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竟飛
摘 要: 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充滿活力的創新,而科學的創新是建立在對最基本的科學原理的理解和運用之上的。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激發教育對象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應當是每個教師的神圣使命和教育追求。
關鍵詞: 初中物理教學 課堂教學 創新精神
曾幾何時,二十一世紀被視為人類社會的理想時代,二十一世紀代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生產生活的普遍智能化,從各種科幻影視作品中就可一窺端倪。
現代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智能終端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普及,智能手機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商業、通信、娛樂等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各個場景里都有智能終端的身影。我們的教育對象——青少年,也不可避免時刻都面對如此迅猛的信息化浪潮。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是建立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的,都是科學的創新和實踐精神在人類社會歷史長河里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封閉、愚昧、專治都是阻礙民族智力發展的毒藥。我們曾經失去過類似西方文化啟蒙的先機,也未曾經歷過像大航海時代那樣的原始積累,曾經的中國被東西方的列強肆意欺辱,我們的民族在工業大革命時期就已經落后于世界的先進之列。
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充滿活力的創新,科學的創新是建立在對最基本的科學原理的理解和運用之上。歷史告訴我們,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真正擁有核心競爭力。在教育體系里,在基礎教育時期就應當提高學生對基礎學科的興趣,培養創新精神,這也一直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面對的課題。雖然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但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德先生、賽先生”一直都鼓舞和激勵著國人。作為文化的傳承者,作為在教育一線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激發教育對象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應當是每個教師的神圣使命和教育追求。
首先,我認為教師應該充滿對未知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積極的探索精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探究習慣應當是每個教師的基本素養。這種對未知的好奇心就是激發普通人學習和探究的原動力,教師的習慣一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身邊的學生。《列子·湯問》中的《兩小兒辯日》里出現的兩個問題,就是每天我們都能看到的自然現象,為何早上的太陽像車蓋,而到了中午又像個小小的盤盂。生活中、自然界處處都有讓每個人思考和探尋的奧秘,只要你有善于發現的習慣、對這個不斷運動的世界懷有赤子之心和純真的熱愛,我想每個人都能有所發現、有所感悟,何況是最敏感和最善于模仿的孩子們。
以初中物理教學為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對知識點進行適時和適當延伸,結合教師對一些相關現象的感悟,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高于課本難度的相關問題。例如,我在講運動的相對性的問題時,敘述了自己在坐車時的體驗。在汽車向前行駛的過程中,我們觀察汽車旁邊的樹木,發現它們都以很快的速度向后運動,而在汽車運動方向上觀察的遠處的景物,卻感覺它們的相對速度較慢,若是觀察極遠處的物體就感覺是相對靜止的。這個問題在課本和應試的考題里面都沒有出現過,卻是每個人都能觀察到的現象。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學生較濃厚的興趣,他們結合自身體驗陷入了思考之中。我在課堂上適時引導學生,讓他們結合運動相對性的知識點里面參照物的概念展開討論。顯然這個問題和每個人小時候知道的“月亮走,我也走”是相似的道理。平時我們看月亮和太陽和我們都是相對靜止的,實際上它們相對于地球又都在運動,但它們相對于觀察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距離很遙遠,所以當觀察者和它們之間位置在一定范圍內發生變化時,這個位置變化相對于二者之間的距離都非常小,就觀察者的視角而言,感覺它們就是相對靜止的。這個問題的提出,對學生理解參照物的概念能起到進一步的拓展作用。此時,我在課堂上大膽鼓勵學生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里參照系的內容,學生眼里都發出對人類文明的敬仰的光彩。
在初三物理復習勻速直線運動這一節時,課本上的實驗是觀察玻璃管里液體中氣泡的運動狀態,我適時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下雨時,從大氣層里下落的雨滴會不會因為速度太快而對人造成危險。顯然,生活中的常識告訴同學們,雨滴的速度不是很快。但根據機械能轉化的規律,雨滴從幾千米的云層下落,動能會越來越大,為什么到地面時速度不是很快呢?結合教材里面設置的實驗,同學們知道了,氣泡或雨滴在加速運動的過程中,所受的阻力會越來越大,當豎直方向的力相互平衡時,氣泡或雨滴很快就能達到平衡狀態,從而保持做勻速運動。我想,學生,哪怕只有一個,下次在下雨的天氣里,在雨中仰望時,不會僅僅抱怨雨水帶來的不便,一定會思考曾經的一節物理課上,老師提出的問題,雨滴會砸死人么。
科學原理在本質上都是來源于真實的世界,脫離了真實的案例,單一地學習課本知識,就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枯燥的訓練,會造成很多在上學時老師講解、學生練習了很多遍的知識點學生畢業后都遺忘了,更談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科學的創新思維?
中學階段的物理、化學只是為此階段的學生初步建立科學探究的思維模式和簡單的實驗方法,就像人類探索宇宙的望遠鏡和探究微觀世界的顯微鏡。起初的學習能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往科學世界的窗戶,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我們應當在孩子們好奇心最強的時候,鼓勵他們天馬行空地想象、細致入微地觀察。人類歷史的發展從來都是以先進的生產力為推進器,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言傳身教最密切的一線教師,我們應當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品質為目標,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影響和教育學生,以追求人類社會的美好藍圖為精神向導,培養屬于這個時代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