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勇
摘 要: 本文通過對數學生活化重要性的分析,以及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講解,分析了如何將數學生活化這一思想應用于數學教學中。
關鍵詞: 數學教學 數學生活化 教學策略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它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十分密切。新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數學和理解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只有與學生生活相聯系,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1.數學生活化,使數學教學“返璞歸真”
首先,實踐一直是數學發展的源泉,數學如果脫離了生活現實,就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數學課程要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實際、面向生活,要提倡數學教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活動。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普遍注重“純粹”技能技巧的訓練和題型教學,認為數學就是解題,學數學就是通過解題求得一個結果……這種種現象和認識都是十分有害的。“數學是過程,是活動,學數學就是做數學,就是去解決一個問題,獲得一種體驗”,是“數學化”。這個“化”的過程,就要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得緊一點,直觀的多一點,動手實驗的多一點,使他們的興趣高一點,自信心強一點。”這聲聲呼喚,要求的是數學觀的“返璞歸真”。
其次,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建立在生活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數學的抽象性特征,共同決定了學生數學學習基本是一種符號化語言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學習,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是對數學活動經驗的條理化、對數學知識的自我組織。
再者,傳統的那種單調機械、程式化的數學教學,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學生在課堂上的靜觀、溜號、搗蛋,甚至曠課、輟學就成了無奈的反抗。這是在以認識為核心的確定性、工具性的教學觀下必然產生的教學觀和教學現象,而超越這種教學觀的是以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實踐活動為旨趣的生成性教學觀,它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是相吻合的。
最后,社會的發展與生活的變化對人的數學素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事實上,數學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僅局限在科技和經濟等領域,數學在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已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從每日天氣預報到個人的投資方式,到每天電視報紙等新聞媒介帶給人們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都與數學有著密切聯系。所以與經濟活動相關的數學,就應當成為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學生也需要更多更強的數學能力作為普通職業的準備。這是關于數學價值的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觀,它要求數學“歸真”、應用于現實生活,數學要生活化。
2.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例談
2.1數學生活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生活化,數學原來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是認識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有力武器,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
2.2數學生活化——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
生活處處有數學,生活處處用數學。數學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用數學”是學數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學生眼里,數學應當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值得學的,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數學學習活動的主人。而這正是《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全新的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而這些嶄新的課程理念如何實現?數學生活化便是一條重要途徑。教學中重視從生活實際出發,把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通過專門設計的數學情境讓學生體驗,拓寬學生數學學習的領域,逐步學會通過建立數學模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3數學生活化——提供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平臺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生活化,可以成為學生探究與交流的平臺。在現實生活中,如包裝的外形、花圃的圖案、工程的圖紙等這些都是需要設計的。由于設計者的知識背景、價值判斷等考慮角度的不同,設計出的方案也會迥然不同?,F實生活中處處體現著數學生活化和生活數學化。
生活化的數學開放題為學生提供了交流和反思的平臺。在這個開放題的嘗試過程中,我安排學生交流各自思考和設計的思路等元認知的過程。學生紛紛交流了是如何從多個角度認識問題、多種形式表現問題、多種策略思考問題的,又是如何通過同學間的合作解決問題的;還交流了是如何在設計方案的定量化過程中,體會到一元二次方程在處理數量關系上的作用,認識到解一元二次方程不是一個機械的計算,要懂得得到的結果必須對具體情況是有意義的。這些都是學生對學習過程反思的結果。
生活化的數學開放題為學生提供了體驗成功、樹立數學學習自信心的平臺。在這種沒有重重限制,充分體現學生學習個性的開放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陶冶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體驗到了數學帶給他們的成功。
3.數學生活化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應用
新課程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關注了學生身邊的數學,更關注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根據新教材內容,我們將現實生活中有關知識歸結為以下幾類:①函數類:如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著最優化問題——最佳投資、最小成本等,常常歸結為函數的最值問題。教學中可根據實際問題建立相應的目標函數,確定變量的限制條件,運用函數知識和方法解決。②方程或不等式類:現實世界中廣泛存在著數量之間的相等或不等關系,如投資決策、人口控制、資源保護、生產規劃、交通運輸、水土流失等問題中涉及的有關數量問題,教學中可通過課件模擬實際把它歸結為方程或不等式求解。③數列類: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經濟問題,如增長率、利息(單利、復利)、分期付款等與時間相關的實際問題。④幾何、三角類:現實世界中涉及一定圖形屬性的應用問題,如航行、建筑、測量等。可讓學生參與實際測量建立相應的幾何模型,應用幾何知識,轉化為用方程或不等式,或三角知識求解。⑤統計、概率類:如生活中涉及的降水概率、抽獎中獎、股票投資、分期付款等問題??墒箤W生通過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作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
21世紀是一個需要開拓、充滿生機的時代,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已成為時代的主流,教育的主導。因此,奏響生活化的樂章,溝通生活與數學的聯系,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與價值,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有益于學生發現、理解、探索和應用數學,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王敏.我國當代教學觀的反思與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03,5.
[3]《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