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如 鄒姍
摘要:“互聯網+教育”,為高校的發展增添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也使高校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高等教育要適應“互聯網+”的時代特點,打破傳統的教學瓶頸,實現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3-0141-02
2015 年1 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袁貴仁部長強調指出要推動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2015 年3 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12月召開的第二屆互聯網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主旨為“強調加強溝通,擴大共識,深化合作,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演講。這一系列的舉措都為現代大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互聯網 + 教育”使高校教育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使高校傳統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1];為高校教育教學發展帶來新的契機。但不管互聯網技術多么先進,畢竟還是技術層面的東西,互聯網也使高校教育教學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下實現教學改革才能使得高校教育教學質量能夠有更好更快的提升,是每一位高校教育教學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1 “互聯網+”環境為高校教學帶來新機遇
1.1高校的教學模式從封閉走向開放
當前,高校對學生的教學組織形式還是班級授課,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能幫助教師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不容置疑,教師管理學生非常方便。在“互聯網+”時代下,這樣的教學模式太過標準,太過重視理論指導,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導致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不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對學生無法因材施教,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培養。“互聯網+”改變了這種封閉的形式,使高校的教育模式必然會更加開放[2]。
1.2實現了高校 “教與學”的深度融合
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占據了大部分的上課時間,留給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時間非常有限。除非老師專門輔導,否則大部分學生的很多問題都得不到及時解決,教與學嚴重脫節。而基于“互聯網+”的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通信工具和交流平臺,如郵箱、微信、博客、QQ等,針對各種問題,老師和學生之間隨時隨地可以交流互動。同時,教師可以上傳教學資料,授課計劃,測驗試題,使學生有針對性的預習復習,真正將教與學落到實處,實現了因材施教。針對部分情況特殊無法在校接受全日制學習的學生,只要借助于互聯網平臺,學生就可以通過自學線上課程,通過考核并修滿學分順利畢業。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隨地從互聯網獲得學習資源。知識獲取的效率大幅度提高,獲取成本大幅度降低,從而加快了建設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步伐。高校“教與學”的深度融合,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教育教學資源實現最大化共享,促進教育的公平。
1.3高校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極大提高
“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學生使用移動網絡學習,移動網絡的存在與實施徹底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觀念與行為方式,強化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趣味性。他們在移動互聯網的大平臺上隨時隨地尋找滿足自身需求的各種學習資源,在困惑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同時,學生也可通過論壇之類的平臺隨心地與同學相互討論問題,技術,增強同學之間協作完成事情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熱情極大提高。
1.4構建高校教師的教學評價體系,增強師生良性互動
高校教學中,網上評教是現代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舉措。學生通過互聯網,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反饋的問題和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思路,通過科學系統的教學體系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增強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同時,高校教師還可通過網絡平臺給高校行政部門及領導評分,行政部門也可以通過網絡大數據對不同的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分析,評價、監控,確保各個高校、每位教師都能得到良性發展。
1.5實現多元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
近年,我國“互聯網+ 教育”中出現了翻轉課,微課、慕課等一系列新型的教學形態,高校教學中采用翻轉課,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破班級授課的局限,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3]。在高校教學中采用微課和慕課,教師將課程的操作難點錄成微課,通過互聯網平臺與學生進行知識點分析、交流,逐步形成所授課程的微課群,最終發展成慕課。如果實現多元化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信息平臺,積極引進各種新型教學模式,真正實現高校多元化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全面提升高校教學成效。
2 “互聯網+”環境使高校教學面臨新挑戰
2.1高校教師的育人工作面臨巨大挑戰
“教書育人”是指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傳授專業知識,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魅力,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探尋自己生命的意義。自古以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使者。教師的職業是 “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然而,在“互聯網+”環境的教育中,教師的育人功能被弱化,師生之間的交互側重于知識和信息層面,部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判斷能力不足,如果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和熏陶,讓他們獨自面對開放的互聯網信息,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是擺在我們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學生長期運用各種網絡設備輔助學習,對身體健康也是不利的。
2.2高校學生學習能力面臨巨大挑戰
傳統高校教育中,學生面對相對固定的知識量,知識本身的復雜度不高,教師會引導學生對這些固定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挖掘,并反復練習。遇到問題學生會去思考,思考的過程中會發現新的問題,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在互聯網+環境下,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查找的信息很多,遇到問題幾乎不去認真獨立的思考,而是習慣性的選擇求助于網絡。比如計算機程序設計類的題目,好多學習主動性差的學生不是主動去想怎么去編程實現,而是首先想到“百度”一下,最后導致好多同學只是把網絡上找到的程序拿來在計算機上運行一次,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長此以往,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必然會下降。所以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2.3高校課堂教學模式面臨巨大挑戰
隨著移動網絡等新技術在高校的全面滲透,互聯網已經全面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利用手機上網瀏覽信息,在線學習,尋求疑難問題的答案,而且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在網上基本都能找到,于是出現了怪現象,學生課堂上專心聽講的少了,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回應的越來越少,師生交集越來越少,師生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互聯網豐富的資源,多媒體化的表達方式,便捷的信息獲取方法,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時,網絡上精彩的視頻講解、動畫演示,也讓課堂上老師的講授相形見絀。高校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面臨巨大挑戰[4]。
3 “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教學改革途徑
3.1 高校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互聯網+”環境下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發生了改變 ,由“教學”轉變為“導學”,教師的角色由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為學習者的向導、參謀、設計者、協作者、促進者和激勵者等。教師要思考如何把“信息”化為“知識”,把“智能”化為“智慧”。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需要更高層次的教育教學能力,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充分研究教學的各個環節,才能適應“互聯網+”環境下的新的教育需求。作為從事高校教育的教師,要學會適時轉變教學觀念,跟蹤現代教育思想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努力適應學習化社會的需求。
3.2高校學生要轉變學習方式
高校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強調知識的接受和掌握,忽視發現和探索,學生學習知識變成直接接受書本知識,學生的學習變成被動地接受、記憶知識的過程,缺乏思考和創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被銷蝕,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阻礙了學習型社會前進的步伐。因此,倡導以弘揚高校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目標的自主學習,是目前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首先,在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學生要加強自我管理,清掃學習中的干擾因素,使用固定的學習區域、固定的學習時間,最終養成習慣并且固化。其次,加強合作互助式學習,學生可以建立學習小組,利用互聯網建立討論組、參加學習論壇、參加學校的社團等方式進行合作互助式學習。通過合作互助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效率。最后,在自主學習中,學生針對如何獲取和鑒別學習資源,如何運用學習工具,如何制訂學習計劃,如何評價學習效果等問題要積極與老師溝通交流,在學習實施中遇到問題也要積極請教老師。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師生友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3.3 高校要轉變教育理念
“互聯網+”改善了高校教學資源分布不均、發展不平衡,教學方式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然而,“互聯網+”僅僅為高校的服務升級奠定了技術基礎,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如果能夠允許學生通過網絡跨校選課,學分互認,并且允許師資人才合理流動,從而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這種圍繞學生和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提供的高校教育,將顛覆高校、教師、學生圍繞教育教學的關系,重塑高校、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重大機遇和挑戰,以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高校教學改革必然產生陣痛和風險,但有利于高校未來的獨立生存和健康發展[6]。隨著計算機信息化的飛速發展,高校教學也應朝著網絡化、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充分結合“互聯網+”實施教學。高校教學應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基礎教學質量,努力為社會培養一批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創新能力,同時又德才兼備的先進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逸.互聯網+ 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信息與電腦,2015(23):187-188.
[2] 李斐,黃明東.慕課帶給高校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高等教育,2014(7):22-26.
[3] 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4] 荊全忠,邢鵬.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5] 舒杭,王帆,錢文君.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學的雙生邏輯與三維結果[J].現代教育管理,2016(2):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