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審美教學法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教學理念,其倡導知識與文化的結合,注重發現知識中的美感,對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較好的作用,現如今,大學英語教學存在一定的人文缺失問題,需要通過人文審美教學法進行幫助。本文主要探討人文審美教學法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結合,希望能夠為高校英語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人文審美教學法;大學英語;教學
人文精神是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許多學科中,都應當適當滲透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人文水平。現如今的大學英語教學比較重視知識的傳授,對于人文精神方面的培養相對欠缺,違背了英語學科的本質和初衷,為此,需要結合人文精神進行英語知識的傳授,提升英語教學的效果。
一、人文審美元素的加入
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努力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情感,尋求課堂教學內容的多樣化。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選取一些最近的國內外大事,制成英語文章,文章不一定要多長,但要精彩,能抓住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愿意去讀,在學生讀完之后,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必須也是用英語來說,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詞匯量,也增加了學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愿意去了解身邊和國際上的事情,對事物的關注和情感會得到增加。另外,為了提高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還應該提供一些內容豐富的學習材料,例如英語雜志、英語期刊等,上面的內容會吸引學生,他們對法國產生好奇,就愿意去多多閱讀雜志,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自己的英語能力。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應該注重互動性教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讓他們不僅學會了,還得會運用,多與人進行交流,促進英語的雙向交流。語言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它不僅是知識培訓,也是一種情感熏陶,如果教師只注重講解詞匯,分析語法,過分強調死記硬背,只會造成大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日漸反感,即使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很強,也會被教師這種教學方法所摧毀,所以增加情感教育的多樣化非常有必要。
二、激發大學生的人文情感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非常快,課堂教學方式也得做出改變,教師只靠教材和粉筆不能抓住學生的“胃口”,學生還會覺得教師很落伍、跟不上時代,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不能吸引大學生的興趣,而且還會壓抑大學生人文情感的培養,這一反一正造成很大的差別。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應當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滿足大學生的情感需要,首先,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手段,多學習一點心理學的知識,學會如何把握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付出更多的情感,其次,要加強自己的信息技術學習,學會運用計算機等高科技產品,用這些“新式武器”武裝自己,學生就會對教師另眼相看,學習的積極性會明顯提升。
三、結合學生實際開展教學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人也是這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情感,而且情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感情實際,因材施教,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經提出過要因材施教,尊重個體間的差異,不去強行改變他們,學生對什么感興趣,教師就著重在哪方面下功夫,例如,學生喜歡聽歌,那么教師就挑選比較有代表性的英語歌曲,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陶醉在音樂的海洋中,然后,在歌曲播放完后,讓學生說說歌曲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這首歌曲有什么魅力等,還可以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老師在講臺上講解語法知識時,有的學生很快就聽懂了,有的學生看上去一臉迷茫,這就是個體差異,個體差異不是后期能夠改變的,教師只能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去適應學生,激發學生對英語的熱情,進而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四、注重人文審美閱讀部分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情感去閱讀,不要將學習單詞和語法當做是自己的主要任務,當使用真情實感去閱讀時,才能領略到英語語言的魅力,提升閱讀的效果。例如在閱讀文中人物的對話時,要體會他們為什么要這么說,為什么要使用這個單詞,其中的道理是什么,然后通過分析和理解,找出英語學習的竅門。此外,在閱讀之后,還應當進行分組討論,每個學生都應當說一說自己閱讀的感觸,并試圖用英語表達出來。教師還應當教會學生心理獨立,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自己一個人潛心學習,與文章融為一體,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形成自己獨立的價值體系、人格魅力和行為方式,通過閱讀將英語文化中的元素植入到自己的思維中,進行更加有效的學習,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審美。
總之,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隊伍積極進行改變,人文審美教學法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幫助非常大,教師應當在教學工作中積極添加人文元素,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增加,對英語的感情得到增加,通過人文審美教學法的使用,為國家培養出德才兼備的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石華.敘事教學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1(3):12.
[2]張春穎.試論中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0(2):5-10.
作者簡介:王宇婷(1992-),女,黑龍江雞西人,綏化學院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