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娟
【摘要】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利用它進行交流溝通。小學階段的英語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學習英語入門知識,而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則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進入成型的英語語言系統中進行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語應用能力,英語閱讀訓練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進入英語語言系統中。
【關鍵詞】初中英語 閱讀教學 現狀 原因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10-01
閱讀是語言學習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塑造語言基本應用能力的基礎。通過合理的閱讀訓練,學生更容易掌握語言遣詞造句的技巧,本文主要就當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簡單的分析,探討當前我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英語閱讀教學分析
我國當前的初中英語教學模式存在明顯的問題。其一,教學方法單一,基本上是運用淺教模式,即讓學生看得懂文章的大體意思,然后能夠完成每篇文章后面設置的問答題,對錯題或表格填空就可以了。這種教學只是為了做題而教,沒有把閱讀教學的目的體現出來。真正的閱讀教學應該首先是教師對學生進行信息知識的輸入,然后是學生對信息知識的吸收,再到學生對信息知識的輸出的過程,從而達到深教。其二,教師為了應付學生的升學考試,采用題海戰術進行英語閱讀訓練,盲目要求學生一天做5到10篇的閱讀,而且沒有對題目進行篩選,實際上這種強制性的學習方法只是在消磨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對于他們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基本沒有幫助,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自然難以得到提升。其三,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是主體,但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學校明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采用“填鴨式”教學,過分偏重英語單詞、語法等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實際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論始終沒有完全落實,教師在教學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學生的學習成績始終難有起色,教師的付出與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內容不成正比,即“高投入、低產出”。
二、英語閱讀教學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
應試教育環境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過分強調成績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上也大多以理論知識和解題技巧的講解為主,強調知識的灌輸,認為只要學生在考試的時候能夠得到一個較高的成績就算是完成了知識的教授,尤其對于英語這種偏文科的學科,教師一味的鼓勵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而忽視了學生靈活應變能力的培養。而且,在應試教育的沉重壓力下,學生也很難分出大量精力去學習英語。
(二)缺乏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環境對于語言學科的學習十分重要。處于母語環境下,學生很少在除了英語課堂之外的環境中接觸到英語,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英語也很少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其實違反了語言的學習規律,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十分不利。
(三)教學目標導向出現偏差
學生的語言能力包括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關注的都是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的講述,忽略了對學生學習策略、文化知識、情感態度的培養,因此,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四)教學方法單一,閱讀資源匱乏
當前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明顯的問題,課堂講解偏重于理論知識,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學習的熱情。而且,現階段許多教師和學生用的閱讀材料大多來自教科書或配套的練習冊,材料來源單一,資源有限,因此,英語閱讀學習的效率難以提升。
(五)“因材施教”始終沒有徹底落實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存在著差異,“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已經提出了很長時間了,但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依然采用的是無差別的教學方法,沒有真正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始終難以徹底落實“因材施教”這一理念,對于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的學生十分不利。
三、初中英語閱讀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教學基本途徑
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教學模式,指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自主完成閱讀任務,最終達到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目的。課堂上由傳統的知識灌輸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啟發者,合作者,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為目標,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各種手段豐富閱讀教學的資源,提高學生對于閱讀學習的興趣 。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學習和掌握英語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英語閱讀是英語學習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必須重視對初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初衷,采用正確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孟娜.以學生為中心的初中英語閱讀有效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
[2]王巖茹.以學生為中心的初中英語閱讀有效教學研究[J].創新教育.2015(16)
[3]成文.以學生為中心的初中英語閱讀有效教學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