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豐蕊
【摘 要】分析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認知不足、積淀意識不足、“個性”缺失等問題,從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景觀文化內涵建設、名師風范影響、行業企業文化滲透等方面探討構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園文化體系 構建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C-0083-02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乎國家強盛、民族興衰。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大學,在國家文化建設和傳承中承擔著重要使命。正因此,校園文化被視為大學的風骨,也是大學的生命。真正的校園文化是靠多年的積淀,靠一代代師生的共同努力和追求,靠堅持和信仰而形成的。這種長期積淀形成的校園文化可以稱之為“大學精神”,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會對這個環境中的人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可以說,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冷漠的”高校排名,而是他們生活于其中的“鮮活的”校園環境。莘莘學子在校園的空氣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他們突破創新、碰撞出絢爛的思想火花,這就是文化示范的引領作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如此,也只有建設高品質、特色鮮明的高職校園文化,才能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引領學生成長成才。也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國家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宏偉藍圖。
一、從“文化強國”到“文化強校”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強國”的宏偉戰略,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繼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開門見山提出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昌盛。”國家如此,大學更應如此。“文化強校”應該成為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要大力倡導“文化強校”理念,積極構建校園文化體系;要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線,營造和諧校園文化環境;要樹立開放包容的辦學思想,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
《2012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既堅持就業導向更注重育人為本,校園文化建設重視工業文化和企業文化,更重視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對學生的熏陶和引領。”可見,建設校園文化特別是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點的校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這樣才能更好地踐行高職院校的育人功能,因為高技能人才同樣要有文化知識的積淀,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二、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高職校園文化體系建設存在較多問題,難以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有的功能。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程度認知不足。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教育價值和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環境育人、文化育人是課堂教育的延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高職校園迫切需要更高層次的文化氛圍,需要一個富有特色的文化體系來適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因其重要性和緊迫性,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強烈呼喚“頂層設計”,應集各院校最高水準而為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更應有文化自覺意識,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然而,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對于校園文化建設重要程度的認知還不夠,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
第二,校園文化建設積淀意識不足。高職院校辦學歷史較短,在校園文化積淀方面有先天不足。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此,而在于當前在高職院校辦學中,或多或少存在浮躁氛圍。熱衷于宣傳學校各類“成果”,無暇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下工夫、做功課,由此加劇了高職校園文化的“先天不足”之癥,難以形成有廣泛影響力和較高認同感的校園文化特質。
第三,校園文化建設“個性”缺失。這是目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這一情況與第二點的“積淀不足”密切相關。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沒有彰顯地方文化特色,沒有凸顯“校本設計”,沒有構建好高職校園文化體系,從而弱化了職業教育的特色,影響了高技能人才綜合素質提升。
三、構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的有效路徑
(一)努力創建高職校園文化品牌
高職院校的發展時間不長,都是比較年輕的高校,論文化積淀,自然無法與百年名校相提并論,但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借鑒本科院校經驗,樹立職業院校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再不斷加以豐富和發展。如《2012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中提及的案例就很有代表性: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慈善文化”、泰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大愛育人”、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的“孝文化”等。這種文化品牌樹立了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在踐行的過程中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成為學校的文化名片。
各地方高職院校在文化建設上應有特色意識,充分展示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構建自己的文化名片。如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色,認真構建校園文化體系,努力形成自身品牌。教育部發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指出:“支持高等職業院校加強民族文化和民間技藝相關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升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院校支持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基本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的能力。”民族自治地區有其鮮明的文化特點,以廣西為例,繡球、山歌、劉三姐等被認為是廣西最具文化影響力的符號。廣西的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完全可以深挖廣西元素,展示廣西色彩,結合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自身品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在這方面,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新年音樂會是一個創新。該校在音樂會曲目選擇方面,除經典民族、流行音樂外,非常重視凸顯廣西民族特色,2014年的曲目《春祈大酬雷》充分展現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展現了廣西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重視校園景觀的文化內涵建設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學》中說,我們在努力做到使學校的墻壁也會說話。這就是校園文化的影響力,一草一木、一點一滴都能發揮育人作用。一所好的大學,應該有其標志性景觀,它會成為全體師生的文化驕傲,會成為大家心靈的歸宿。凡歷史悠久的名校,都有其標志性的校園景觀,在學校發展和壯大的歷史長河中賦予景觀深厚的文化內涵,發揮其持久的文化認同感和影響力。如北京大學的“未名湖”、清華大學的“大禮堂”、武漢大學的“櫻花”等,都在歲月的積淀中影響著一代代青年學子。校園景觀,成為名校之“名”的重要內容,成為學校文化內核和靈魂的承載地。高職院校中,在標志性景觀方面雖稍顯不足,但也不乏為此努力的案例。如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把校區建設和區域旅游有機結合,以成都標榜女紅工藝博物館等為基礎,整體創建國家3A級景區校園就是很成功的案例。類似的情況還有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現桂林旅游學院),其校園本身即是3A級景區,這樣的育人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成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發揮名師風范及其偉大人格的影響力
名師、大師,是一所大學最寶貴的財富。他們的人格、學識,將對學生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近代以來,中國學界大師輩出,如陳寅恪、劉師培、吳宓、金岳霖、梁漱溟、熊十力、錢穆、錢鐘書、饒宗頤、季羨林等,他們影響著一代代學人,影響著無數學子,大師人格魅力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雖然高職院校強調實踐教學,強調應用技能,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基礎性、綜合性、理論性人才培養模式,但教師的人格、學識也會對學生成長成才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現在我們國家各層面都在大力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只有當其體現在老師身上,融入到教師的行為規范中,才能更好地影響學生,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理解、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職院校應該培養一批名師、大師,以他們卓越的學識培養學生,以他們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以他們非凡的影響力提升校園文化的生命力。
(四)把行業企業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
《2012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中指出:“借鑒行業企業文化,建設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包括其經營哲學、價值觀念、企業精神、企業道德、企業形象等,是企業獨特的文化積淀,有其豐富的內涵和價值。當前,高職教育與行業企業關系極為密切,校企合作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化,行業企業的文化精神必然會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行業企業文化也將成為影響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
校企深度融合、合作是高職教育辦學的鮮明特色。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行動計劃》中說:“鼓勵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這都表明了行業、企業在中國高職教育創新發展中的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認為,沒有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就不是真正的高等職業教育,就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高職教育。因此,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重視工業文化和企業文化,重視其對學生的熏陶和引領作用。要善于把行業企業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使其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積極作用。這方面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把“敢為人先”的溫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創業教育;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所在地軍區發起“強軍育才接力工程”;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強調專業辦學“五個一”,明確每個專業辦學必須至少有一個合作企業等。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壯大,在構建高職校園文化體系和“文化育人”過程中,行業企業文化必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綜上所述,高職校園文化對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引導價值觀形成、推動大學生社會化、提高心理素質等方面都有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通過構建高職校園文化體系,可以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堅實基礎。通過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體系構建,有望解決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讓高職院校成為富有職業元素的“文化強校”,成為育人的重要陣地,實現高職教育快速發展下的內涵建設,保障高職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并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