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紅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要實現與區域經濟的和諧動態發展,必須確立好自己的定位,根據市場的需要靈活設置專業和調整課程,同時,還要有強有力的社會保障機制。
關鍵詞:高職教育 區域經濟 互動 路徑 保障
職業教育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公益事業,本質上就是堅持以育人為本,努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把學生培養成優秀人才為區域經濟服務??茖W發展觀為我們解決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失調問題指明了方向,開拓了思路。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和諧互動發展,就必須要以人為本,找準自身定位,靈活設置專業和課程,圍繞人的生存、發展、享受、需要提供充足的物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同時圍繞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一、高職院校找準自身的定位
高職院校要找準定位,辦出自身的特色。從微觀上講,在教學方法上應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通過直接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實習基地的訓練,使學生取得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逐步顯現職業學校的辦學特色,在此基礎上,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周邊省、市進行輻射與傳播,以此帶動和促進相關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擴大學校的影響力,為學校的發展取得更好的機會。從宏觀上講,在辦學目標定位上要注重發展的可持續性;在學校類型和層次上要堅持把學校實際情況與區域經濟發展現狀相結合,努力辦出特色。如東營市高等職業教育堅持依托“黑”(勝利油田)、服務“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輻射“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主動對接“黑、黃、藍”,圍繞產業辦專業。根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產業發展規劃,結合產業現狀及今后發展趨勢,確定了對應黑色板塊的石油加工專業群、石油裝備制造業專業群和油田開發建設專業群;對應黃色板塊的現代服務業專業群、現代農業專業群、電子信息專業群、新型能源專業群、社會服務專業群以及對應藍色板塊的海洋開發專業群等九大專業群,與東營市以及黃河三角洲區域的支柱產業對接,并實施了重點專業帶動工程。
二、根據社會需求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
高職教育的專業結構必須與產業結構相適應,專業設置應該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應以發展的、動態的觀點來分析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的趨勢,根據它的變化要求來設置專業。
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要考慮區域經濟結構、行業結構尤其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需要。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必須適應科技進步所導致的職業結構的變化,專業設置應圍繞區域主導產業、企業發展的需要來設置和調整,充分體現地區產業、企業的特點,在培養人才的規格、內涵、功能上反映和滿足社會需求,使專業設置趨向合理,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1.專業設置突出市場特色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需求型教育,以培養各層次技能型、技術型人才為目標,所以應該在對市場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科學地進行專業設置,不能只考慮自身條件,盲目設定。要積極面向市場,培育特色專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準則,積極探索市場,發展市場,眼睛始終瞄準市場需求,把供求鏈條緊緊連接在一起,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特”。要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堅持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需求貼近;堅持專業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貼近;堅持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貼近;堅持專業建設與產業崗位需求貼近。
建立動態專業調整機制。高職院校要定期研究地方發展規劃,尤其是產業集群規劃,要加強與人才市場、行業協會、企業的聯系,緊緊圍繞市場辦專業,努力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
2.課程設置注重實用化
職業教育是以學習為將來職業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為目的的職業準備教育,必須保證受教育者通過學校,掌握直接能用的實用性技能。所以高職院校在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應從崗位綜合職業能力的實際需要出發,強化實踐性教學,要注重實際需要,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可以大膽變革辦學方式,實行校企掛鉤,成立由企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資深教師組成的教學課程設置的調研機構,對課程結構進行科學系統的論證,制定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課程計劃,削減一些針對性不強的理論課,突出實踐技能的培養,建立滿足實訓l要求的實訓l中心,營造真實和仿真的,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現場相一致的職業活動氛圍,使學生在現代企業環境中得到熏陶,縮短校企之間的距離,達到就業后能快速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又具備進一步發展提高的基礎,成為真正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3.推進產學相結合
要實現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并為區域經濟服務,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產學合作,定崗實踐,企業參與學校對學生的培養任務,相互合作開發課程,共同制定教學計劃、課程設置以及與實習指導教師相匹配的訂單人才培養方案等。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職業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一線操作人才,從而更好的為區域經濟服務。東營市高職院校通過獨立或與企業聯合等形式成立了農業科學研究所、制造業信息化研究所等17個科研機構,承擔了包括國家863計劃、星火計劃在內的80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獲國家專利14項,獲得市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214項。解決了鹽堿地區農業生產中存在的許多技術問題;松柏檉柳的喬化研究項目于2006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在遼寧、山西、河北、山東等省市開始大面積推廣,為濱海鹽堿地耐鹽植物的栽植和生長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皠倮咴敳框寗鱼@井裝備故障診斷專家系統”、“耐鹽蘆筍品系的引進篩選及推廣應用”、“濱海鹽荒地耐重鹽植物的種植及開發利用研究”、“鉆井液降濾失劑AMPPS-AM-IM共聚物的合成”等研究項目獲得顯著經濟效益。
三、建立職業教育社會保障機制
1.建立動態的經費保障機制
歷史經驗已經充分說明,沒有充足的財力作為保障,發展職業教育只能停留在無法實現的愿望層面上。地方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高職院校的建設與發展,加大資金投入,政府預算內撥款要優先保障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資金需求,在全額保證人員經費、運轉經費的前提下,全額撥付學校的基本建設資金;同時還要逐年投入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專項資金,為學校建立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專業化實驗實訓中心。增加高職教育投資有利于形成地方人力資本優化,提高投資效益。地方政府要建立高職教育經費財政撥款比例與地方經濟增長動態均衡機制,特別是要建立并嚴格實施地方職教經費的統籌體制,確保高職院校得到充足的辦學經費,同時要加快高職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建立地方共享實驗實訓設施,形成對地方經濟建設的有力支撐。同時,高職院校自身也要轉變觀念,開拓創新,實現辦學模式的多元化。
2.建立完善的社會評價機制
職業教育體系是否完善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而職業教育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又依賴于公正、客觀、完善的社會評價制度。首先,建立良好的社會評價環境。包括轉變傳統的質量觀,為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化發展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重視社會評價制度和法規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社會評價市場,使政府、學校和社會評價機構都有法可依。其次,建立合格的社會評價隊伍。我國目前從事社會評價的專門機構或專業評估人員還不多,因此,建立一批規范化的中介評價機構和一支高素質的專業評價隊伍就顯得非常重要。再次,建立合理、穩定的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社會評價是一項實用性、操作性強的工作。在構建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時,一方面應把對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影響的因素確定為核心指標,加大畢業生就業率的權重和社會對畢業生在實踐環節表現評價的權重;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次要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評價和反映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狀況。
3.建立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收集、公布機制
地方人才服務中心及勞動行政管理部門要牽頭收集人才需求信息、新職業、新崗位、新工藝、新技術信息定期公布,并讓高職院校知曉,減少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建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優化專業結構,結構的優化應從地方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發展大局出發,以穩定高職專科層次應用型教育為主體,結合學校優勢,明確發展方向,重點優化和提升專業結構,在專業結構提升過程中,處理好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多變性與學校教育穩定性、資源可利用性的關系,從而使專業結構更符合地方經濟發展要求,更符合技術發展的前沿水平。加大校企合作辦學力度建立校企雙方合作“雙贏”機制,對校企合作的企業實行優惠政策,比如可減免政府給予適當補貼等,建立新產品、新設備,展示一饋贈一回收一的循環機制,貫徹國家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建立半工半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意見》,全面開展“訂單式”教育,建立高職院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的剛性制度,制定政策鼓勵企業工程師、技師利用部分工作時間到高職院校從事講座或教學。建立校企共同參與的專業指導委員會,統籌協調產學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開發務實的課程與教材,在模式上主要體現為產學合作、工讀結合、工學交替、訂單培養、定向培養等多種實踐模式,在地方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下,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開放性、多功能的區域性技術服務平臺,為地方行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技術服務和智力支持。
4.強化高職院校的科技產業工作
要鼓勵高職院校參與地方課題研究,建立適合于高職院校的科技推廣研究基金和課題,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機構,組建與教學密切結合的科技產業園或教學公司。高職院校利用自身教育資源積極參加職業培訓。高職院校參加職業培訓,既可以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拓寬學校的辦學經費來源的渠道,又可以密切與企業、行業的關系??山鉀Q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對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高職院校參加職業培訓,可以擴大自己的辦學影響,提高自己的社會聲譽。高職院校依托專業辦產業,以產業支撐專業,校辦產業體現職業技術辦學特色,更加突出專業實踐和技術開發功能,重在立足地方經濟,以產業興專業,以貢獻求發展,實現學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職業化,辦學模式多元化的特色發展目標,增強自主發展和參與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資源與地方經濟的整合,增強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輻射力和貢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