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
【摘要】我國大學生創業素養相對薄弱,面對這一困境,筆者通過對滄州師范學院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來對大學生創業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研究。筆者認為通過政府、高校和家庭層面創設良好的創業環境,完善課程設置、加強師資力量兩個方面建立良性運行的機制,同時倡導項目化、模塊化以及參與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創業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素養、培養策略
目前,開展創業教育來培養大學生創業素養已然成為高校教育發展中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高校的培養策略如何,達到了什么效果?為此,筆者選擇了滄州師范學院,通過對學生隨機選取進行問卷調查,以探討高校對大學生創業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培養策略概念及現狀
筆者所采納的創業素養概念,來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4 年在泰國曼谷召開的有關創業和創業教育的專題會議上發表的題為《培養創業精神》的報告,報告將“創業素養的能力結構”概括為四大能力共22個要素(指標):一是啟動能力,包括自我概念、敏感性、有雄心、首創性、承擔風險、靈活性、毅力、自始至終、自律;二是強化能力,包括信息能力、職業技能、社會技能、管理技能;三是持續能力,包括善待成功、善待失敗、合乎道德;四是實施能力,包括預見、識見、計劃、執行、評價、反饋。
為了對滄州師范學院的大學生創業概念培養進行探究,筆者首先需要了解統計該校大學生的創業素養的現狀。為此,本文以滄州師范學院學生為調查對象,分別抽取了各年級100人,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率高達96%,并將問卷所獲得的數據進行EXCEL表格分析和SPSS統計數據分析,與此同時還判斷性抽樣選取50名學生進行結構性訪談。問卷設計圍繞
“創業素養的能力結構”的四大能力開展。
啟動能力的調查結果顯示,有 66. 8%的學生自律能力較強,有65. 7%的學生靈活性好;而在自我概念、敏感性、有雄心、首創性、承擔風險、毅力和有始有終方面均未達到50% 。
以上數據表明,大學生在創業的啟動能力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強化能力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3% 的學生信息能力較強,有38. 6%的學生職業技能較強,其中教育類職業技能的優勢表現更為突出;而在社交技能和管理技能方面均未達50% 。
由此可見,大學生在創業的強化能力方面欠佳。
持續能力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6.7 %的學生表示能夠合乎道德,有42.9%的學生表示能夠善待成功,只有 26. 3% 的學生表示能夠善待失敗。這些數據說明,大學生在創業的持續能力方面一般,而不能善待失敗,對于創業者來說,擔心承擔失敗風險的心理對創業的成功實現將造成關鍵性的影響。
實施能力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0. 6% 的學生反饋能力較好,而在預見、識見、計劃、執行、評價方面的能力較差,均未達到 50% ,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創業實施能力不強。
通過對問卷的分析,總的來說,當前滄州師范學院學生創業素養較為薄弱。即使有創業的意識和想法,但啟動能力、強化能力、持續能力、實施能力的缺乏,造成他們在創業初期的種種困難,最后甚至導致創業項目的破產。
二、大學生創業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
(一)創造創業環境
從政府角度來說,高校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投入與支持,對大學生創業素養的培養同樣需要政府乃至社會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創業教育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創業教育并不僅僅是高校的事情,政府對創業教育實施的推動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盡管政府為大學生創業實踐以及創業素養的培養制定了一系列的幫扶政策,但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力度不強或限制條件過多也影響了政策實施的效能。政府只有完善政策的制定、強化政策的執行,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為大學生創設良好的創業外部環境。
高校作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大學生創業素養培養的重要職責。目前高校也為此作出一番努力,舉辦一些創業實踐活動等等。然而,能夠參與到這些創業實施活動的大學生畢竟是少數,多數大學生并沒有機會獲得創業平臺去實施自己的創業夢想。高校在創業文化環境創設方面不能僅限于創業實務活動的開展,還應將創業文化的核心——創業精神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通過創業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創業素養。
在家庭環境的創設方面,一方面家長應多聽聽孩子的真實意愿和想法,鼓勵他們用自己的青春、知識、能力來開創屬于自己的未來; 另一方面,孩子也應學會與父母溝通,爭取父母在就業創業道路的選擇上給予理解與支持。
(二)健全課程設置、加強師資力量
課程設置是創業教育教學的先決條件。目前,多數高校未單獨開設創業必修課,采用的創業課程設置是在就業指導課內穿插創業知識版塊,課時有限,而內容也主要側重于創業理論知識,對于創業實務的內容涉及較少。
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創業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設置,其中必修課側重于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而選修課側重于創業能力的塑造,為創業實踐活動提供實務指導與服務,必修課和選修課均納入學分制管理。
除開設必修課與選修課,還可以通過加強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來充實課堂學習。在課外活動方面,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資源進行整合,舉辦形式多樣的創業大賽與創業講座。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除了依托校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園,還可以依托校外的科技創業園區或產學研實踐基地等。
在師資力量方面,這是創業教育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而目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以兼任教師為主。創業教育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創業教師的素質與能力要求相對較高。高等學校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應以專任為主、專兼結合的方式,配備較高質量與數量足夠的專任教師。
(三)教學方法革新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師是教學實施的主體,而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實際工作中的能力體現就是按部就班,缺乏創新意識,而不是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創業教育的教學方法應倡導項目化、模塊化以及參與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小組討論、頭腦風暴、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以此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參考文獻】
[1]徐華平.創業素養: 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J].思想·理論·教育,2004( 4) .
[2]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 教學設計視域[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