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穎
【關鍵詞】課本插圖 作文教學 整合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47-03
時下有一種說法,說初中生學語文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這看似“夸張”的戲言,正是初中生寫作畏難情緒的體現。于是在日常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嚴加督促,讓學生堅持寫作,以期通過“鐵杵成針”的方式走出一條寫作的“羅馬大道”。遺憾的是,學生往往一學期甚至整個初中三年寫了無數篇作文,教師也很敬業地批改,學生亦循規蹈矩地互評互改,然而往往收效甚微,學生的寫作水平依然停滯不前,使得語文教師越發迷茫無助。
筆者認為,我們其實可以合理利用教材,通過對經典課文的反復品賞、仿寫、延展,豐富學生日常寫作素材和語言。新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亮點之一就是圖文并茂,且課文插圖大多換成了彩色,這也彰顯了編者對插圖革新的決心和重視??墒窃诂F實教學中,有相當部分的教師未能讓課本插圖發揮應有的作用,他們認為現在多媒體教學、“翻轉課堂”“云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應有盡有,網絡知識的更新更是瞬息萬變,課本插圖已經相對變得可有可無了。于是課堂上,插圖的存在對教師而言是“雞肋”,對學生而言就是多了一塊記筆記的地方,或是無聊涂鴉的對象。其實,倘若我們能在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山重水復”處以圖鋪路,不僅對時下多媒體教學是一個有力的補充,更會讓師生都能感受到“柳暗花明”的喜悅。
在作文教學中,為了將學生日常的寫作練筆布置得更適度、合理,筆者借助課文插圖,精心編制了一份《初中三年語文課本插圖與作文教學的整合應用表》,使作文教學更具方向性、條理性和趣味性,更系統地培養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擬題、選材、文筆、觀察、想象等綜合能力。
一、巧借插圖練擬題
由于大部分課文插圖沒有標題,根據學生不善擬題的情況,筆者常常引導學生為剛學完的課文插圖擬題。這樣不僅能考量學生是否真正領悟了該篇課文的深刻內涵,更能讓學生切身體會作文擬題的藝術。筆者告訴學生,作文擬題的三個原則是:簡明、醒目、新穎。遵循這三個原則,我們可以通過巧用修辭、化用成(俗)語、活用文言句式等方法,讓文章的題目神采飛揚。筆者從《秋天的懷念》《最后一課》《云南的歌會》《故鄉》《楊修之死》這五篇課文著手,讓學生依托原文,給這五篇課文的插圖擬題。第一次練筆時,有學生給《秋天的懷念》插圖擬了“史鐵生面帶微笑坐著輪椅在公園內”標題。筆者對這個標題進行了點評:表面上看,這樣的作業是“失敗”的,但它也有“閃光”之處,即抓住了“輪椅”“微笑”這兩個關鍵詞。于是,在第二次練筆中,學生呈上來的擬題作業就精彩紛呈了:“輪椅‘巨人”“輪椅上的落花秋思”“輪椅上的涅槃人生”“劫難后的釋懷”“笑待悲秋”等,情趣和意境立即就凸顯了出來。這樣借助課本插圖的寫作單項訓練簡潔、高效,學生的創作熱情也很高。經過訓練,學生所擬的題目常常令人拍案叫絕,比如《云南的歌會》的插圖擬題是很難有創新的,有學生將題目擬為“民歌互和,此樂何極”,聰明地化用《岳陽樓記》中“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的文言句式;又如學生為《故鄉》中年閏土登場的插圖設計標題為“鄉音未改人不識”。不露痕跡地化用了古詩詞名句。
有的課文插圖富有深意,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這些插圖進一步構思、立意,悟出圖中隱含的信息,寫出自己的弦外之音和獨到感受。上《楊修之死》這一課,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中楊修和曹操的身形、表情及周圍環境,進行作文立意訓練。學生構思的文題有“死的領悟”“聰明反被聰明誤”“恃才放曠的后果”“智者謂誰?”“蓄謀已久的殺戮”等,從曹操、楊修及整體故事等多個角度構思立意,有正向思維有“反彈琵琶”,學生的寫作思維得以延展。
二、巧借插圖練選材
課文中的插圖往往選取了課文的點睛之處,教師可以借插圖訓練提高學生的選材能力。例如,《背影》中的插圖為父親拖著肥胖的身軀爬月臺為“我”買橘子的背影,這一鏡頭特寫對文章的經典細節做了注解,將人物性格發出耀眼光輝的一剎那定格。通過品讀插圖,有的學生從父親蹣跚的身影中品出了父愛的偉大、無私、深沉;有的學生從父親的衣著品出了父輩的樸實,有的學生從擺地攤的背景中品出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辛……一幅小小的插圖,讓文本更豐滿,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學生心中掀起層層漣漪,也讓學生尋找生活中感人的素材的愿望更為強烈。
筆者告訴學生,《背影》這篇文章之所以成為經典之作,不是因為它的辭藻有多華美,而是由于朱自清寫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他的父親的背影,這才是本文感人的重要元素。因此筆者讓學生尋找生活中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物,抓住人或事物的特征,以“記憶中那個珍貴的鏡頭”為話題寫作。有的學生選擇了“奶奶煮油茶”的主題,他寫到:“我迷戀的是奶奶煮油茶的過程,她先把青紋白底的瓷碗輕輕地拿起,小心移動、擺放,再用兩手嫻熟握鍋、傾斜,便倒出幾碗清芳的香茗。一撮米和綠豆添在空鍋里,拍兩瓣蒜米綴在其中,再隨‘沙沙聲迅速拌炒,加入溫水,待水沸騰后放入蔬菜。奶奶不會讓火候過度,于是蔬菜的美味便不會流失,全都封鎖在湯內,不需過多佐料,卻香醇甘甜。奶奶的手緊握鍋柄,一氣呵成地把湯倒入事先放了炒米、蔥花、玉米的瓷碗中,頓了頓,夾出菜,便做成了香氣四溢的綠色食品——油茶?!睂W生選取的寫作素材還有爺爺打木陀螺、媽媽縫補衣服、媽媽熬雞湯、外公照料花草、春節母親做中國結、姥姥制作扎染布、爺爺煮面……學生的選材大多有典型性,能突出所寫人物的主要特征。
搜集了這么多鮮活樸實的生活素材,學生終能感悟:只有最具生活原味的寫作素材,才能在筆尖下流淌出最本真、最質樸、最感人的文字。這次寫作訓練中涌現出一大批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著實令人欣喜。
三、巧借插圖練文筆
新版人教版教材中增添了許多精彩段落的景物圖解、精美實物彩照或示意圖,再現文本關鍵情節,呈現了文本語言難以記述的情態。如何設計一些能讓學生“腦洞大開”的寫作題目,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無疑成為考量教師教學創意的“試金石”。
在教授《桃花源記》后,筆者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假設你是一名造訪桃花源村的客人,請你為桃花源村寫一幅對聯,作為對熱情好客的村民的饋贈。學生呈現如下作品:“姹紫嫣紅不如桃花林一樹寧靜,萬里江山不抵桃花源一方悠閑”“黃發垂髫享安怡,錦繡理想寄桃源”“童戲翁閑怡然自樂,花落溪流桃源美景”“桃源仙境黃發垂髫樂怡然,芳草落英桃花流水笑春風”“太元年內蕭條冷落話愴然,桃花源內閑逸自若語悠然”“源中一日無案牘勞形何須有漢,濁世千載無桃香沁心此謂大同”“綠柳紅花相掩映,黃發垂髫并怡然”“亦真亦幻宛若人間仙境,絕景絕境儼然安詳國度”。這些頗具慧心、彰顯才情的對聯,不僅能看出學生對《桃花源記》的深層解讀,更能讓學生嫻熟使用對偶的修辭方法,使習作更添文采。
廣西的學生對紹劇是非常陌生的,因此在教學《社戲》時,筆者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欣賞插圖,讓船頭看戲的場景勾起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學生在插圖作業中寫道:“晚飯過后,勞作了一天的人們紛紛劃船來看戲。社戲是當地人們絕佳的消遣方式。有的人剛酒足飯飽,剔著牙,便迫不及待地披上外衣,急著往臺中央靠近;有的人吹著哨子劃著槳,好不歡快;有的人嘴里叼著旱煙,攜著妻兒一同前往;孩子們也莫名的興奮,在船頭船尾跳躍著,好不快活。只見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佇立著一座戲臺,燈火輝煌,熱鬧非凡。戲正上演著。不時傳來悅耳的橫笛聲,宛轉悠揚。依稀看見兩人身著異裝,背插雙旗,時而揮舞棍棒,時而翻轉臥跳,時而引吭高歌,讓人嘆為觀止。夏夜繁星,碧波清水,看客攘攘,花旦清秀,好一幅有聲有色、有味有情的鄉水賞戲圖?!?/p>
在學習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時,筆者借助課本中的插圖,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直觀描述畫面中的內容,委婉呈現詩人難言的內心。學生寫道:“山坡上纖草起伏不絕,一直連綿到遠處的平原上。凌亂的馬蹄聲將這抹平靜踏碎,我左牽黃狗,頭戴錦帽,手執韁繩用力一拉,停了下來。我從背囊里拿出一壺酒,仰頭一飲而盡,酒意微醺,一股無言的灑脫在心中蔓延開來,拿出弓,指搭箭,緩緩對準了遠處逃竄的小鹿,手臂發力將弓拉了個滿圓,箭如霹靂般射了出去?!辛耍辛耍∵h處圍觀的人興奮地驚叫道。突然一聲嘹亮的鷹啼從空中傳來,我伸出右臂,一只威風凜凜的蒼鷹穩穩地停在臂上。我喃喃道:‘遙想孫權當年英姿颯爽,我卻……倘若國君重用,我輩豈怕區區生死?哪怕雪染雙鬢,又何懼有之?我愿征戰沙場,看九州,烽煙揚!微風拂過,那深入骨髓的報國忠心,那征戰四方的豪情壯志凝結成無奈的嘆息與對未來的憧憬。此時此刻,是醉,是夢,是醒?有誰能懂?”
加強看圖寫作的訓練,對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觀察和表達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巧借插圖練觀察
羅丹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寫作中觀察能力的地位是首要的。圖文并茂的課本插圖能給學生帶來舒適、愉悅的視覺美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教學生觀察的順序、主次、細節等,通過指導學生觀察畫面,獲得有關表象和情節的依據,從而捕捉到生活細節之美。例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的教學重點是抓住人物特點進行描摹,文中的插圖有五個人,神態有別,風采各異。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張插圖,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人物肖像、神態、動作的語句,與插圖對號入座,他們各自的特點也就一目了然了。又如,學習課外古詩《觀刈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插圖中刈麥的三個農民和拾麥穗的母子,從他們的肢體語言和面部神態來感受“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熾熱天氣和“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人物矛盾心理。
課本中大多數插圖表現的是課文精彩片段,教師可以適度引導學生對插圖進行入情入境的體驗,對重點鏡頭反復咀嚼品味,以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在教學《孔乙己》時,學生對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不是很直觀,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但學生通過觀察課文插圖畫面,會領會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深刻含義,理解孔乙己這個“多余人”的性格特征,體悟導致孔乙己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筆者在透徹分析《孔乙己》文本內涵后,再用一課時,讓學生仔細觀察文中三幅插圖,從圖中找一找文本沒有直接提到的信息。學生經過個體思考、合作探究,有的發現:圖一中“群賢畢至”的牌匾高掛在咸亨酒店門口,將掌柜奉承長衫客的“媚態”體現得淋漓盡致。有的發現:圖一中翹二郎腿坐著的人、柜臺里的老板和小伙計以及過路“打醬油”的小狗都在嘲笑揶揄孔乙己,只有孔乙己穿著帶補丁的長衫,蹙著眉。有的發現:圖二中孔乙己的家房頂破爛不堪,看得出他生活境況窘迫。有的發現:圖二中孔乙己家的窗外有很多雜草長得很高甚至伸進屋內,可以看出孔乙己確實很懶。有的發現:圖三中孔乙己拈著酒杯翹著細長白嫩的蘭花指,從他的手指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長期不勞作的讀書人。教師讓學生對課文插圖進行學習揣摩,學生便能細心觀察到容易被忽視的“善惡美丑”,創作的靈感自然會迸發于筆尖。
五、巧借插圖練想象
想象能力是語文綜合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引導學生對插圖進行想象,以補充畫面的形象和文章的情節,可以很大程度挖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我們要讓學生在觀察插圖的同時,透過畫面內容展開想象,讓畫面“動起來”,讀懂畫面背后的故事?!妒纠簟肺闹袑懙溃骸袄艉粢缓闻?!婦啼一何苦!”但文中只見老婦啼哭,未聞吏怒斥,這正是全篇的匠心所在。于是筆者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去改寫《石壕吏》中官吏頤指氣使的場面,想象插圖背后發生的故事。
且看學生寫的精彩片段:“村中壯丁們有的鯉魚打挺躍下床,有的笨拙遲緩地摔下床,在刺骨寒風中四散逃離了村莊。老翁慢慢鉆出紙窗,雙手攀著墻頭,兩腳再向上縮;他老朽衰弱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拼了老命的樣子,終于翻過矮墻,蹣跚著消失在夜色中。老婦則顫抖著從木枝編成的門探出頭來?!睂W生對作品的點評同樣精彩,“從老翁逾墻走的動作描寫中我看到了朱自清父親爬月臺的影子!”“‘紙窗和‘木枝的細節能看出老翁家家境困頓?!?
到九年級時,初中三年的語文課文均已學完,筆者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請從六冊課本中任選一幅你最喜歡的課文插圖,進行細致描摹,改編創造,完成一篇小作文。一個平素在寫作方面默默無聞的女生交上來的作文讓我驚嘆不已。她選擇的是文言文《口技》的插圖:“頃刻間,鼾聲、蟬鳴停止,傳來了窸窸窣窣的腳步聲,賓客們提起了興趣,挺直身子細聽下文。‘噼里啪啦!糟糕!是碟子摔落的聲音,賓客們不禁吸了口氣,心提到了嗓子眼。熟睡的人突然醒了:‘哎,堂客,你剛才有沒有聽到咱家碟子掉地的聲音?‘好像聽到了。妻子打了個哈欠說道。丈夫起身,邁著急促的步伐向外走去。‘哎呀!堂客,你快出來,桌底下藏著個人!妻子聞之,立馬沖了出來?!醚剑裁慈?,居然敢偷到我丁舉人家里來了!快給我打!妻子說:‘這不是……臭名遠揚的孔乙己么!于是,傳來了來回追趕的匆匆腳步聲,雜七雜八碗碟掉地的清脆聲,以及被吵醒的街坊鄰居的紛紛議論聲,還有被追趕的孔乙己的辯解聲:‘讀書人的事不算偷!不算偷!……所有的聲音一齊發出,賓客們無不起身拍手叫好,雷鳴般的掌聲響徹云霄。表演結束,拉開屏障,口技者拭去臉頰上的涔涔汗珠,鞠躬致謝。眾賓客環視一周,仔細尋查。是的,沒錯,依舊只有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這樣的改編將孔乙己偷竊被丁舉人施暴的場景“移花接木”到口技者的表演中,讀來讓人拍案稱奇。筆者在朗讀這篇學生習作時,全班學生掌聲不斷,有的大聲叫好:“孔乙己穿越了!口技先生真神!”有的默默贊嘆:“兩篇課文無縫接軌,她的構思太巧妙了!”如此可見,這些突破封閉狀態的作業設計,使學生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環境中寫作,如魚得水,興味盎然??磥碇灰處焺撛煨缘厥褂媒滩模晌霾鍒D,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就會迸發。
對教材挖掘的深度,決定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有學生在運用課本插圖寫作的歷程中總結道:“初中階段,這些精致精美的插圖將是我一生的無價之寶。我們是在積累語言,更是在積累幸福,因為我們是在用母語鐫刻青春的痕跡?!?/p>
以教材為圓心,以寫作訓練為半徑,就能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養。當我們的學生熱愛語文課堂,走進教材塑造的世界,享受寫作思維和文采碰撞的樂趣,我們的努力就有了深遠的意義。筆者堅信,只要始終面朝語文教材虛心“取法”,終能迎來學生寫作的“春暖花開”。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