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關系也越來越趨于復雜化,在社會發展的過成中自然會出現很多值得我們停下來去思考的法律問題。死亡賠償金制度就是法律對于侵犯生命權的賠償金的規定。這一制度對城鄉不同賠償標準的規定引起了人們對于同命不同價的法律思考。但是,這種認識實際上是對該賠償金制度的誤解,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無價的,法律作為一種協調社會關系的手段不會去評價生命的價值,而是從公平的角度去協調社會中的各種糾紛。本文結合案例從法律性質的角度來分析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
關鍵詞:侵權;平等;死亡賠償
一、對死亡賠償金制度的簡要分析
我國的死亡賠償金制度始于1992年1月1日國務院公布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該《辦法》規定:“死亡補償費:按照交通事故發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補償10年,不滿16周歲的,年齡每小1歲就減1年;對7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5年。”[1],明確了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方法。直到2004年5月1日起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法律問題的解釋》第29條規定:“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從這兩條法律規定可以看出法律對于侵犯生命權的賠償標準是依照受害人的生活水平來計算的。并沒有對死者的生命做出任何評價。法律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方式,只能在受害人所受的損失范圍內作出規定,這是由法律的性質所決定的。并且法律也不能去定義生命的價值。因此,死亡賠償制度是法律從公平的角度設定了賠償金的計算方法,給與受害人的近親屬的一種物質上的補償和精神上的撫慰。
二、結合案件對死亡賠償金制度的分析
(一)案件評析
2005年,重慶市3名女學生同乘一輛三輪車時被一輛失控的大卡車壓住致死。在事故處理時,賠償單位按照相關規定,給予兩位城市戶籍的受害者近親屬20萬元的賠償,而給予農村戶籍的受害者近親屬不超過5.8萬元的賠償。三個年齡相仿的女孩,僅因戶籍的城鄉之分,在同一起交通事故中所得到的賠償竟有如此大的差別。這在當時引起社會各界的討論。多數人認為法律的規定有失公平,是對生命做出的不平等的評價。之所以在同一個侵權案件中農村居民所得到的賠償金額遠遠低于城鎮居民,其實質是戶籍制度造成的, 因而呼吁取消戶籍制度。我們單從這一案件的賠償結果來看確實有失公平,但是,這種不公平并不是法律造成的,而是由于城鄉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引起的。死亡賠償標準的城鄉二元結構與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現象是一致的。我國現階段仍處在城鄉二元結構當中,城鎮和農村的生活水平相差甚遠,城鄉的貧富差距較大。 而死亡賠償金又是從受害人的近親屬所遭受的損失的角度進行的陪償,而并不是對受害人生命的價值所做出的規定。正如王利明先生所說:“生命權一旦受到且還,任何法律救濟對于權力主體都是毫無意義的,法律救濟的位移功能在于使權力主體使權利主體的近親屬得到財產上的補償和精神上的撫慰[2]。”因此,在同一交通侵權案件中,因受害人的戶籍不同且受害人的生活水平和基本收入不同,受害人的近親屬因受害人的死亡所遭受的損失就不同。因此才會出現不同的賠償結果。其實這恰恰是法律維護公平正義的體現,形式上看似不平等,實質上法律只是從公平的角度對受害人的損失做出了評估。
(二)死亡賠償金的性質
對于死亡賠償金,理論界主要有兩種學說:扶養喪失說和繼承喪失說。
撫養喪失說認為, 由于受害人死亡導致其生前依法定扶養義務供給生活費的被扶養人因此喪失了生活的來源,所以,賠償義務人賠償的范圍就是被扶養人在受害人生前從其收入中獲得的扶養費的份額。然而,繼承喪失說認為,因加害人的侵害行為導致受害人的法定繼承人在將來能夠繼承的受害人的財產也減少了。因此,賠償義務人應當賠償的是因受害人死亡而喪失的未來可得利益[3]。
上述兩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但是不論哪種觀點都表明了死亡賠償金的性質是給予受害人的近親屬的一種補償。并且,從上一案件的分析中,我們也能看出死亡賠償金的性質是對受害人家屬的賠償,是用來彌補死者近親屬的利益損失,根據城鄉不同的生活水平所做的規定。所以這一制度本身并無對生命的價值做出評價,而是依賴現有的物質生活水平所規定的。法律不能脫離現實社會及其所以依賴的物質基礎而作出規定,而只能在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范圍內作出規定。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自然不能參照同一個標準來作出賠償。這正是法律公平的體現。所以,就死亡賠償金制度所引起的有關同命不同價的說法是對法律的誤解。
三、結語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不同的人根據自己的能力從事不同的工作,獲得不同的收入,完全的所謂“同命同價”,在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除非徹底消除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法律是公平的,上述案件的處理結果也是公平的,也許引起社會巨大反響的原因,是出于人們的道德觀念,而不是法律制度本身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麻昌華.論死亡賠償的立法選擇[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2).
[2] 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15.
[3] 華林.死亡賠償金標準研究——以生命權為主要論據[D].蘇州:蘇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