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芹++葉同華
摘 要: 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蘇州市教育局基于蘇州教育傳統和教育實踐提出了“蘇式教學”與“蘇式課堂”。“蘇式課堂”到底是什么樣的?“蘇式課堂”下的語文教學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作者以姚敏校長的《北風和小魚》為例,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學習:化繁為簡,在“說”上用心思;簡中求精,在“讀”上做文章;妙用口訣,在“寫”上下工夫。
關鍵詞: “蘇式課堂” 語文素養 化繁為簡 簡中求精 妙用口訣
提起“蘇州”,大多會想到蘇州園林、昆曲評彈、松鼠鱖魚、小橋流水……這些頗具蘇州韻味、為蘇州所獨有;提到“蘇式課堂”,自然會想到府學千年、新學百年、憂樂文正、草橋葉公,這些蘇州教學特色、為蘇州所獨享。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蘇式課堂”?惠蘭主任在《淺論“蘇式課堂教學”》一文中提出了“三種角度、三個本位、三點要素”,即:“蘇式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生本位”、“能力本位”、“過程本位”,“蘇式課堂教學”要“邃密以豐實累積”、“易簡以注重感悟”、“共生以催生智慧”。所以“蘇式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在蘇州的獨特表現,是對課堂教學的重新審視,是課堂教學的新改革,各門學科的教學風格各具特色:語文精簡、數學理智、英語靈巧、德育溫潤……
“蘇式課堂”下的語文教學該如何呢?楊建英校長在《淺議“蘇式語文”之教學主張》中做了全面的分析:積淀獨特而包容的“蘇式語文”教學思想、構建鮮活而創新的“蘇式語文”教學體系、形成鮮明而內斂的“蘇式語文”教學風格、產生現實而深遠的“蘇式語文”課程意義,特別是要形成“有容乃大、靈巧樂知、溫潤知性”的教學風格。所以“蘇式語文教學”更注重化繁為簡、簡中求精,注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借用葉圣陶先生的話:“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對應到語文新課程標準這樣論述: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最近,有幸聆聽了金閶實驗小學姚敏校長的《北風和小魚》,看著孩子們被姚老師像磁鐵般地緊緊吸引,看著語文素養的培養被姚老師安排得如此精妙、無痕,我在羨慕嫉妒之余也重新認識“蘇式課堂”,學習如何培養語文素養。
《北風和小魚》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北風吹來,青草枯黃,梧桐落葉,鳥兒躲藏,北風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大,不把小魚放在眼里。本課訓練的重點是朗讀課文和識字寫字。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雖然課文插圖形象地描繪了北風、青草、梧桐、小鳥和小魚的樣子,但要真正讀好課文、理解不可妄自尊大還是很有難度的,但姚老師卻把這一切處理得水到渠成。
一、化繁為簡,在“說”上用心思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根本,一堂課的關鍵體現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需要上。姚老師板書、朗讀課題《北風和小魚》后,首先抓住關鍵字“和”展開練說。“和”在課題中是并列關系的連詞,連接“北風”、“小魚”兩個主要“人物”,詞性、作用對一年級的小朋友說不清、道不明,所以一般執教者就放在寫字部分練習或者一帶而過。但姚老師開篇練說,時間兩三分鐘:先是仿照課題練說“?搖 ?搖和?搖 ?搖”,再進行擴展“?搖 ?搖、?搖 ?搖和?搖 ?搖”,最后進行完整句子練說“桌面上有?搖 ?搖、?搖 ?搖和?搖 ?搖。”“鉛筆盒里有?搖 ?搖、?搖 ?搖和?搖 ?搖。”層層推進,由淺入深,學生在此練“說”語境之中輕松自如,對“和”的運用也就駕輕就熟。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生決非“空瓶子”,等著“揭開瓶蓋,把各種知識、各項道德條目裝進去”;“學生是主體”,是“有生機的種子,本身具有萌發生長的機能,只要給予適宜的培育和護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長成佳谷、美蔬、好樹、好花”。姚老師開篇“給予適宜的培育和護理”,學生的一只只小手自然高高舉起,學會運用“和”字,調動表達的欲望,也緩解緊張的情緒,后面的學習自然更主動,就更值得期待。
二、簡中求精,在“讀”上做文章
本課的重點是朗讀課文,新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姚老師在“讀”上可謂做足文章。
(一)朗讀詞語,橫讀豎讀,各得其妙。先是豎著讀,(第一列)北風、青草、梧桐、鳥兒,學生一看就知道這些都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第一反應就是簡單,但讀后聽姚老師點評才知道讀詞語也有那么多方法。姚老師糾正讀音后,指導后鼻音、翹舌音、兒化音的讀法,并順勢擴展兒化(魚兒、花兒、馬兒……);(第二列)吹一吹、變了顏色、落了葉、躲進了窩,這些詞語其實都是短語,讀的時候和前面兩字詞語停頓、節奏完全不同,在針對性地指導“了”“一”的輕聲讀法后,相機練習“ 一 ”(看一看、聞一聞、拍一拍……)。在兩列詞語朗讀后,學生掌握了兒化、輕聲的讀法,因難度加深,促使學生靜下心讀書,要真正讀懂方法,會讀這一類詞語。再橫讀詞語,配以動作表情,學生自然連讀:北風——吹一吹,青草——變了顏色,梧桐——落了葉,鳥兒——躲進了窩。學生在橫讀豎讀中感受到了朗讀的樂趣,在指導中掌握了朗讀詞語的方法,自然也就愛上了朗讀。
(二)朗讀課文,詩歌格式,新穎有趣。在詞語朗讀的基礎上,姚老師又進行了格式的再創新,加入了執教者的思考,把一篇普通課文變成了一首新體詩歌,學生在朗讀的停頓、節奏上就更加輕松自如了。學生在讀中自然走進了課文,在變化多樣的朗讀中,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理解。通過朗讀中表情的模仿、語氣的揣摩、人物的比較,學生自然理解到不能學習北風的妄自尊大。難能可貴的是,姚老師在教師范讀、學生自讀之后又進行了領讀,教師領讀讓人大吃一驚,但效果卻奇好,這是薛法根老師提倡的“語文教學要遵守常規,回到教學常態上去,不變也是變”。
三、妙用口訣,在“寫”上花工夫
生字教學中,要能讓學生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姚老師巧妙地抓住“樹”、“和”、“知”三個字,要求學生先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每個部件的形狀,再指導寫字。書寫時又把三字分成兩類,“和”、“知”右面都是“口”,不能寫成上下同寬,并用孩子熟悉的臉打比方,用老師自己的臉作示范,讓學生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想要美觀就要美容,讓他們變成瓜子臉、尖下巴”多么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學生邊背口訣邊練寫生字“瓜子臉,收一收”;“樹”、“和”、“知”三個字的左邊部分“木”、“禾”、“矢”的最后一筆“捺”變成“點”,“捺變點,讓一讓”,這樣書寫才緊湊。在鍛煉學生識字、寫字能力時,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借助自創口訣,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創造力,這樣的“學”才真正有效,“寫”才真正扎實。
回顧整節教學,教師牢記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采用一系列辦法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培養語文素養,提高學習效率。
“蘇式課堂”是將蘇州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到課堂中的教學改革,是動態變化的,是不斷探索的。只有緊緊抓住課堂教學的根本,促進學生素養的培養,才能真正形成“蘇式課堂教學”風格,真正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惠蘭.淺論蘇式課堂教學[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6(2).
[2]夏靜.葉圣陶教育思想觀照下的“蘇式語文課堂”范式構想[J].名師工作室,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