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我國政府采購風險控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前我國政府采購的風險還很多,比如產品質量、技術風險、泄密風險,故而還應該加強采購風險的防范。我國政府采購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同時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與復雜性,政府采購腐敗部問題有其自身的成因制度性。本文以吉林等地政府采購腐敗為例,提出了防范和約束政府采購腐敗的構思和方法。
[關鍵詞]政府采購腐敗;風險;防治措施
一、政府采購的概念、方式與潛在的風險
1.政府采購概念
政府采購 Government Procurement就是指國家各級政府為從事日常的政務活動或為了滿足公共服務的目的,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購買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政府采購不僅是指具體的采購過程,而且是采購政策、采購程序、采購過程及采購管理的總稱,是一種對公共采購管理的制度。
2.政府采購風險形成的原因
眾所周知,政府采購風險的類型眾多,導致不同風險的直接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除了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風險外,歸根到底,政府采購風險主要是由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其一,是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使。政府采購的大規模運作,決定了巨額資金投入的必然性。目前我國的政府采購機制尚不成熟,在相關約束、監督機制尚未完善的情況下,政府采購的市場行為存在著不少可以鉆的“空子”,從某種意義上說,政府采購成了容易滋生腐敗的溫床之一。暗箱操作、弄虛作假、吃回扣等等只是其具體表現,導致風險的真正原因是政府采購相關人員追求經濟利益的心理極度膨脹,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擾亂了政府采購正常的經濟秩序,導致風險的產生。
其二,我國政府采購風險防范機制尚未完善。風險防范機制的缺失,使得相關人員借由政府采購行為來實現不正當經濟利益的企圖有條件演變成為現實。在現階段,我國的政府采購法律體系僅僅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搭建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有待于進一步細化和充實。從內部控制機制層面上看,內部控制尚未滲透到采購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細化工作做得不夠,離形成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規范有序的政府采購內部管理控制機制有一定的距離。政府采購的監督機制也有待加強,由于監督范圍廣、內容多、工作量大,在現行監督機制下監管“缺位”的現象屢屢發生。同時,政府采購的預警機制也尚未建立,缺乏一套科學的對政府采購目標的實現進行指標評價的體系。
二、我國政府采購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采購層級過多
目前我國是按照行政區劃來設定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采購執行機構,有四級或五級執行組織在實際執行著政府采購。中央政府的可持續采購政策要貫徹到基層,需要很長時間,而且層級過多帶來的目標扭曲情況不斷出現。層級過多必然又導致政府采購執行組織的幅度過寬。基于規范的定義出發,政府采購不僅包括各集采機構進行的采購,也包括各個招標機構進行的工程或貨物的招投標活動,還應該包括藥品、醫療機械和衛生材料等醫療采購活動。而這些采購組織都由各自不同部門主管,分散在沒有統一規范要求的不同場所,而且對這些執行機構的資質、人員組成和素質、執行規范乃至工作程序、內設機構等要求不盡相同。所以,如此寬泛的幅度、如此不同的規范必然影響可持續政府采購政策的執行效果。
2.政府采購難以受到監督
吉林省政府采購中心行政科原科長李顯增近日被法院以受賄罪判有期徒刑5年。李顯增在法庭上供述:“省內的任何事業單位購買工作用車,都必須通過我們采購中心統一采購,這是省政府規定的,否則財政撥款支付不出去。不經過我們采購,也辦不了手續,更落不上車籍。所以商家為了和我搞好關系多掙錢,他們給我回扣,想讓我長期購買他們的汽車,我利用職務的便利為他們謀取了利益,所以就收了回扣款,這在政府采購中已不是什么‘潛規則,幾乎成了人人皆知的‘明規則。”
3.供應商缺乏公平競爭意識
目前,影響公平競爭的因素很多。一是搞地區封鎖,規定采購人必須購買當地供應商提供的貨物,工程和服務項目要由當地供應商提供,將外地產品和供應商排除在外。二是實行行業壟斷,行業主管部門對進入本行業的產品或者供應商作出限制性規定,限制其他產品和供應商進入。三是人為干預,按照個人特別是領導意圖、偏好確定產品或供應商。
政府招標采購被譽為“陽光下的交易”。公平競爭是政府招標采購的核心原則,是建立政府招標采購制度的基石,它要求在有序的競爭前提下,公平地開展政府招標采購活動,實行優勝劣汰,不能設置妨礙充分競爭的不正當條件,不能有歧視某些潛在符合條件的供應商號與政府采購的活動。對所有供應商應一視同仁。目前,以不合理的條件限定投標人條件較為普遍,這種行為分割了政府采購市場,阻礙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這種格局難以實現公平競爭,也妨礙了充分競爭,阻礙了全國政府采購大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限制了政府采購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只有實行公平競爭原則,政府采購才能獲得物美價廉的貨物、工程和服務,提高財政性資金使用效益。
三、防范我國采購腐敗的對策建議
1.健全完善政府采購法規體系
完備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是規范政府采購行為的“安全門”。現階段,我國政府采購的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其工作的重心應該向制定與政府采購法配套的單行辦法或具體規定的方向轉移。在現實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大政策”無法解決“小問題”的尷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律法規細化不夠,具體操作性不強,在解決現實問題時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政府采購法律體系的完善,下一步應該做好政府采購具體程序管理、政府采購活動文件管理、政府采購合同管理、政府采購質疑與投訴管理、政府采購監督檢查、政府采購人員專業崗位任職要求、集中采購機構考核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完善,形成以政府采購法為核心、以財政部相關辦法為主干、以政府采購招標投標等環節控制為重點的統一的政府采購制度體系。地方政府采購管理部門也應該結合本地實際注重配套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突出內容完善、操作性強、針對性強等特點。
2.規范強化政府采購監督和管理
建立健全內部采購監督機制。完善的內部采購監督機制是確保政府采購活正常運行的關鍵,此機制應該貫穿于整個采購活動始終,各個部門在此監督機制互相監督,以此確保采購活動沒有任何違法亂紀的行為。其重點內容如下:首先,各級別財政部門應該按照政府制定的采購方案來規劃資金用度,同時還需要做好采購反饋信息工作、尤其是信息的反饋,從而了解資金的使用情況;其次,各級行政事業單位一般情況下都是采購實體,其應該按照政府制定的合同或者是有關條約來執行采購計劃,其主要負責對采購產品的質量性能進行必要的監督;再次,商品采購回來之后,職能部門應該對其進行監督管理,以此確保商品實物不損壞,確保圈家資產不受任何的威脅。通過各部門的分工協作,使得采購監督機制更為完善,而機制的完善對采購活動的規劃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章輝:《政府采購風險及其控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2]趙昌文:《中國政府采購》2009年 第6期 56-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