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外語教育中重視文化教學及文化導入已是外語界的共識。文章從分析外語文化導入教育的現狀著手,詳細說明了文化導入的具體內容,并從教學環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等四個方面闡述了文化導入的方法和途徑,以期為廣大外語教師和學習者進行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 文化導入 文化教學 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導入與外語教育
文化是語言的基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楊學云,2010)。盡管文化因素在19世紀末期被納入外語教學體系范疇之初并未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但是隨著社會心理學、二語習得及建構主義語言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逐漸認識到了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也正是在世人深刻認識到文化和語言相互依存的關系之后,世界各國的外語教學界才真正開始關注文化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和效果。1978年,Schumann文化導入(acculturation)概念的提出,使人們對目的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因素的研究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文化導入,也稱文化移入或文化植入,是決定第二語言習得成敗的關鍵社會因素與個人情感因素之一。繼國內學者趙賢洲、許國璋、胡文仲等從概念、詞匯文化內涵、文化交際等方面對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探討,林汝昌提出了文化導入在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層次,即消除文化障礙,導入文化因素,概括文化價值觀。作為外語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文化導入具有不可替代和忽視的重要性,這一點無論是中外語言學家還是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幾乎都有過精辟的論述。西方語言學家西利認為應用外語教學的總目標應該是:“所有學生都應該發展在目標語社會中得體地活動和與該文化承載者交流所需要的文化的理解、態度和具體技能?!保ê闹?,2004)我國的語言學家也持同樣觀點:“學習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操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要懂得他們的‘心靈的語言,即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保ㄠ囇撞?,劉潤清,1989)
二、外語教育中的文化導入現狀
20世紀80年代,在意識到外語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目的語國家文化理解和學習的基礎上,我國學術界開始廣泛關注文化導入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的理論和實踐。盡管歷年的高等外語教學大綱始終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明確的要求,但現行的外語教育模式依然是語言知識輸入多于文化知識輸入,語言應用能力培養重于文化素養能力培養,以至于當代外語學習者的社會文化能力明顯落后于語言能力(鐘華,樊藏,2010),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文化失誤現象不勝枚舉。而由于文化導入程度不夠高導致的外語文化教學理念的狹隘理解則讓廣大教師和學習者在忽視文化知識對二語課堂的認識方面越走越遠(張紅玲,2001)。因此,如何改變教師只注重學生語言能力培養,不關注其文化意識培養和文化知識輸入,以及如何適切地在外語課堂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成為廣大外語教學工作者的迫切任務。
三、外語教育中文化導入的內容
語言中涉及的文化知識不僅包括具體的物質精神方面,更廣泛包括抽象的社會形態、價值觀念、禮儀習俗和思維方式等各種分支。語言學習過程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及其合理分類是文化教學活動展開的前提,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分類。
趙賢洲、張占一等主張從外語教學的角度將文化導入的內容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交際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培養出的兩個人進行交際時,對詞句的理解,信息的傳遞產生直接影響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一般是指稱呼、問候、致謝等習慣用語,以及禁忌語和委婉語;而知識文化指的是來自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對詞句的理解,信息的傳遞產生非直接影響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政治、經濟、宗教、歷史、法律、地理、科技、文教等文化因素。
交際文化知識的欠缺意味著交際禮儀的不足,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良好人際關系的確立。外語教學不能只關注學習者的讀寫能力,更應該在交際文化背景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加強其聽說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內容和活動可從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作為文化導入的開端,進而提升學習者的文化意識,最終促進其文化修養水平的提高。交際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能真正滿足學習者在真實交際過程中的思維轉換、言語恰當及行為適切問題,切實推進其進行國際交流的功效。
知識文化的缺乏會導致閱讀困難或理解偏差?,F行的外語教材普遍選自于西方經典的報紙、雜志、小說等經典文學作品,內容涉及社會生活、價值觀念、禮儀習俗、體制規范、傳統文化等各個方面,是學習者了解外部世界、體會西方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因此,外語教學要在合理、適時導入知識文化的基礎上加強學習者對語篇主旨、內容和習語、典故的理解,并反過來在語言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再次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引導學習者注意異國文化的表面特征,察覺與本國文化有明顯差異并可能與本國文化發生沖突的異國文化特征,進一步開闊二語習得者的文化視野。
四、外語教育中文化導入的方法
文化導入是通過外語習得過程讓學習者建構文化知識,促進語言交際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提高的一種教學。該模式強調依據教學環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和文化因素進行積極的引導,以培養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和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曹曦穎,2006)。
(一)教學環境——中西文化導入并重
培養外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最好方式是讓他們完全沉浸于目的語環境之中,直接充分接觸本族語使用者,自然而然的同時習得其語言和文化(胡文仲,1988)。對于只能在漢語環境下學習外語的中國學習者來說,中西文化的對比導入將有助于加深學習者對西方文化內涵的理解和內化,有益于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更有利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推廣中國文化的精髓,而這恰恰也是跨文化交際活動非常重的目的之一。
(二)教學大綱——文化導入的基礎
文化導入的模式應與教學大綱相一致,依據人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盡管我國外語教學大綱普遍認為文化教學是目的語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其只涉及了宏觀的指導政策而缺少微觀的導入法則。因此,制定更合理的教學大綱細則,并在此基礎上開設除語言基礎學習之外的西方哲學、心理學、歷史及人類學等與文化相關的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大綱是文化導入的基礎,文化導入是保證外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地位相同、齊頭并進的基本保障。
(三)教學內容——多角度進行文化導入
教學內容是目的語文化進行導入的主要依據。根據語言學習的特點,文化教學應從語言學習、交際環境和非語言交際因素三個角度展開。
語言學習離不開詞匯和篇章,語言表達方式會因為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而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從語言學習的各個角度導入與其相應的文化內涵是外語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環節,也是緩解因中西文化差異導致的語篇誤讀或偏解的主要途徑。交際環境所涉及的交際場合、人際關系與價值觀念、禮儀習俗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最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際誤解的因素。教師可通過交際文化知識(稱謂、問候、答謝、謙語、稱贊、禁忌與委婉)的導入,使學習者掌握實際交際過程中應注意的原則性問題。非言語交際因素指的是手勢、衣著、語調、圖像等語言之外的一切交際手段,用以傳遞思想、交流信息及標志社會地位,是外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導入因素。
(四)教學對象——“以學習者為中心”開展文化導入
學習者是學習的核心,因此外語學習中的文化導入必須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除了在課堂上配合教師的文化導入,學習者還要在課下進行廣泛閱讀,以此更全面地把握和積累大量的目的語文化知識。學習者還應關注文化對比的相關研究,將語言文化的相同部分作為深刻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和參照物。學習者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有意識地與包括外籍教師、留學生等在內的本族語使用者交流和接觸,以期獲取課堂內外涉及不到的文化知識,并切實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結語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習者掌握目的語并運用該語言進行交際,成功的交際除了依靠良好的語言結構知識外,隱含在該語言結構中的文化因素及其有關文化背景知識也不可忽視(林汝昌,1996)。在外語教學中導入文化知識,擴大目標語文化接觸的范圍,培養文化知識意識,提高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鑒別能力,進而促進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外語學習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當代社會對外語學習者的必然要求。總體來看,語言學習過程是通過語言的外在形式了解和研究文化內涵,反過來,又通過文化內涵的學習提高對語言本身的深刻理解和使用能力,從而達到高水平的交際能力。深入了解和研究語言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是語言學習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將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交際能力的必要條件。具體到英語教學中,要讓英語教學富有生命力,要讓學習者真正掌握語音交際能力,就必須考慮文化因素,培養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
參考文獻:
[1]曹曦穎.英語“文化導入”教學模式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較文化論集(修訂版)[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林汝昌.外語教學的三個層次與文化導入的三個層次[J].外語界,1996(4).
[5]楊學云.基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文化導入研究[J].外國語文,2010(4).
[6]張紅玲.從跨文化角度看中國外語教學改革:中國外語教學中文化現狀調查[C].吳友富.外語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7]趙賢洲.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論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1).
[8]鐘華,樊藏藏,秦傲松.非英語專業學生社會文化能力調查[J].外語界,2001(4).
基金項目(主持人皆為文章作者王鶴):
河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英語自主學習研究(2013CYY015)的階段性成果;
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大數據理論的高等外語教育轉型創新研究》(16240041001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