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提倡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學生成了主人之后,往往造成課堂秩序混亂,課堂進度拖拉,無法及時有效地完成一堂課的學習任務,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降。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生自主輪流講課,以開放的對話方式完成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預先構建科學、合理的課堂結構,嚴格控制時間和進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高效、有序地由學生和教師協作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實踐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99-02
新課改提倡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事實上,翻轉課堂如果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往往局面失控,造成課堂秩序混亂,無法及時有效地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解決方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
前提:教師充分備課,熟悉教材內容并構建合理、有效的課堂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從宏觀上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調控課堂。由于每一位老師的教學水平不同,高效自主學習法的運用也不是盡如人意的。前提很重要,教師要科學地構建課堂的骨架,把設置好的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預習。如果構建不得當或者過于粗糙,就只能做到學生自主,而不高效。
第一步:分組。標準的班級一般為45人左右,可分為8個縱排,以座位靠近為原則,兩個橫排相近的縱排為一個小組,便于討論問題。一旦分組后,就不要輕易打破組織結構,因為長期的自主學習會使小組內部形成一股強有力的凝聚力。組與組之間,會形成良性對抗的氛圍。這種分組適用于講解新課。為什么一定是四個組呢?因為高中歷史教科書無論是人教版還是岳麓版,每一課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三個問題,劃分成四個小組,便于教學的開展。如果是習題課,小組的劃分還可以更靈活一些,以前后桌為一個單位,即一個小組4個人,便于問題的討論與研究。這樣劃分,小組的數目就變多了,前后桌的凝聚力要高于前一種分組的方式。這樣做是因為習題課的習題數量較多,一般選擇題不少于12道,材料題不少于2道,劃分更多的小組,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步:布置任務。一節高中歷史課一般有三個子目,例如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二第六單元第十八課羅斯福新政,內容包含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是臨危受命,第二個子目是實施新政,第三個子目是擺脫危機困境。請學生課前預習教材內容,參照教材和練習冊對課文內容進行梳理。同桌之間先進行交流與探討,然后以組為單位,對課文內容以及老師拋出的基礎性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如果第一組的任務為第一子目臨危受命,第二組的任務是第二子目實施新政,第三組的任務是第三子目擺脫危機困境,那么第四組的任務是什么呢?第四組的任務是總結回顧課堂內容,指出重難點,帶領大家完成課堂練習環節,并負責組織解析習題。這一部分的習題,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最好是三到五道題,最多不要多于五道選擇題。或者是兩道選擇題搭配一道材料題。第四小組的講解應該要求側重講解解法與思路,而不是單純地給出答案。
第三步:推薦。每一堂課開始,由各組自主決定推薦人選。切記,一定不要老師點名指定人選。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種心理戰術,由組員自行推薦的講解者,當其站在講臺上時,會帶著一種責任感。當完成任務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榮譽感所帶來的促進學習的正能量,這是教師指定人選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小組推薦的形式遠遠優于老師的隨機點名,這是一種民主的力量,也是小組成員對某一位優秀學員的認同。不過,要盡量避免一個組經常只推薦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小組推薦就失去了它的活力,小組討論與互動就名存實亡了。
第四步:正式開講。課堂教學首要的問題是盡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但是在教學中,很多老師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從頭講到尾,一堂課下來,學生一點自主權都沒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壓制;或者老師關心的是提出的問題和尋找答案,而不去關心學生怎樣回答問題。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正式開講的時候,要求對學生以老師來稱呼,要求講解者聲音洪亮,講解過程中沒有錯別字,知識點表述正確、完整。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展開講解,并添加課外閱讀內容。如果有不足,就請同組的人進行補充;如果還是有不足,請其他組進行糾正和補充;如果仍然沒有表述正確或者完整,就由老師進行糾正或者補充。在學生講課的過程中,要求設置提問環節,由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基礎問題,并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與新問題。提問其他學生次數不得少于三次,而且不能夠重復點名,但是毛遂自薦的可以適當多發言。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充分調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性,并知道講課學生的不足,及時了解其他學生是否能跟上進度,學生關注的重難點。有的時候,通過學生對學生的提問,老師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于主干知識點的掌握不充分,對于高頻考點的冷漠。能夠提問到高頻考點的學生還是少數。換句話說,學生對于考試考什么,自己應該多練習什么的認識還是欠缺的,亟待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對于提問環節,老師要求站在講臺上的學生能夠使用表揚或者適當的批評性話語進行點評。對于最后一組的講解人,還有如下要求:總結回顧課堂主要內容,指出重難點,帶領大家完成課堂練習環節,負責組織講題。每次帶領學生完成的題目,一般不超過五道題。要求做到還原知識點,講出解題的關鍵詞或關鍵語段以及解題技巧。這個環節,因為學生的基礎較薄弱,老師要及時與“小老師”進行充分的互動,旁敲側擊做題技巧。要求每一道題隨機選定一位同學來答題,充分活躍班級學習氣氛。有的時候,學生的思路和教師的思路是不完全一致的,但是卻一樣能夠解題,得到正確答案,教師要給予鼓勵,而不能以教師為中心,隨意否定學生的思路,否則會打擊學生的自尊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教師要研究學生是怎樣思考問題的,對他們的思維特點了解越多,就越利于教師進行科學的備課,引導學生科學地構建知識體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生對高效自主學習法的不斷熟悉,他們獲得的經驗會越來越多,對知識點的把握能力就會不斷加強,積極性就會越來越高。值得欣慰的是,由于老師科學地構建了課堂的框架,學生對于重難點的把握是比較準確的。
第五步:布置課堂作業。以前課堂作業統一布置,在筆者進行教改后,課堂作業由學生自由選定,但是限定行數為至少十行字。作業內容可以背寫課堂知識點、回答課后自我測評題等,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使背誦環節的一部分內容在作業里呈現,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節約了課下的復習時間,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當然,作業還可以寫這堂課自己表現的不足之處和自己知識的欠缺點,以及仍然不明白的地方。這樣的作業,老師判起來是累了很多,但是學生們的思想得以表達,并且和教師進行了有效的溝通,利于教學成效的提高。
第六步:由課代表對各小組的“小老師”進行點評,選出當堂課最優秀的“小老師”,并給予鼓勵。在實施的過程中,本校2014屆二班引用了樂學幣機制,將課堂發言情況賦予一分、二分、三分不同的分值,并與獎勵掛鉤,每周兌現一次,有效地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樂學幣機制配合高效自主學習法,可以實現事半功倍。
第七步:教師總結。教師的總結,要有褒有貶,提出他們的缺點與不足。但是批評要基于對學生的愛,不能苛刻或者貶低學生的能力,對發言的學生要給予誠摯的鼓勵。
通過小組競爭方式的自主學習法,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各小組的榮譽感、自豪感,增強每一個學生的責任感。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并不輕松,只是說話的時候少了,但是要從宏觀上把握課堂的進度和學習的質量,仍然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上面談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比較適合講解新課。其核心是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自主學習的局面,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退居幕后,更像是編劇或者導演,宏觀調控課堂,還給學生一個開放性教學的環境。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學習自覺性得以提高,并自覺地維護課堂秩序,形成熱烈的課堂氛圍,進而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歷史課堂永遠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面對可愛的孩子們,他們的積極性需要被關注,被釋放。基于我們對孩子們的愛與了解,要重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高效自主學習法正是基于這一點所做的嘗試與努力。
參考文獻
[1]趙曉香.新課標下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及教學組織對策[J].學園,2015(4)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