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霞霞+林素潔+李春花+黎淑蘭
【摘 要】通過設計“原真性”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方案,探索“原真性”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的實施,構建“原真性”實踐教學體系。教學過程既注重學生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又致力于學生在素質、能力、臨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發展,以培養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的實用型護理人才。
【關鍵詞】原真性 護理學基礎 教學方案 設計 實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080-03
“原真性”一詞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具有深遠影響的著名文獻《威尼斯憲章》,主要用于歐洲文物古跡的保護與修復,其意為:真實性、可靠性、確實性。然而,隨著21世紀中職教育的興起與人們對其的重視,“原真性”也逐步進入中職教育實踐教學中。通過構建“原真性”實踐教學體系,在教學中,既要注重護理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又要使其在素質、能力、臨床創新思維等方面有長足的發展,以培養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的實用型護理人才。
護理專業“原真性”實踐教學依據該專業的發展和護理職業崗位需求,以課程培養目標所設計的知識體系為基準,通過護理實踐教學方案設計、校院評價體系構建、效果評估等手段,探索性研究在校院合作下有計劃地選擇一些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中職護理學基礎護理實踐項目移至臨床一線教學的一種教學環節。它是讓中職護生在教學過程中置身于真實的環境中、情境下、案例中體驗“白衣天使”的神圣,同樣感受來自病人痛苦、了解病人心理需求的一種實際操作過程及行為特征的教學環節。它不僅是理論教學的驗證、解釋、補充和延伸,而且可以更進一步提高護生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在學習和運用護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進行護理思維訓練的同時,有效提高護生病情觀察能力、交流溝通能力、應急應變能力、團隊協作精神、自我學習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養。
一、賦予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新內涵
(一)兩方結合。密切學校與醫院的聯系,依托本校附院優勢大力發展“原真性”護理實踐教學,將中職護生的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向。
(二)具有三個層次核心。“原真性”實踐教學環境、情景、病例真實,教學過程以臨床為背景,以真實的情景、案例組織教學。
(三)突出“四為主”。教學過程中,一是以教師為主導,二是以學生為主體,三是以“原真性”環境為主場,四是以“原真性”訓練為主線。
(四)多方評價。搭建校院平臺,構建知識、素質、能力校院評價體系,綜合評價護生綜合素質。
二、通過整合課程制定“原真性”實踐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一是掌握護理基本知識,具備護理工作的職業能力;二是掌握護士素質與行為規范的基本要求。
(二)能力目標。一是具有規范、熟練的基礎護理操作技能;二是具有分析和解決臨床常見的護理問題的專業能力。
(三)素質目標。一是具有強烈的職業認同感、高尚的職業道德、慎獨嚴謹的品行;二是具有較強的職業防護意識與知識;三是具有較好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素養,有良好的護士職業禮儀;四是具有高度的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與同情心,體現對患者的人性化關懷;五是具有良好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服務意識。
三、確立“原真性”護理實踐教學項目
第一,遵循校院合作理念,依據護理專業發展和護理職業崗位需求,以課程培養目標為標準,進一步深化課題研究,依托學校校內、附院聯動優勢,大力開展“原真性”實踐教學。教學過程突出“四為主”:一是以教師為主導,二是以學生為主體,三是以“原真性”環境為主場,四是以“原真性”訓練為主線,突破傳統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封閉教學組織形式,優化實踐教學環境,讓學生置身于“原真性”的環境、情景、問題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機械操作學習為主動探索學習,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建立臨床思維,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遵循操作原則下,開拓創新,并達到知識轉移,雙管齊下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體現護理技能實訓教學與臨床護理實踐的結合,與臨床護理人才發展相適應,構建跨學科、多層次、“教、學、做”一體化的技能訓練課程。
第二,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課題要求,有計劃地選擇護理學基礎部分實踐教學項目移至臨床一線進行“原真性”實踐教學,如表1所示。
四、規劃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環節護理專業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有:
第一,臨床一線的“原真性”教學。包括備教學案例、實踐教學體驗、間歇性項目強化。
第二,中期見習。分批次組織學生到本校附院進行臨床觀摩學習。
第三,后期實習。學生到臨床實訓基地在臨床帶教老師的指導下按護理工作程序有計劃地開展臨床實習,對病人進行整體性、系統性護理,進一步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
五、保障條件
(一)“原真性”實訓基地。包括兩方面:
1.依托本校附屬醫院優勢。北海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始建于1985年,是一所綜合性二甲醫院。醫院設各種臨床和輔助科室,擁有病床300張,護理骨干86人、高級職稱人員23人,中級職稱人員63人。承擔為當地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各種醫療、保健服務的同時,還作為本校教學和學生的實習基地。
2.開辟區內外實訓基地。加大實習基地的建設力度,借力于學校“國示范校”建設,共開辟區內外具有臨床帶教能力的實習教學醫院28所,為有效完成課題研究,針對性完善所涉及的實習基地的管理和內涵建設,明確功能和職責。定期召開實習基地教學工作會議,加強聯系,提高“原真性”實踐教學質量。
(二)師資隊伍。包括兩方面:
1.學緣、能力、知識結構均衡的課題組成員,見表2。
2.組建“原真性”臨床帶教小組。為扎實有效開展“原真性”護理實踐教學,在本校附院選用教學能力強、臨床經驗豐富、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熟悉護理新進展臨床一線護理骨干進行“原真性”實踐教案設計、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考核標準、評分標準等培訓,通過培訓培養一批優秀臨床帶教老師以擴大“原真性”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六、“原真性”實踐教學方案的實施
“原真性”實踐教學實施過程由院校共同承擔,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課題組教師為主、醫院臨床一線護士為輔實施教學,以醫院真實環境為教學場所。針對護理職業目標,教師有目的地、系統化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醫院實際工作環境中分析學習任務,以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為主,通過以臨床為背景、真實的情景、病例為依據及三位一體交流評價組織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做”的實踐中體會做一名護士的神圣,增強她們對事物和問題的興趣,提高她們主動探究和學習的能力,熟練掌握并靈活的應用護理知識和技能,做病人可信任的守護者。
(一)接觸臨床,培養專業情感。將課題實驗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入本校附院臨床一線見習8學時,初步感受臨床護理氛圍。在帶教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對病區文化建設內涵、病房環境設施、護理工作內容等的初步認識,體驗護士工作的社會性和實踐性,了解護士的崗位職責、工作任務、患者需求,建立初步的專業情感,加強護生對護理專業的理解,激發對專業的探求興趣,為護理學基礎學習奠定基礎。
(二)校院結合,開展臨床一線教學。“原真性”實踐教學致力于培養護生嫻熟技能的同時培養和樹立學生愛崗敬業、醫行端莊、慎言守密、盡職盡責、尊重患者的作風,以及文明禮讓、熱情周到、語言親切的行為風尚。將每一項護理操作融入“原真性”的情景中,培養學生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能力和體恤患者疾苦的愛傷觀念。此期“原真性”實踐教學分三階段完成:
1.備案例情景。授課教師在課前一天根據學生學情、知識結構等特點,結合實踐內容有計劃選擇病例、優化情景、整理教學案例,提前通知學生做好準備。指導學生對案例材料進行閱讀、分析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2.實踐教學。(1)演示:現場教學,演示操作,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情景中,感受“原真性”教學的魅力,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2)強調操作關鍵要點:演示結束,以各種形式再次強調操作的關鍵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3)實踐活動體驗:由專職老師和臨床帶教老師,“一對二”指導學生完成實踐項目。指導學生與病人進行有效溝通,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應變能力、有效溝通能力等,引導學生善于理論指導實踐。(4)交流評價:小組討論,通過交流評價,讓學生重視存在的不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共同學習興趣。包括病人對學生操作的評價、臨床帶教老師對學生操作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
3.間歇性強化。以校院結合完成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帶組班干按臨床實踐安排表組織學生到相應病區由臨床帶教老師指導完成以護理程序為主線的項目實踐活動,每位學生負責1-2位病人,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醫院為主、兼顧學校教育。根據素質、知識、能力相統一的原則,形成護士素質養成、護理技能培養、職業能力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重在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及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職業能力,使學生在基本能力、專業能力、綜合能力呈螺旋式遞進,將人文素養訓練貫穿于實踐教學全過程,校院深層結合3 年不斷線。
1.實習前臨床見習強化。在第四學期末進入臨床實習前,安排在本校附院系統性見習2周。合理安排見習計劃,切實做好見習前培訓工作,充分發揮學習期間2周見習的作用,使護生專業知識與臨床實踐進一步有效銜接。
2.有別于傳統形式的臨床頂崗實習。為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實效性、對比性,有計劃地安排實驗班學生在臨床實訓基地進行為期8個月的規范化實習。學生在完成傳統形式的各臨床科室實習任務外,增加管理者、教育者、健康咨詢者等多元化角色的實訓。學生參與病區管理2周,熟知護士長的工作日程,并在結束時結合病區實際寫1份設想或建議書,實現護理管理的嘗試;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特定病區專業知識講座1-2次,力求講座內容涉及臨床新理念、新技術;深入老年公寓、居委會進行護理查體和健康咨詢,并自己撰寫宣教材料。這期間,組織課題組成員深入實習醫院對實習護生(研究對象)進行現場教學與摸底考評,全面了解“原真性”實踐教學的實施效果,深化“原真性”實踐教學的意義。
七、效果評價
根據素質、知識、能力相統一的原則構建校院評價體系;教學與職業資格考試一體化,考核分為“在校考核+頂崗實習考核”,在校考核包括“過程考核+終結考核”,使學生由只注重期末考試到注重學習的全過程,實現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時間全程化、空間立體化的考核,以綜合檢測“原真性”實踐教學效果。
第一,實驗班計劃理論閉卷考試2次。考核始終堅持以國家統一規劃教材為中心、教師講授內容為主,結合臨床發展新理念,以理論與臨床實踐并存,難度適宜,增設臨床護理病例,綜合考核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及時進行試卷分析。
第二,以案例進行的技能操作考核2次,技能操作考核統一安排在本校附院病區進行,通過真實的病區環境、設置相符的案例情景、引入貼切的臨床問題、使用標準化的技能考卷等進行考核。
第三,調查問卷2次,在本校附院及實習基地隨機抽取帶教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生綜合能力測評”問卷調查。此表包括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教學與管理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等5個條目,每個條目20分。采用“A、B、C、D” 4個評分級別,權重系數分別為1,0.8,0.6,0.4。調查者現場講解、說明要求和注意事項,現場發放問卷。
第四,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錄入SPSS 17.0統計軟件包處理,進行統計描述及t檢驗,保存于數據庫,以便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
[1]楊鵬.歷史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從《威尼斯憲章》和《奈良宣言》談起[J].中州建設,2014(9)
[2]王建林.護理專業護理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05(6)
【作者簡介】鄧霞霞(1977— ),廣西人,北海市衛生學校,研究方向:護理教育教學;林素潔(1964— ),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從事護理教育教學研究。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