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蕾
[摘 要]在音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節奏,哪怕沒有曲調,音樂也離不開節奏,所以,學好唱歌的前提是必須要掌握音樂節奏的,沒有節奏,旋律就不存在了。準確把握好節奏是小學中音樂教學的至關重要環節。本文以節奏訓練為題總結幾點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節奏訓練
“節奏”是音樂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有人把它比作音樂的骨架。節奏是以時間劃分與力度的變化來實現,它與聲音的相互配合,使音樂具有生命的活力和強大的感染力。一般來說,音樂有三大要素,即:旋律、和聲、節奏。在這三大要素中比較容易掌握的是旋律與和聲。盡管沒有節奏的音樂是不存在的,但是要真正地把握節奏的本質,卻是相當困難的。這便要求音樂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合理地進行節奏教學,使學生的音樂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長期以來,我們讓學生學習節奏的模式是:認識各個音符的名稱和拍數,再拍讀節奏。雖然這也是學習節奏的一種方法,但學生學得很單調乏味。 因此,我們音樂教師要更新觀念,要改變原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鼓勵創新,采用一個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在長期的教學中,本人對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大膽嘗試及探索,總結出幾種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的有效方法。
一、從生活中發現節奏
音樂新課標中提到“探索音響和探索音樂”。探索音響是屬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現象的教學活動。例如,聆聽或者用樂器來模仿風聲、雷電聲、動物奔跑的聲音、或者廚房的烹調聲等等。在探索音響的活動中,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來尋找節奏,因為音樂來源于生活,而節奏也產生于生活之中。
節奏是將長短和強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規律組合起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充滿節奏。在《動物說話》一課中,我告訴學生,生活中我們聽到有規律的聲音叫做節奏,并讓學生自己尋找節奏,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聽完后很快就舉出各種各樣的動物叫聲的節奏:如知了:“知.了 知.了 貓:喵 ― 喵 ―鴨:嘎 嘎 嘎 嘎牛:哞 ―――母雞:咯咯咯咯 答 咯咯咯咯 答……”。接著順勢把動物的叫聲變成節奏來訓練和教學, 模仿大小不同、形象不同的小動物的聲音,從中感知強弱節奏的變化。
音樂的節奏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圍的人,事、物及其關系,把節奏學習過程變成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實踐證明,啟發學生從生活中、自然界中、熟悉的生活語言中尋找節奏,結合著進行學習,幫助學生盡可能地縮短學音樂和用音樂的距離,使枯燥的技能訓練變得輕松、有趣。
二、在游戲中表現節奏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在音樂節奏教學中,針對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們教師可以創設愉快的音樂情境,采用趣味的游戲形式,使學生能時時保持對學習的積極狀態。
在高年級段的教學中,可以設計音樂游戲。如學習十六分音符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拍電報”來進行節奏變換的學習:老師準備各種不同拍電報聲的音效讓學生來聽,再請幾個學生來參與“拍電報”嘴巴模擬聲音,手上作動作,接收“電報”的同學參與模仿。在學生模仿和聆聽的過程中老師寫出十六分節奏的基本節奏型: ××××再讓學生找出變換節奏型××× ××× ×××
來訓練……這樣的有效參與,不僅讓學生學習了十六分音符的節本節奏,同時也了解了“前十六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區別以及切分節奏的規律。
當然,在節奏教學中還可以有“節奏填空”、“節奏接龍”“走走跑跑”等趣味游戲,這些就需要我們教師的精心設計了。在課前多花點時間去準備,使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輕松愉快地進行音樂學習,把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變接受學習為探索學習,時刻保持學習的積極狀態和愉悅地體驗。
三、在學習中體驗節奏
每個人都有節奏感,只是強弱差異。聽音樂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用腳打拍子;欣賞課時,學生聽到歡快的曲子就會歡笑、興奮,不由自主動起來。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這點,使它充分發揮出來,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來感受音樂節奏的魅力。
在學習曲譜的時候,提倡先從節奏入手,因為它“先易后難”,切實可行。有利于提高讀譜的效果和減低讀譜的難度。如歌曲《剪羊毛》的附點音符比較多,是本課的難點,我們可先用讀歌詞:“河 那邊│草原 呈現│白 色一│片 0│……”在有規律的讀完歌詞后加入附點作對比:“河 那.邊│草原 呈現│白 色.一│片0│……”在念歌詞時,教師要在附點處特別強調,以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音樂課堂的節奏訓練要做到不急,不忘從課堂各個細節入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只有這樣才能確切地提高學生的節奏感。
在多聲部的訓練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加入打擊樂器區分聲部間不同的節奏。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打擊樂器,學生有很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準備碰鈴、沙錘、雙響筒等小樂器來代替用手拍節奏,也可以讓學生自制簡易的小樂器帶入課堂。用樂器進行合奏訓練時,學生會很有成就感,課堂的氣氛更加濃厚,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的能力。
四、在參與中創編節奏
在理解節奏的基礎上,教師可試著以命題的方式讓學生創編節奏,如:“歡樂的雨滴”、“閃爍的小星”、“穩健的步伐”等等。能進行有意義的創編,是音樂創作的基礎。教師也可以出示不同的節奏給學生提供創作素材,如:“××”、“×××”、“×.×”、“×―”……,讓學生自由組合,來為歌謠配上不同的節奏型。
在節奏教學中,不能把有生命的節奏變為枯燥的傳授與機械的練習,只有把趣味性融進音樂教育中,勤動手、多動腦,進行多層次的節奏訓練,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調動各感官并迅速地作出反應,從而培養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也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總之,節奏對于音樂學習和創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歲月有節奏地流失,人有節奏地生活,大自然有節奏地變化。音樂正是通過節奏和旋律在豐富我們多彩的生活,音樂課堂里,為孩子推開節奏世界的大門,盡情享受節奏帶來的愉悅。
參考文獻:
[1]肖靜.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方法探析[J].音樂時空, 2015(3):183-183.
[2]李莉.關于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5(5).
[3]欒天.談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方法[J].黑龍江教育:小學教學案例與研究, 2014(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