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紅紅
摘 要: 歌唱是培養幼兒審美及美育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項。歌唱跳舞是孩子們天生喜歡的表達形式。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追求的提高,不少家長重視對孩子的素質培養。文章從五個方面對培養孩子的音樂能力、提高孩子的音樂素養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為最大程度地發掘孩子的音樂潛力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音樂素養 音樂教學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181-01
現如今我們內蒙古地區選擇音樂專業的大學生大部分專業基礎不扎實,水平高低參差不齊,而且因為起步晚,導致了基礎不扎實。想要攻克這一難題,首先要從娃娃抓起。要提升所有入園、入學兒童的音樂基礎,提高全民音樂素養才是根本。所以教師的教和良好的音樂環境和氛圍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實施途徑。
一、教師是孩子們學習音樂、接受音樂的第一扇門
從專業的角度而言,音樂是分廠多元化的一門學科。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要求具備很多的先天的條件,還有刻苦的練習。所以對于兒童而言,唱歌很開心、很自愿,但是一旦涉及到理論知識和勤學苦練時,就會有很多打退堂鼓的現象。
在幼兒學習唱歌的起步時期,就是打造隱固的藝術基礎的最佳時期,這是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所以正確的引導比學唱大量的歌曲更為重要,對幼兒音樂素養的提高更為顯著。
幼兒剛剛接觸音樂的時候并沒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教師要提供更多直觀的東西讓幼兒領悟教師的意圖。首先,節奏、節拍、氣息等基本要素是學習的重中之重,就像一位司機接受的第一項考試肯定是路規、路標一樣。
教師是幼兒學習音樂的眼睛和耳朵,因為音樂首先是一個聽覺和視覺的藝術。完整展示一段音樂時,在領悟全曲的同時,要將人物塑造的到位是非常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是很難自我學習或體會的,一切只能依靠教師的引導和教師技巧就會尤為重要。所以說教師是幼兒學習音樂的眼和耳。
教師也是學生的活教具。我國著名的音樂教師盛香老師說過:“學習唱歌和編著一首歌曲是一樣的。”由此看來,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將自己磨練成為學生的樂器。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成為學生的榜樣,發揮每個學生的內在潛質。所以說教師是學生學習歌唱的教具。
二、教師科學系統的教學是孩子學習的階梯
教師的責任心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身為人師,以身作則,讓學生德、知、能等各方面全面發展成為合格的人才是根本。
音樂教師是孩子學習歌唱的指導者,也是學習的“模范”,所以教師的經驗和教學的方法是幼兒學好音樂的重點之一。正確的歌唱、表達和敏銳的聽覺是學習音樂的學生的基本條件,也是每位教師的必備條件。首先教師要對自己嚴格要求才能做好學生的引導者、示范者,并防止學生走彎路。
科學嚴謹的教育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音樂基礎的先決條件。
1.教師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擬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
2.教師的表述能力要求非常到位,正確的點撥學生。
3.教師要有超人的聽覺,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教師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開闊思維。
三、音樂活動的多樣化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
設計的音樂活動既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又能達到最初制定的目標是每位音樂教師的努力方向。各級教育教學培訓的目標也就是為了教師們都能夠科學地、輕松地、多樣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水平,讓每個學生得到更好的教學資源。
現在的音樂教學再也不是一字一句的教唱的時期了!現在已經發展出很多種學習方式,例如:感受式教學、合作中學習、表演中學習等更適合現在孩子的方式方法。
如果我們能做到所教授的內容心有誠服的話,你會發現學生會有超乎你想象的成績,也會更主動地跟著教師學習,因為教師燃起了他們的興趣點。
在學習歌唱之前先奠定扎實的樂理基礎是孩子音樂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四、為孩子們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
為了孩子的成長,很多人效仿“孟母三遷”,由此可以看出環境對于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我們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對于孩子而言,能夠很好的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還會感染所有身處這個環境的人們。
所謂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首先要有濃重的感染力。其次能夠激起孩子們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沖動。此外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等。達到以上所有標準的才能夠算得上是好的環境創設。
其實我們的民族就是一個能唱會跳、藝術根基非常深的民族。從古至今,蒙古族人就在藝術的熏陶中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著本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也正是這樣的傳統給予了蒙古族孩子從骨子里流露的樂感。我們占據著這種優勢,更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五、怎樣將學習和生活相結合,互助互補
讓孩子接受某種新事物時軟件與硬件都很關鍵。我們在音樂的教學中不能僅僅只依靠音樂活動的時間。如果只依靠每周幾節的音樂活動是不可能提高孩子們整體的音樂素養的,也不可能達到之前所有的目標和意圖,只有把音樂融入生活,將生活藝術化,將藝術生活化才能有更大的成效。特別是在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到高中為止,因為學習的巨大壓力和時間的緊迫,孩子們只能在微乎其微的業余時間享受音樂和選修音樂等。在這種情況下,藝術生活化就更加重要了。音樂不僅能使人放松,還能為人們傳遞正能量,給人們美好與幸福感。
學習音樂不是因為從事某種藝術工作,而是為孩子的一生添加一扇能釋放心胸,開闊胸懷的大門。
有人說21世紀的文盲不是知識的文盲,而是不會有效地學習方法。這句話雖然有點極端,但是它讓人們知道了孩子只有文化知識是不夠的,更應該讓孩子激發內在的潛力,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發揮更好的自我。
培養出身姿挺拔、積極向上、胸懷寬廣的下一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推卸不下的責任,就像保護草原一樣保護孩子的心靈,讓每個幼小的心靈都放飛高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