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菲+麻莉+黃瑞皎
摘 要: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剖析技師學院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不足以及在企業文化培訓方面的缺失,并進一步論證就業指導課程中開展企業文化培訓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就業指導;企業文化;必要性;有效性
職業教育是一種與社會經濟發展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學校直接為企業輸送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在從業前就要了解企業,尤其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和發展目標的總和。作為一名員工,必須在思想深處認同所處企業的企業文化。因此,針對目前技師學院的訂單式和冠名班的培養模式,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相關企業文化的培訓。
一、技師學院就業指導課程中企業文化培訓必要性分析
(一)國外就業指導課程與企業文化培訓關系的現狀分析
目前,全世界職業教育發展最好的國家首推德國。我們以德國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為例,他們的就業指導工作是由政府、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受過專門訓練或有一定資質的人員來承擔。通過開設職業咨詢課,開展心理測評與輔導、一對一面談、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培訓、擇業技巧指導、提供職業信息等,促進畢業生順利就業。德國就業指導課程的特點體現在四個方面:專業化指導、社會化指導、培訓式指導、發展式指導。其中社會化指導強調由企業的專家直接參與指導學生的培訓,特別是企業文化方面的培訓。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德國職業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做到了全面細致、科學合理,同時與企業文化的培訓能夠無縫對接,因此學生在進入企業工作時,在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上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名企業人,因此他們能夠迅速適應企業文化,為他們今后在企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些年來,隨著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不斷深入,國內就業指導課程得到了一定的重視,相關部門也組織力量進行了課程開發。但是隨著訂單式培養模式的到來,傳統的就業指導課程已經不能滿足各個訂單企業的不同需求。我們技師學院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每年向社會輸送大量的技術型專業型人才,我們應當在就業指導課程的開發方面走在前列,探索就業指導課程與企業文化培訓有效對接的嶄新模式。
(二)技師學院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不足以及在企業文化培訓方面的缺失
為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技師學院就業指導課程,促進它與企業文化培訓有效對接,我們需要掌握目前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效果,為此針對我校2014屆訂單班、冠名班的畢業生,我們開展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
1.對就業指導和企業文化培訓的認知情況
從問卷調查來看,選修該課程前,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企業文化的認知只有一點了解的占到85%;有50%的學生沒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仔細的考慮。可見,學生在這方面的認知是空白的。經過該課程的學習后,有70%的學生確立了職業發展目標。這說明學生有所收獲,也體現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訂單班、冠名班的同學能夠說出所在企業的企業文化特點的只占到15%,有80%的學生表示沒有閱讀過企業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規定。這說明就業指導課程在企業文化的培訓方面依然是空白。
2.對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方法實施的反饋情況
從調查問卷上看,老師的授課形式上,最吸引學生的教學方法為案例教學、課堂互動、小組討論,分別占到了23%、25%、19%。可見這三種教學方式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法。同時在本課程的建議上,學生提出最多的也是關于老師的教學方法,同時學生希望增強本課程的實踐性,增加到企業的參觀實踐機會。
3.對就業指導課教學效果的反饋情況
從調查問卷上看,學生感覺課程對自己有幫助的占到了60%,學生對老師上課質量滿意程度,滿意占到了50%,不滿意占到了20%,感覺一般占到了30%。學生不滿意的方面主要集中在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法、枯燥的教學內容、實踐性不強等方面。從訪談中了解到就業指導課程在各專業使用統一的教材,沒有體現出專業的差異性,學生感覺對專業的指導性不夠。此外,學生反映自己在頂崗實習前,對企業的了解不多,因此在實習初期,花了很長時間去適應企業的制度和文化,這也造成了許多學生適應不良中斷實習的現象。
二、技師學院就業指導課程中企業文化培訓有效性分析
(一)開展企業文化培訓能夠更好地實現技師學院的教育目標
技師學院的教育目標定位要求所提供的教育能夠貼近社會需求、企業需求。企業要求實習生、畢業生能夠零距離畢業,即能“進得去、頂得上、留得住”。但從現實來看,不少學生還不習慣于這種要求。在企業頂崗實習期間,面對全新的、與校園文化氛圍差異較大的企業文化氛圍,心理準備不足,不習慣企業的管理方式,出現“進不去”的局面;所學的知識不能靈活地應用于實踐,即“頂不上”的現象;不適應一線緊張的工作節奏,怕吃苦受累,也“留不住”。因此,許多企業在面對頂崗實習的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他們進行崗前的企業文化培訓。可見我們的教育陷入了一個誤區,即將校內的就業指導與校外的企業文化培訓割裂開了。如果我們將二者合為一體,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盡快適應崗位角色的要求,同時也能更好地實現技師學院的教育教學目標。
(二)開展企業文化培訓能夠促進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
目前,技師學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創新意識不夠,自我封閉,缺乏和企業文化的交融對接。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改革中,技師學院的校園文化應當向開放型校園文化推進,特別面對訂單式的培養模式,應努力為學生創建“浸入式”的企業文化氛圍。
1.要重視課程教育的載體作用
校內企業文化的培訓應當以就業指導課程為載體,發揮課程的主體作用,做到就業指導和企業文化培訓的相互融合。教師應通過下廠實踐、入企業調研等形式,充分了解并體會企業文化的精髓。同時,與企業負責人建立起雙向溝通,共同制定企業文化培訓的方案。
2.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文化,對企業文化在校園中的創建,我們應當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
(1)邀請企業負責人和優秀畢業生走進就業指導課堂,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交流,解答學生疑問,宣傳企業文化。
(2)定期帶領學生進廠下店參觀,將就業指導的課堂搬進企業、工廠,零距離感受企業文化。
(3)企業通過設立優秀實習生、優秀畢業生獎學金,資助社團活動等形式,為校園內企業文化的宣傳提供物質支持。
3.要重視文化活動的平臺作用
校內的各種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合對接的良好平臺。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和就業指導教研室可以聯合企業,在校園內開展企業冠名的職業生涯設計大賽、校園風采大賽、職業技能大賽;在學校的大屏幕定期播放企業的文化宣傳片;在學校演講比賽、辯論賽中融入企業文化的相關內容。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業文化。
(三)開展企業文化培訓能夠促進校內實踐基地的發展
就業指導課程引入企業文化培訓,不僅能夠推動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互融,更能帶動學校與企業的管理互融,這將會進一步推動校內實踐基地的快速發展。
為給學生營造企業文化的氛圍,讓學生在“浸入式”的教學環境中感受企業文化,我們可以把校內實踐基地的實訓教室改造成企業的“工作間”,把學生包裝成企業“員工”,這樣校內實踐基地就成為了就業指導的新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每一位“員工”將接受企業文化的培訓,他們將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熟記于心并能深入理解企業文化的理念和精髓。每個“工作間”按照企業標準張貼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規程等;每位“員工”統一穿著工作服、配備工具包,憑證件上崗。同時,我們邀請企業管理人員參與實踐基地的日常管理,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實習指導,同時加強對“員工”的紀律教育,嚴格時間觀念,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程上崗生產,營造一個完整的企業文化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孫震瀚.國外職業指導[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閆繼臣.高職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必須適應學生的就業需求[J].教育與職業,2005,(6).
[3]梁業勝.試論高職院校和諧就業文化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9,(2).
[4]鄭純,凌輝劍.加強就業文化建設 提升就業競爭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