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要】隨著教學模式的多元化發展,娛樂體育的迅速發展,學科之間的交叉運用,舞蹈運動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豐富的藝術性在各區域開展起來,高校學生的藝術素質的培養也逐步得到重視。舞蹈作為藝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發展迅速!各高校普遍開設舞蹈選修課程加入于教學范圍內,音樂則輔助與舞蹈教學。本文闡述二者的關系,目前高校舞蹈教學、配樂選用存在的問題,進而對舞蹈教學和舞蹈音樂的選擇原則提出幾點建議,以期促進高校舞蹈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關鍵詞】舞蹈教學 音樂 現狀 原則
【中圖分類號】J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201-02
舞蹈是以形體作為語言的人際交流方式,音樂則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與音樂、話劇、美術等藝術形式緊密相關,其中尤以音樂關系最為密切,音樂與舞蹈相輔相成,沒有音樂的舞蹈自然缺失了幾分生氣,當然也無法更為形象的表現其豐富的內容。
一、舞蹈與音樂的關系
我國當代藝術家賈作光覺得:舞蹈是離不開音樂的。音樂是舞蹈的靈魂,是舞蹈動作延續的關鍵。舞蹈是音樂的載體,透過動作給人產生共鳴,二者之間猶如魚與水的關系,綠樹成蔭,集市里的喊賣,街道的人來人往,路上的鳴笛,更加生動。舞蹈只有在音樂的陪伴下才能表現的更為動人,更有內涵。音樂是有聲無形的藝術形式,靠聲音的高低,快慢,強弱沖擊人們的聽覺;舞蹈是有形無聲的藝術形式,以肢體為語言,傳遞力量,空間及速度給人們。舞蹈與音樂結合,方可體現的有聲有形,給人們強烈的感官效果,彰顯生命的活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唯有將二者結合,才更有利于內在情感的抒發。
二、音樂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作用
第一,誘導舞蹈的編排及設計,音樂創作是為舞蹈動作而生的,舞蹈音樂與舞蹈動作編輯同步存在,相輔相成。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在音樂的環境下更能發揮聯想力及創造力。大腦可根據音樂的旋律不斷作出各種應激動作,屆時進一步與周遭的環境結合起來,舞步的設計由此而起。第二,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根據旋律傳達出的感情來進行舞蹈教學的指導,音樂的旋律快慢決定了舞蹈動作的起伏幅度,或快或慢,或強或弱,或緊張或輕視,或高潮或低沉。倘若在碰到節奏性較激烈緊張的旋律時,外形上應自然轉換成快且有力的肢體動作來體現情感,這樣做的目的是更有利于學生對音樂及舞蹈的接受程度,明白音樂及舞蹈動作的協調性。第三,音樂影響舞蹈的表現力,音樂不僅是舞者情感流露的引導者,還指引觀眾到舞蹈情景中,進一步領會舞蹈這種特殊的語言方式,意境的統一不但與周圍環境有關,還有旁邊的聲音相關,例如魚兒水中游,集市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這時商客的叫賣聲,車輛的喇叭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無不在彰顯集市的熱鬧情景。音樂對于舞蹈的作用也如集市上的叫賣聲,鳴笛聲一樣,舞臺上,除了舞蹈動作,燈光,少了音樂便成了啞劇。音樂使舞蹈情感更為豐富流利地展現給觀眾。
三、高校舞蹈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舞蹈發展到現在,受素質教學形式的影響,實現了極大的改變與創新,不管從舞蹈教學的傳授方面,還是舞蹈藝術的熏染方面都得到了較高層次的進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舞蹈這門藝術價值極高的課程,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尚有多方面的問題存在。
1.涉及范圍有限。舞蹈教學在高校教學中主要體現在如下2個方面。一是舞蹈課程的有限學習,二是學校的文藝表演等表演活動。舞蹈教育相比其他音樂課程來說,講究實踐,因而會受限于年齡及自身身體條件方面,使許多學生對舞蹈課程沒有信心,進而致使舞蹈教學的尷尬地位。因此合理的將舞蹈課程分類細化,將它統一到高校選修課中,加強舞蹈基礎教育及藝術渲染,在舞蹈課程教學過程中,明確素質教育要求,重視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對學生的身體條件加以有針對性的訓練,理論聯系實踐,同時將舞蹈教學融合于其他學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力。
2.高校舞蹈教學師資力量不足。這是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最重要的問題。師資力量不足,學術交流不充分等,高校年齡舞蹈教師,更多的是四十歲左右教學所占比例較大,學歷方面,本科以上學歷占高中舞蹈教師的三分之一左右,大部分是中專及大專學歷,學校學歷層次還是偏低的。因此需要針對高校師資力量不足和學術交流不充分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第一,高校的舞蹈教師不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程度和整體素質,而且還需要加強心理學,美術學等層次的知識。再者需要特別注重舞蹈教學的學術交流,加強同行之間的交流溝通,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取長補短,順應時代的要求。
3.舞蹈質量不高。目前的舞蹈教學課程,更多的是重視舞蹈技能的訓練,而忽略學術的藝術思維能力及情景培養。致使學生缺乏對舞蹈的理解和認識,無法很完美的詮釋舞蹈自身的魅力和舞蹈想表達的內涵。這便使我們產生警惕,需要加強重視舞蹈實踐教學,各高校盡量多舉辦些校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開拓學生舞蹈知識的認識,擴大學生交流力度,理論聯系實踐,從而不停地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所以要求高校老師以學生為主導,多開展實踐教學,誘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培養高校學生的舞蹈興趣。
4.舞蹈專業教學地位較低,缺少可塑性人才。絕大多數學生在中小學生階都不曾接觸舞蹈,因而導致對舞蹈的認識不夠。然而也有很多學生學習舞蹈,不是處于自身對舞蹈的喜愛,也不是說自己擁有舞蹈的天賦,而是因為舞蹈與其他學科相比,入學門檻較低,許多學生會想學舞蹈是為了什么,將來能做什么,缺乏學習的動力。屆時,普通高校招收的舞蹈藝術生,大部分20歲左右,這時由于身體條件因素,學習舞蹈的難度較大,沒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舞蹈通過音樂的伴奏,借助肢體展現美的特殊運動方式,音樂可以使人心情愉悅,精神舒暢,也可以消除消沉意志及沮喪情緒,音樂與舞蹈的完美結合,拉近人心靈的距離,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提高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將來的生活及就業都有潛在的幫助。那么,作為舞蹈的靈魂,我們如何將音樂合理地協調于舞蹈藝術中,如何在舞蹈教學中選擇音樂呢。endprint
四、舞蹈音樂選用存在的問題
1.專業的舞蹈音樂數量較少,音樂類型雷同現象普遍,看多了舞蹈作品,有時不免有種熟悉的感覺,好像在哪個情景的背景音樂跟這舞蹈作品的音樂相似,缺少可供選擇的音樂,對舞蹈作品的創新力也相對削弱。
2.舞蹈音樂的創新及愉悅較難同步實現,舞蹈教育中對音樂的發掘性較低,從而使得在舞蹈教學中所采用的旋律陳舊、死板,沒與時俱進,跟不上時代的改革。缺乏創新意識,教學內容有限,致使學生缺乏對舞蹈課程的興趣。
五、高校舞蹈教學選用音樂應注意的幾點原則
1.舞者要主動對音樂旋律進行創新和解讀,充分分析音樂所蘊含的情趣,進而對舞蹈動作及情境進行有機結合,更為透徹的展示舞蹈與音樂的魅力。跳舞中需要對音樂的節奏和節拍拿捏得當,什么時候是快節奏,什么時候抒情,什么時候緊張,什么時候又是慢節奏,什么時候感情要豐富,什么時候動作要慢,都可以很流暢的捕捉音樂的節拍。不同的音樂配合不同的舞蹈。
2.舞蹈音樂的選擇應遵守與舞種動作的協調性原則。不同種類的舞蹈,其對應的音樂曲風也不同,動作節奏也完全不一樣。所以,在選擇配樂的時候,需要要求所選音樂的旋律與舞蹈動作的節奏要協調一致。因為音樂的節奏是通過節拍來體現的,因而,我們務必根據舞蹈動作的節奏與音樂的節拍結合起來選擇音樂,使之緊密結合,實現有序協調的效應。方能達到完美的境界,例如華爾茲應該選擇3/4拍的節奏,獨步舞選擇4/4拍的節奏;踢踏舞要求節奏性較強,水墨可靜可動等。
3.音樂的選擇要迎合舞蹈作品的架構,舞蹈是存在架構的藝術,架構是舞蹈作品的支架,是這個舞蹈的支柱,沒有架構的舞蹈作品,猶如一盤散沙,跳著跳著就散了,觀眾體會不到舞蹈傳播的精神,感受不到舞蹈的精氣神。舞蹈展現在舞臺上的時候,也必須要有架構感,這彰顯在肢體上,彰顯在音樂旋律上,彰顯在舞臺背景燈光中,也彰顯在舞者身體,因此,舞者在選擇音樂時,要結合這一切因素,音樂本身就具備節奏和旋律,這種律動在舞蹈表演中都會起到輔助作用。
4.彰顯精華。音樂與舞蹈運動是相輔相成,互相陪襯的,有效結合在一起,方可最大力度的產生共鳴,一系列舞蹈動作下來,想要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部分,就一定要有其獨特的方面,情感最豐富的時間段,如圖“畫龍點睛”般,要有去精華之所在,這個精華所在之處,也許是一系列動作的銜接,抑或一套動作的構思方面,也可能是高難度的動作等等。在編排方面做到與其他舞蹈不同。倘若一部舞蹈作品從開頭到結束都同一個節奏,或者動作幅度不盡相同,或者毫無生趣可言,那么給觀眾的印象也一定不會深刻。更別提有繞梁三尺的效果了。所以,為突出其精華之處,合適的音樂旋律就必須給予極大程度的配合支持,不管在節拍或者節奏方面都能夠使用一點特殊手段,將整個舞蹈作品推進高潮,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偠灾?,要想另舞蹈與眾不同,就該給予明顯的地方,結合協調一致的音樂旋律,引起觀眾的共鳴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音樂跟舞蹈都有自身獨有的審美價值跟藝術價值,只有將二者合理的結合起來,才可以產生共鳴。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載體,相輔相成,少了任何一個都不是最完美的。音樂可以舒緩煩躁的人們的心情,舞蹈可以讓壓抑的人們通過運動來釋放心情。生活因音樂而有聲,因舞蹈而有形,聲與行的結合,給人以聽覺的感受,視覺的沖擊。針對目前的高校舞蹈教學,應注重加強這方面的培養,有利于較少學習壓力或面臨的就業壓力,提高綜合藝術方面的修養,從而實現整體價值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龐志娟. 探析音樂節奏感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J]. 音樂時空,2015,05:152.
[2]傅方一. 淺析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的應用[J]. 科技視界,2015,27:216-217.
[3]唐海英,謝鵬. 音樂在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教師,2015,02:39-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