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勝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解決能力是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教學的每個環節和細節中,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策略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學習,不但要使學生認知和掌握基礎數學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合理的數學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這一能力的培養和形成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也是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要求。
一、增強“問題解決”能力培養意識,重視創造性思維
首先,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和知識講授能力,而且應該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視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其次,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對教師傳授的數學知識進行學習的同時,應培養自覺思考、主動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意識。在運用和提取所學知識時,要對采用同一思維方式的問題進行歸類,對存在差異的求解思路進行區分、比較。另外,培養問題解決意識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開發。
二、教學模式多樣化,在情境中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教學六模式的多樣性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可以使學生在寬松、自由的教學環境中培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對數學問題的解決非常關鍵。教學模式多種多樣,如設置教學問題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創設教學情境模式、“暗示法”教學模式,等等。合理的教學模式的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收獲了良好的教學評價。下面以“情境化教學模式”為例進行分析。在“年、月、日”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可先為學生設置一個問題懸念:“大家知道有關年、月、日的相關知識嗎?”之后結合歷史知識,將古代進行時間計算和測量的“圭表”和“刻漏”制作成投影圖片呈現給學生,配合古典音樂,對有趣的古代計時工具進行講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后教師可以將準備好的教具“萬年歷”“年歷卡”分發給學生,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對“年、月、日”進行探討、交流,各小組派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結果。隨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互動的方式了解學生對“年、月、日”的認知情況,并最終進行知識的概括和總結,讓學生在探索和自我解決的過程中得到知識的內化和深刻領悟。
三、合理設置問題,充分尊重“最近發展區”學習原則
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尤其應該注意問題難度的設置。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原理,學生在一定的年齡階段所能接受的知識范圍和深度是相對有限的。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教師提出既定的目標或問題讓學生去完成和解決,是對學生潛能的開發,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反之,超出學生能力范圍的問題,在教學中表現為教學進度太快、教學任務太多、教學要求難度太大等等,這都會違背“最近發展區”原則,對學生的學習造成消極的影響,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只有最佳水平的問題和目標,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才是有益的。
綜上可知,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數學學習水平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賴文學.淺談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2]蘇會生.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據分析意識的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編輯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