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鋒
摘 要: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初中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時候存在依賴思想,久而久之,學生數學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差,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閱讀能力是學生自主能力的有效表現方法。數學這門學科與閱讀也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也深刻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教師的教學宗旨。本文就這個問題進行如下討論。
關鍵詞:初中數學;閱讀能力;培養
現今的數學課堂教學基本是以講解的方法為主,使得學生在數學閱讀上的能力逐步降低,閱讀能力比較強的教學習題也直接被忽視了,這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而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只有學會如何閱讀,如何去理解題目所表達的關鍵,才能讓學生對于學習有更深的興趣,在數學方面尤為重要。因此,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去認識題中論述的關鍵,這樣既能理解題目的意思,又能快速地尋求到解題方法,使得學生真正地將數學知識運用靈活。本文就以下幾個觀點進行論述。
一、以書為本
數學的教材是按照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去進行編寫的,在材料編寫上重視語言的規范,在閱讀上也能讓學生更好地去理解題目的意思?,F如今,教師和學生在數學教材的方面由于重視不夠,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導致學生的數學能力有所下降。對于數學的閱讀來說,主要得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讓學生通過題目的閱讀去尋求正確的概念,公式去進行解答,讓學生通過閱讀去更好以及高效地去解答問題;二是注意例題的提問。教師在進行例題講解的過程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知以及教師的講解更好地去解答類似的題目;三是思考與探尋,書本所論述的概念都是通過不斷地探索才總結出來的,教師可以利用這種方式,讓學生一步步地去認知概念的形成過程;四是課堂練習,利用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去解決數學題目,形成學有所用的學習技能。
二、閱讀指導的方法
閱讀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解題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能讓學生在數學的解題中不斷地深入知識,并較好地理解與運用知識。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其一,是教師通過對知識點的總結與梳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知識點所要論述的關鍵,使得他們對于概念、公式有著一定的了解。
其二,是讓學生去熟讀知識點,并理清概念及公式之間的邏輯關系,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去不斷地深化知識點的內容,并能用自己的理解去講述概念。
其三,是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以下方式的加深,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就更為明確,在進行問題的理解和解答過程中,對于解答方法的選擇也就更加準確。
主要方法有:1.將題中的隱藏條件羅列出來;2。將沒用的內容直接忽略;3.將復雜的題分解成簡單的多個圖形;4.將題目活化,通過具體的例子去進行分析及解答;5.把動態轉化成靜態去理解,通過表象去理解本質,將問題簡單化。
例如,在圓與圓的運動題中,將運動的兩個圓進行不斷地演示,去尋求兩圓之間的公共點,通過公共的部分去解答題目所羅列的問題,這就是將復雜的簡單化。
在比如,讀兩列火車的速度、錯車時間,已知其中一列的車長,求另一列火車的車長。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斷演示過程,將兩車運動的過程直接展現在紙上,通過不斷地變化去尋求解決辦法。
三、豐富教學資源
數學的教學內容講究的是嚴謹的邏輯以及高度的抽象,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是枯燥、單一的。因此,教師在進行知識的講授時,適當地增加些許有趣的教學內容,例如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通過實際的案例去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這樣既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又能讓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加深。這些資料教師可以在一些專業的網站上獲取,或在同行交流中獲取。
四、鞏固知識,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要養成數學的閱讀能力,不僅僅靠課堂上那點時間,更需要學生在課后不斷地學習。因此,有效的進行課外閱讀,才能讓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加深,學習能力也得到提高。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去進行課外學習:對于教材的預習與復習;相關課外書籍的閱讀;就一個知識點進行論述的主題閱讀。只有長期的進行閱讀,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才會有所提升,學習興趣也就不斷加深。另一方面,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學生在鞏固知識的時候進行反思和總結,總結出技巧,這樣才能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五、結語
總之,在數學的閱讀方面的提升與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需要學生與教師的長期努力。閱讀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學會如何閱讀,既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快人一步,又能讓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加深。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注意養成閱讀這個習慣,對于數學的知識點進行總結與探究,選擇正確的閱讀方式,從而達到提升數學閱讀能力的目標,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黃秋香.培養初中生數學課本閱讀能力的教學策略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1.
[2] 李玉玲.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0(9):23-24.
[3] 陳助科.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數學學習能力[J].考試周刊,2012(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