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洪
【摘 要】人生這個大舞臺,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要扮演好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提高自身素質呢?親切幽默,是小學生比較歡迎的教師類型,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對于提高小學生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助。每一個小學生都是未經雕琢的礦金石,這就要求教師應當善于發掘每一位學生的內在潛能,因材施教,把含金量提高到最高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身素質 教師類型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4-0181-02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客觀地要求了教師應把最新最科學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在教師這個專業知識領域應關注新課標,與時俱進;能靈活運用電教化教學手段,讓課堂不止是課堂,更是學生學習的樂園。
一、小學語文教師理解教材要“獨”要“新”。
教材是小學語文教師施教的載體,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它關系到教師能否正確把握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目前,許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并不理解教材,他們不知道教材的編寫意圖,所以不能實現教學目的。在平時的備課當中,由于教師可以參考他人教案、參考書,還可以去查閱資料,于是出現了照本宣科的現象,甚至有的教師完全照抄照搬別人的教案,這就扼殺了教師的創造性。教師自己鉆研出來的東西代表的是自己的思想,理解教材才會有新意,才會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填補教材空白處流動的內容,才會超越教材。
二、高度的責任心,濃厚的興趣。
1、教師的素養最根本的一條是高度的責任感。教師得先肯負責任,才能談到循循善誘,師生合作。教師的這種責任感從何而來?首先來自對教學工作本身的意義的正確理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吳伯簫同志生前曾經滿懷深情地說過:“教師是樹人的人。樹谷,樹木,有所謂農藝,園藝,是勞動,也是藝術。樹人是更辛勤的勞動,更精湛的藝術。教師的神圣職責是培養人,教育人,所以被稱譽為‘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豈止像韓愈在《師說》里說的‘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人怎樣做人。”(《特級教師筆記·序》)這里就提出了教師所肩負的神圣職責問題。也許大家還記得一件震驚全國的事件——清華大學的一個學生用硫酸潑狗熊。這個學生平時守紀律,愛學習,成績優異,經常拿獎。而這樣一個好學生為什么會有如此殘忍之舉?這樣的人是符合社會需要的嗎?答案不言而喻。因此,每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不僅要明白自身工作的意義,明白教育的目標在于把新生的一代培養成合符社會需要的“人”;而且對他所致力培養的,究竟該是怎樣的“人”,這樣的“人”又應該怎樣去培養,心中都得有把權衡的標尺。這標尺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2、童第周曾說:“對工作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困難、挫折,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回。” 我們只有對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育工作有濃厚的興趣,才會對工作進行鉆研,并在鉆研中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前進;同時這又會激發我們的興趣,由此進入一種良性循環。只有這種從持久的、不懈的研究中產生出來的興趣,才是推動工作、促進工作的動力。
三、重新認識語文教學,改變教學方式。
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教學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應為主角。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去提,問題讓他們去議,答案讓他們去辯,結論讓他們去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才是新課程下充滿生命活力的新課堂。今后的語文教師,不應是“授之與魚”,終年辛勞而收效甚微的塾師,而應是“授之與漁”,教導孩子擁抱生活,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教練,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四、具備科研能力,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廣大教師要善于把自己的育人經驗,通過系統總結上升為理性認識。這是教書育人活動所必須的,也是教育者素質的標志之一。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教育者對自己主管或任教的專業學科的歷史、現狀應有個較全面的了解,要學習研究本國、本省、本地區的教育歷史,了解當地教育發展的歷程,還要掌握國內外教育科研動態及發展趨勢;另一方面,積極鉆研教育科學及關聯的科學知識,如教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等,通過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找出規律性的育人方法,掌握人的成長發育規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礎教育教師所必備的能力。現代教師要從經驗型轉向科研型,要成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為提高教學水平,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性人才能力,那種“教教材”的“教書匠”的傳統做法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學生素質,迫切地呼吁著教師的創新智慧。所以,教師必須以研究者的姿態,進行教育教學并在不斷的研究與探索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總之,新課程的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這就是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校本課程的開發者。作為21世紀的新型教師,我們要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摸索,在實踐中完善。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教學,才能全面地實現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平等、自由、寬松、愉快的環境中,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實踐者,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靳長影. 全面創新語文教學理念,全力提升語文教學質效——談新課改后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J]. 考試周刊, 2011,(58)
[2]尚成武. 談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創新理念的滲透[J]. 中學教學參考, 2011,(16) .
[3]陳春娟. 情也悠悠 思也悠悠——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 成才之路,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