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摘要: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俄國教育家烏申斯要基認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愿望。”我們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我們要重視成績忽視需求,孩子雖然也能取得好成績,其結果卻是厭倦學習。孩子好奇天性使然,卻獨對學習缺乏興趣,而興趣恰是學有所成的決定因素。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激發興趣是我們當下應做之事。
關鍵詞:興趣;民俗剪紙;激趣教學;自主學習
在激烈競爭的時代,我們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我們重視成績忽視需求,孩子雖然也能取得好成績,其結果卻是厭倦學習。孩子好動、好奇天性使然,卻獨對學習缺乏興趣,而興趣恰是學有所成的決定因素。如何做才能讓學生自主探知、激發興趣,并在快樂學習的前提下將民俗剪紙引入課堂呢?
一、忽視學生興趣發展所帶來的問題
盧梭說過:“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道路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導。”孩子對外界的美麗事物都是充滿好奇的,從出生開始就被其吸引,不停地在模仿、嘗試中探索未知。科學研究發現孩子在揮動畫筆涂鴉的行為,是一種探索未知的表現,兒童涂鴉是興趣所致也是發展的必然,有人認為這種行為毫無意義且浪費時間,還不如學一些“有用”的東西。還有人認為涂鴉也要涂得有規矩,過早要求繪畫有透視性、紙面干凈、起碼要像。因為沒有基礎學習起來非常困難,打亂了孩子的發展程式。在學習過程中過多地干涉他們的探索,會桎梏孩子的自由,限制創造力,慢慢失去好奇心和探知欲,更有甚者將曾經喜歡的美術當成仇敵,這種做法只能導致天賦的大門永遠關閉。自古有很多神童,因沒有正確的引導而夭折,可見重視興趣發展的重要性。
二、我對孩子的興趣培養、形成過程
(一)引發興趣——造夢
桑德柏說:“除非先有夢,否則一切皆不成。”對于一種未知的事物,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無條件地喜歡,雖然兒童的特性是探索未知,但是每個孩子的興趣點、注意力的側重點不同。該如何做才能引發孩子對民間藝術剪紙的喜愛呢?經過反復思索,我覺得還是以激發孩子興趣為出發點,我的第一堂剪紙課是在民間故事中開始的。我為孩子講《鸚哥救母》的故事,孩子聽到鸚哥終于偷得仙丹,眼睛亮亮的、開心地揮舞著小手。當聽到王母追捕鸚哥遺失了仙丹的時候,孩子的眼睛睜得圓圓的,發出嘆息聲,焦急地追問后來怎么樣了。又聽到仙丹落地開出滿山花朵,鄉親用根部煮水救活大家,才深深出了一口氣。孩子好奇地問:“這是什么花啊?好神奇!”我現場制作牡丹的剪紙,告訴孩子只要認真學習,你們也能剪出美麗的花朵,須先從剪紙的基礎扎實學起,并給出幾個主題,讓孩子選擇感興趣的內容。無論選擇什么都是為他們造夢的開始。選擇孩子樂于接受的形式、內容,利用孩子的興趣點,引導注意力,每個階段都有意識地樹立一個榜樣,設定一個需要努力就能到達的目標,開始為孩子編織觸手可及的夢想。
(二)產生興趣——一步一個腳印扎實的基礎
學習興趣的形成是跟知識掌握的程度相關聯的。事物本身并不包含興趣,興趣來自于我們自身,凡是我們能做好的事情,我們就喜歡。在授課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學不會、覺得困難的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差,相反如果孩子覺得簡單易學,學習的積極性和接受能力就高。每一節課下課之前孩子都會選擇一堂他們期待的課程,下一次繼續。
如此慢慢培養孩子的探索意識,再教學主線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選擇喜歡的內容,從淺至深,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不停地在重復中添加新知識,在復習中發現新問題。每次都在扎實的基礎上制造一點懸念,讓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用成功激勵孩子進步,每次都給孩子再深一步的難題讓孩子樂于跳起來摘蘋果。給他們犯錯的機會,給他們探索的時間,充分運用他們的好奇心,適時地引導探索的方向,設定目標。每個孩子都向著這個目標向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深入挖掘,互相交流,積攢成功的喜悅,并以此轉換為動力進一步探索。
(三)提高興趣——充分滿足他們的表現欲、自尊心
伊頓公學認為:“父母、教師在一些事情上面表現出來的興趣會讓孩子獲得肯定,而有目的地的引導會不知不覺讓孩子學會求知的方法。”
圣誕節來臨,孩子提出要在爸媽面前展示一下,送個驚喜。我留下了作業讓孩子們回家分頭查找有關節日的資料。
下一課在提問環節過后,我拿出了準備的金銀彩紙、硬紙筒、彩色絲線。我說:“你想讓爸媽書桌上的筆筒也和你一起開心的過圣誕節嗎?”孩子高興地回答:“想。”我拿出提前做好的筆筒展示給學生,他們覺得不可置信,平時都丟棄的東西也能變成工藝品,由此更進一步激發了孩子探索新知識的動力和興趣,讓孩子感覺到知識技能越豐富越能實現夢想。制作的過程是需要耐心細致的,在這期間一定有不能完成的同學,我幫助他解決問題,直到作品慢慢完成。
每一節課上課之前孩子都會驕傲的告訴我,其他班的同學如何羨慕、夸獎他們的作品;當他們的作品送給家長、老師、同學好友的時候,收到禮品的人是多么的開心,他們是多自豪地說:這是我做的。在這樣的情緒中,孩子們的心情是愉悅的,有他人的贊賞,表現欲、自尊心得到充分的滿足,在這情景下孩子很容易接受新知識、且充滿創作的激情,愿意自主探究,興趣得到了加強。
(四)形成興趣——困難是促進的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認為興趣的源泉在于體會到智慧能夠統帥事實和現象,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才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需求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特別強烈。有時家長會委以“重任”,讓孩子制作剪紙作品送給即將升職的叔叔阿姨,此時孩子帶著忐忑的心情來上課,雖然他沒有充分的準備,但有一定要完成的決心,這時就需要臨時更換上課內容了。我會選擇做出來精致、難度適宜、含義深刻的內容講解給孩子,他會問:“一個寄托了如此美好寓意的剪紙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該如何布局,做出的剪紙才好看呢?”此時你為他講解主次關系及創造新紙樣應注意的事項,在此基礎之上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動手動腦克服困難,在過程中他會不由自主地運用之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在未知的吸引下,在期待中,當作品展現到自己眼前的時候,這種成功的喜悅又一次激發了興趣,也使他更加主動的去學習嘗試,就算作品有一些小瑕疵,在教師鼓勵的語言、其他同學的成功作品刺激下也會產生再一次完善作品的動力,而不是沮喪。這時的困難已經變得不可怕。他們樂于挑戰,讓困難變成促進學習的推動力,使之體驗到戰勝困難、戰勝自己其樂無窮。在學習中由他來充當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些都奠定了自主學習、快樂學習的基礎。
三、結論
兒童自主探索時在教師的引導下漸漸有意識地將“學”與“玩”統一起來進行深入學習,使其感受到其中之樂趣,使其好學、愛學,這便是興趣。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通過了解天才的事例發現,興趣的意義在于:以快樂的方法獲得知識,不單單是因為知識本身有趣,而是許多快樂的成功體驗促使他們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不停的進行自我教育。讓孩子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讓他主動的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去探索未知。這種情景就像一輛行駛的火車,教師只須要扳動道岔引導孩子看到部分美麗的風光,他就會駛向更美的地方,使他們成為好知者、樂知者。
在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滿足感、表現欲不斷得到肯定的推動中,孩子的興趣、好奇心占有主動權,會在對未知事物探知的熱情中不知疲憊,遇到問題樂于克服,不斷地發現。作為教師應給他們創造這種環境,在不偏離教學主線的前提下盡可能在求知的道路上讓孩子成為舵手。在發現的途中我們是助推器,不停地推動孩子向前,知識的島嶼越大、好奇的海岸線就越長。好奇的目光總能讓他們看到比其希望看到的更多的風景。讓孩子內心感受學習知識的愉悅克服困難的快樂。用良性循環激發學習的興趣,讓快樂和成功的體驗不停促使他們終身進行自我教育。對孩子興趣的培養不可小覷,它將有益于孩子的一生。
參考文獻:
[1]黃衛紅.伊頓公學的教育[M].西苑出版社,2011.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學[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孟四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