方式則是“教師一言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還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另外,教學和實踐環節時間安排不合理,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1]。針對這些問題,部分高職院校做了“汽輪機設備及運行”的精品課建設[2]與改革[3],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課程設計理念較陳舊,職業分析不到位,使得整體課程改革受到影響。為了強化教學效果,我們團隊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課改工作:
一、課程設計理念
針對本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以行業、企業的需求為前提,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為主線,努力探索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專業與崗位群對接共4個對接[4]。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出發點,以滿足崗位職業技能需求為目標,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過程。本課程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按照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求的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充分體現職業性和實踐性的要求,參照國家相應的職業資格標準,通過大量電廠的崗位調研,與電廠共同確定崗位,按崗位能力確定崗位人才培養規格,按典型工作任務的需求選擇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反映職業標準。
二、課程設計思路
針對“汽輪機運行值班員”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進行分析,確定其工作過程所包含的工作任務群,對工作任務進行職業能力分析,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模塊,然后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教育規律,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整合陳述性知識與過程性知識,著眼于蘊含在動態行動體系之中的隱性實踐知識的生成與構建,實施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按工作流程劃分為若干具體的學習任務。深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采用做、學、教一體等教學方法;按照專業崗位定位→工作過程分析→典型工作提煉→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學習情境創設思路進行課程開發。重視教學過程監控,將過程考核與技能考核有機結合,且在過程考核中增加理論環節考查,加強實踐中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達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知識與技能同步達標的一體化教學效果。
三、課程教學方案
本課程依據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課程開發思路,將課程內容設計為認識汽輪機、汽輪機的啟動、汽輪機的啟動、汽輪機的運行維護、汽輪機的停機、汽輪機的典型事故處理五個學習項目,每個學習項目劃分為多個學習任務。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1.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每個學習任務的教學內容組織中,通過教師布置任務、學生主動完成任務,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協作學習,通過任務的完成掌握所必需的知識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使教學向學習轉換,學生成為自我教育的人。
2.仿真教學法。火力發電企業技術含量高、操作復雜、操作事故帶來的后果嚴重,因此對生產安全的要求極高,學生證電廠實習階段不能對實際機組進行操作,為培養學習的操作技能,充分發揮仿真實訓的優勢,積極運用仿真教學。在仿真機上教師邊講解邊演示、學生邊學邊練,對汽輪機及其輔助設備、輔助系統進行運行操作、故障模擬與處理,獲得電廠汽輪機安全運行操作的知識與技能。仿真控制室與現場控制室實現全范圍模擬,具有真實的現場氛圍,仿真機上的實際操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仿真教學提供了多次重復訓練的機會并進行了過程評價。
3.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引入來自工程實際的案例,通過案例講解、學習相關知識,學生通過案例講解分析,加深對相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提供生產實際中發生過的事故或缺陷,描述事故發生過程的現象,組織學生分析事故產生的原因、討論、提出預防、處理事故的方法,然后仿真機上進行驗證,學會判斷設備的運行狀態,總結經驗教訓,積累實際工作經驗。這種方式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安全生產意識,同時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小組成員互相交流討論,培養了學生溝通與表達的能力。
4.角色扮演法:在教學過程中,以300MW火電機組仿真機為課程學習的載體,模擬發電企業的真實場景和工作任務,學生三五人分為一小組,每一小組為一個運行班組,按照電廠的實際崗位,學生和指導教師分別扮演不同,如值長、機長、汽輪機主控、巡檢等,在給定的時間內完成具體的任務。“角色扮演法”使學生體驗了電廠的真實崗位和生產任務,在學校學到了企業的工作方法,并增強了團隊精神和崗位責任意識。
五、改革效果
通過教學改革,學生不僅掌握了汽輪機工作的基本原理和設備結構,而且提高了汽輪機運行的職業技能。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實施下,學生除了收獲職業技能之外,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和溝通的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都提高很多。
參考文獻:
[1]胡丹梅,何平.“汽輪機原理”重點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J].中國電力教育,2011(17),82-83.
[2]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EB/OL].http://www.jingpinke.com/.
[3]郭靜靜.《汽輪機設備及運行》課程建設與改革[J].山東工業技術,2016(2):268.
[4]吳鐵軍.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改革[J].職教論壇,2012(3).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NJZC367;鄂爾多斯職業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EJD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