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忠
[摘要]互聯網時代下多元思潮涌現,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和信息的多元化對精神文明建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通過分析互聯網時代的主要特點及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挑戰,提出創新的基本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精神文明;思考
一、互聯網時代的主要特點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以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
一是通信手段多元化。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衍生出即時通訊技術如微博、微信、qq、朋友圈、網絡空間等社交媒體,突破了以往的信函、電話、電報等傳統通信模式,通信手段更為豐富多元。
二是人際交流即時化、互動化。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實現了即時化,互動化。一方面信息可以從不同渠道得到發布和傳播;另一方面,人們可以不分場所、不分時間隨時查看信息,信息受眾相當廣泛,故其影響也更為廣泛。
三是傳播內容多樣化。在互聯網時代,各種價值形態的思想觀念都能在互聯網領域得到體現,既有激勵人們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也有負面內容。尤其是迷信、色情、暴力、邪教色彩等負面內容,在傳統媒體上找不到市場,卻在互聯網領域找到了生存的空間。
二、精神文明建設面臨新挑戰
精神文明建設是塑造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質、凝聚民族力量,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手段。互聯網時代下,思想空前活躍,觀點激烈碰撞,精神文明建設面臨新的挑戰。
從形式上來看,長期以來,大多通過活動式、集體式等單向形式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這種固定形式固然形成了一種氛圍,一種氣勢,但是影響卻不長久,“雨過地皮干”。而互聯網憑借其互動性強的特點,實現了人際交流的即時互動。在互聯網上,信息的流動不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打破了被動接受的局面。
從空間上來看,網絡世界是沒有空間邊界的,人際交往可以跨越單位、地區和國界,人們的視野極大開闊,交往空間擴大。那種以單位為主體開展的精神文明建設,難以適應思想流、信息流在網絡空間的大規模流動。
從內容上來看,互聯網的產生,創造了一個虛擬世界,加劇了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衍生出更適合大眾口味的網絡文化。如果還是堅持“高大尚”,不接地氣,保持“一個面孔”而沒有“溫度”,積極向上的文化就難以占領網絡文化這個陣地。
三、著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創新
習近平指出:“只有站在時代前沿,引領風氣之先,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發揮更大威力。”[1]對于精神文明建設來說,互聯網就是這個時代的前沿,是在人的大腦里搞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對象,努力做到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入心入腦。
1、適應傳播多元化特點,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建設主體作用。精神文明建設的根基在基層,在群眾。要改進依靠集體活動等方式推動的老辦法,充分利用廣大群眾喜歡上網的特點,把精神文明建設搬到“網上”,搭建人人能夠參與的平臺,采取動漫、動畫、或者用網絡語言講故事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廣大群眾廣泛參與,形成線上線下一起動的新格局。可以開展爭創“網上精神文明建設標兵”活動,把網民中涌現出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納入每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范圍,激發廣大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適應即時性、互動性強的特點,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效。切實改變單向思維模式,無論是搞活動,還是做宣傳,都要把“互動”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例如,善用影視作品宣傳精神文明。影視作品對社會風氣產生著重要影響。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讓公眾從中汲取向上的力量,反之,則會對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產生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影視作品是單向的,但是對影視作品的評論卻可以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可以在網絡空間開辟影視作品評論專區,吸引文學愛好者中的網民參與相關的評論活動,加強對作品播映后的評論,引導網民分清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同時,發揮好新媒體的作用,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持續不斷地開展好人好事的宣傳。
3、適應傳播內容多樣化特點,增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吸引力。改變內容上的“高大尚”上傾向和“冷面孔”。網絡空間里的內容之所以吸引網民,不只是在語言上接近網民的胃口,在內容上也更易被網民所接受和理解,因此,應該圍繞“唱響主旋律,弘揚正氣歌”,把建設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故事化,增強對大眾的吸引力。在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題材上,要結合網絡空間的特點,“寓理于消遣休閑之中”。如,可以培養一支網絡隊伍,專門在網上進行專業宣講,始終讓正能量占領網絡空間,切實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效。
[注釋]
[1]習近平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暨學雷鋒志愿服務大會”上的講話.2015-2-28.
[參考文獻]
[1]時偉,孫麗麗.芻論加強我國網絡虛擬社會精神文明建設[J].理論導刊,2013(12).
[2]孫麗麗.網絡虛擬社會閾下精神文明建設的路徑前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4 (23).
[3]王冰.試論網絡文化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發展[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