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摘 要: 課外閱讀能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生活,陶冶情操,培養豐富的情感,開發智力等,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課外閱讀的習慣。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很多兒童,尤其是農村低年級兒童對閱讀的興趣并不濃厚,家長也對課外閱讀并不重視。本文就如何提高農村低年級兒童的閱讀興趣,培養其閱讀習慣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農村教育 低年級 課外閱讀 興趣培養
茨威格說過: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基礎,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的基礎。新課標中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升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由此可見讀書的重要性。
一、低年級兒童課外閱讀的意義
朱永新撰文指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語文學科是學好其他一切學科的基礎。“三分課內,七分課外”,課外閱讀更是學好語文學科的基礎。
課外閱讀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陶冶情操,培養豐富的情感,開發智力等,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新課標第一學段關于閱讀的目標和內容,第一條就是要孩子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低年級兒童正處于課外閱讀興趣培養的關鍵時期,如果能通過有效手段從低年起就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對語文教學及孩子語文素養的提高及孩子的精神發育意義深遠。
二、低年級兒童課外閱讀的現狀
雖然課外閱讀的作用如此重要,但一些孩子和家長仍沒有把課外閱讀放在應有的位置,這一點在鄉鎮學校尤為嚴重。
(一)孩子不喜歡。
從調查情況來看,課余時間,絕大部分孩子都會選擇看電視或者玩電腦和手機,只有少部分孩子會選擇看課外書。但即使選擇了看書,他們中也有半數以上對動漫類的書更感興趣。就算是在學校的午讀時間,在老師的監督下必須看書,大多數孩子讀書時都是心不在焉,只看看圖片,一本書幾分鐘就能“看完”,挑書、換書的時間幾乎比看書的時間都長。
(二)家長不重視。
我校為鄉鎮學校,學生絕大多數為農村孩子及外來民工子女。他們受家庭觀念影響或生活條件制約,只關心孩子的成績,關注作業有沒有完成,忽略了孩子的課外閱讀,個別家庭甚至沒有課外書。試問,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怎么能愛上課外閱讀呢?
三、低年級兒童課外閱讀的目標
低年級兒童的閱讀能力有限,閱讀以培養和激發興趣為首,新課標就為我們指明了低年級學生閱讀的意義和閱讀方向。我們可以分層次實現以下目標:
(一)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二)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三)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四)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五)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四、開展低年級兒童課外閱讀的方法
雖然目標明確,但實際情況卻離目標相去甚遠。因此,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興趣,養成課外閱讀習慣,是當前低年級課外閱讀指導的首要任務。
(一)營造氛圍,激發讀書興趣。
荀子曰:“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可見環境對事物的影響不可低估。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良好的讀書環境和讀書氛圍。
1.營造氛圍
前文中提到了鄉鎮學校的很多家長并不重視課外閱讀,家庭的條件無力改變,那么,在學校中,就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要讓孩子開始讀書,就要讓他們隨時都能看到書,伸手就能拿到書,首先要做的是豐富教室圖書角的圖書量。我們可以鼓勵家中有課外書的孩子多帶課外書到學校與他人分享。老師也可以帶一些家中閑置的,適合孩子閱讀的書到學校,同時定期到學校圖書館借一些課外書放在教室……書多了,選擇多了,孩子們跨出閱讀的步子也輕盈多了。
2.以聽代讀
平時課間不看到孩子看書,就說明他們不喜歡看書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發現,每次誦讀課講故事時,孩子們都瞪大雙眼,豎起耳朵,一動不動,聽得非常入神,比任何一節課都要認真。這說明他們是喜歡故事的。
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不久,識字量有限,自己看起書來比較費勁,這讓很多孩子產生了畏難情緒。而且因為拼拼音的速度慢,故事連貫不起來,讓故事失去了原有的趣味性,孩子自然不愛讀。這就需要老師利用午休、誦讀課等時間為孩子們繪聲繪色地讀故事,打開課外閱讀的精彩之門,為今后他們走進課外閱讀打下基礎。
3.師生共讀
在低年級學生的心目中,老師的地位是很高的。常說:“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雖然這一說法并不完全正確,但“言傳身教”,老師的言行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成長。因此,要讓孩子愛上閱讀,老師自己要先愛上閱讀。每天的午讀時間,老師先拿出一本書安安靜靜地閱讀,用行動告訴孩子們,現在該讀書了。這樣的效果會比每天大喊大叫地讓孩子讀書要好得多。
教師還可以與兒童閱讀同一本書,在共讀中引導兒童學習閱讀的方法,幫助兒童解決閱讀中的疑問與困難。邊讀邊交流閱讀感受,提高閱讀的興趣,同時也可以避免兒童因理解力不足而誤解讀物思想。
(二)抓住兒童心理特點,培養閱讀習慣。
只有當閱讀成為習慣之后,我們才能說孩子真正愛上了課外閱讀。然而養成習慣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心理活動隨意性強,往往要通過長期刻意的行為訓練才能形成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我們可以抓住他們的心理特點,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1.繪本入手,吸引兒童注意力。
小學低年級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易被直觀、形象的教學環境吸引。老師在上課時常常需要借助圖片、動畫等多媒體課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讀書亦然。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繪本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繪本是由圖畫和文字組成的,其圖畫是講述故事的,具有鮮明的視覺形象,文字簡潔明快,符合兒童的生活經驗,還能幫助兒童發展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因此,老師可以從繪本入手,多推薦孩子看一些有趣的繪本,讓孩子感到讀書時有趣的,而非枯燥乏味的。
2.領讀設疑,引發兒童好奇心。
低年級孩子通常好奇心強,對身邊的事物有廣泛的興趣,善于觀察和提問。只要碰到好奇的事物,就會率直地表露出歡快或吃驚的情緒,表情豐富。而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例如,我們可以找一本有趣的書,先為學生讀上一部分,當讀到最精彩的內容時,就可以合上書本,對孩子們說:“如果你想知道這個故事的結果,請你自己去讀一讀這本書。”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會有許多學生會愿意找來那本書,認真地讀一讀。
3.情境再現,激發兒童表現欲。
絕大部分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因為動畫片中的人物形象是三維立體的,生動活潑,很適合孩子的心理特點,深深地吸引著他們。書中的人物形象是二維的,相較而言吸引力就小了。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想辦法把書中二維的人物形象變成三維的立體形象,吸引孩子走入書中的故事。
大多數孩子喜歡表現自我,表演欲望強,很多孩子在玩耍時喜歡進行角色扮演。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選擇一些合適的童話故事,讓孩子用表演的方式把故事內容演出來。相信有了表演這一過程,孩子們在看書時會更認真,更覺得有趣。
4.榜樣激勵,啟動兒童上進心。
孩子生活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度過的。孩子周圍同伴的習慣能夠及時而直接地互相產生影響,這種影響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或改變孩子的內心世界及行為習慣。
讀書時間,每當老師看到有孩子在認真閱讀課外書并予以表揚時,能立即發現其他孩子也都開始認真讀書了,這就是同伴激勵的作用。因此,老師不要吝嗇表揚,多表揚認真讀書的孩子,這些優秀的孩子能更自覺地表現得更優秀,并對同伴持續形成積極影響。
(三)家校合力,引導家長親子共讀。
在學校,有老師、同學一同閱讀,使閱讀充滿了樂趣,回到家后,就需要家長陪孩子一起閱讀,尋找閱讀的樂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著耳濡目染的影響,從充滿書香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肯定是熱愛閱讀的孩子。但前文也提到了,很多家長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不太重視課外閱讀。因此,老師應抓住各種和家長交流的機會,告訴他們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教給他們和孩子共同閱讀的方法,鼓勵他們多帶孩子去圖書館坐坐。孩子都渴望家長的陪伴,只要家長愿意花時間陪同孩子在書海中遨游,共同交流,共同享受讀書的快樂,孩子就必然會愛上讀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當興趣成了內驅力,課外閱讀就會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會讓所有孩子都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