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泓 董波
摘要:文章探討了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語言互通所起的作用,并提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這一背景下體現出的國際性特征,文章論述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施雙語教學的重要性,并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特點建議雙語教學需要進行語種擴展才能真正起到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
關鍵詞:“一帶一路”;漢語國際教育;雙語教學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10月間出訪中亞、東南亞國家時提出的倡議。它以經濟交流為中心,實現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共同發展和繁榮。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進行語言文化的互通,特別是能夠運用外語來傳播漢語和漢文化的人才。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具有一定的國際性,對學生進行雙語教學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情況,還須要對教學語種進行擴展。
一、“一帶一路”與語言文化互通
習近平主席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東道主伙伴對話會上指出:“一帶一路”和互聯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輔相成的。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那么互聯互通就是兩只翅膀的血脈經絡。并提出: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夯實亞洲互聯互通的社會根基。我們認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互聯互通,首先需要實現的是語言文化互通。雖然“一帶一路”是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但任何的“互通”都離不開語言作為工具。
古代絲綢之路表面看來是商人們的一種經濟之舉,但其實已經充分證明了文化互通的重要性,印度的佛經、希臘的雕刻以及多種農作物的種植都傳入中國,而我們的絲綢、鑄鐵的技術等也傳到了國外。正是這種互通,才造就了人類的共同文明。因此,無論古今,經濟利益是我們眼前能夠見到的最直接的利益,而從長遠發展來看,語言文化的互通才是真正的互通。它一方面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是實現人類文明共同進步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國際性
實現語言文化的通融,需要傳播語言文化的使者。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產生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想要了解中國,因此來中國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在國外開設的漢語課程也逐漸豐富起來。面對這樣的需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運而生。現在,除了本科教育,還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很多學生跨學科考取這一專業的研究生,也充分證明了中國年輕一代愿意走出去,傳播中華文化、發展中國的決心。
過去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漢語言文學類課程,主要是英語文化類課程。甚至有些學生將這一專業誤解為“漢語言文學專業+英語專業”。只有少數具有外國語背景的院校才會開設日語、俄語、韓語等語種。原因在于,我們一直在大力發展英語教育,認為這是國際性的語言,與外國人溝通,這是必備的工具。但是,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在對母語為非英語文化圈的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時,英語能起到的作用有時還不如肢體語言或圖畫。因此,面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提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須要重新調整課程設置,更多地加入中亞、東南亞等國家的相關語言文化內容,真正體現出這一專業的“國際性”。
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進行雙語培養的重要性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很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培養外語人才的重要性。全國著名的外語類高校也開始增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種專業。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外語專業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外國語言文化能力,卻忽視了其對漢語和漢文化的了解。而“互通”意味著互相知曉、通達,我們了解、適應了對方的語言文化,也須要讓對方了解、適應我們的語言文化。而現在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現象:許多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年輕人可以與外國人自如交流,但卻無法運用外語去詳細介紹我們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這其中有中華文化、漢語知識的缺失,也包括無法運用外語表達等原因。無論哪種情況,都將導致我們無法將這悠久的文化歷史傳播出去。“文化失語癥”的確比真正的失語更可怕。我們須要的是能夠運用外語來介紹中國、傳播漢文化的人才。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開展雙語教學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作為未來的國際漢語教師,課程講解須要具備一定的外語表達能力。無論是為外國來華的留學生講授漢語,還是外派到國外講授漢語,都離不開運用外語傳授漢語知識、與學生進行交流。特別是在講解抽象概念、語法知識的時候,對于初學漢語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老師用漢語做出的講解。這時,外語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們目前對外漢語的教學對象,特別是國外的漢語教學對象,還是以初學者居多。因此,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對于教學的正常進行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作為未來的國際漢語教師,了解目的語國家的語言,便于比較漢外語言的特點,從而找到教學重點與難點。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一種語言的特點只有在和另一種語言比較的過程中,才能夠發現。比如說,漢語與英語比較得到的特點和漢語和日語比較得到的特點不完全一樣。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努力總結不同目的語國家學生的偏誤現象,也正是因為不同語言與漢語的差別不同,受到母語負遷移影響,出現的偏誤現象也不同。因此,只有了解了目的語國家的語言特點,才可以在教學中防患于未然,使學生容易習得正確的漢語表達,更好地進行國際漢語教學。
最后,文化互通須要具備一定的外語交流能力。漢語教學本身并不只是單純地講解漢語語言知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其實就是在潛移默化地傳播文化。一些帶有中國文化色彩的詞語,如剪紙、春節、餃子、書法等,往往需要老師運用學生的母語進行解釋,配合一些圖片、視頻,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另外,我們現在進行的對外漢語教學,大多數教學對象都屬于第二外語的學習,還有很多人是因為和中國有經濟往來才開始學習漢語的。學習一門語言,在達到語言認同后,自然會形成文化認同。建立在共同的文化理念之上的商業談判,自然更容易獲得成功。因此,從長遠考慮,這種雙語教學提升的學生能力,在真正進行漢語講解與漢文化的傳播后,可以讓更多的外國人形成漢文化認同,最終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與國際影響。
因此,無論是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以后從事的工作入手考慮,還是從我國整體的對外發展考慮,都需要加強目前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雙語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外語水平,同時,提升其運用外語講解漢語、傳播漢文化的能力。
四、“雙語”教學擴大語種的必要性及所需準備
雖然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英語仍然是國際化的語言形式之一,但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情況以及國外漢語課程多在中小學開設的現狀來看,國際漢語教師如果只使用英語與學生交流,很難達到較好的講授效果。一方面,對于中小學生來說,英語學習未必能達到正常交流的水平;另一方面,因為漢語聽不懂而使用英語講解,對于目的語國家的學生而言,只是從一種外語轉變為另一種外語,當然不如用母語表達接受起來容易。
因此,我們對未來的國際漢語老師——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進行雙語教學時,也須要考慮擴大語種。只有在校學習期間學習了一定的目的語國家的語言,才能更好地勝任目的語國家漢語教師的工作。而這須要配備合適的師資力量、雙語教材,并對授課計劃、教學大綱等重新進行調整,做好一系列的教學準備,才有可能順利地進行雙語教學。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語種是我們國家沒有開設為外語課程的,短期內也未必能聘請到合適的教師,但可以考慮將學生送出國門,進行交換學習。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們將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不僅是可以用外語進行商業溝通,更需要能使用外語傳遞語言文化信息的人才。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正是符合這一條件的專業,因此對其開展雙語課程有利于雙語人才的培養,還要考慮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雙語語種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姬建國.跨文化教學意識與國際漢語師資培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2]吳泓.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雙語教學問題探索——以黑龍江外國語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2015,(1).
[3]趙世舉.“一帶一路”建設的語言需求及服務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