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獻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有的孩子喜歡表現,有的孩子內斂,有的孩子喜歡有語言打動別人,有的孩子喜歡用行動證明自己……不同的孩子生活背景、家庭環境不同,這種特定的生活和社會文化氛圍,導致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個性。然而,當孩子進入課堂后,這些個性,卻無情地被老師們忽視,不管基礎如何,制定相同的標準,讓數學考試成績成為將學生分類排隊的工具,淘汰學生的“篩子”;不管差距多大,采用同一步調,結果好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不管學習方式的異同,強調用同一模式,結果產生的都是“標準件”,沒有個性和創造性。
現代教學越來越強調個性化,強調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幾年,我國小學數學教育在不斷的改革和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個性化教育”上仍存在著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即學生和教師如何使用這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目前很多學校的班級有40-50位學生,如何在40分鐘內照顧到這么多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面對有個性、有差異的學生,或是增加了個體學生的指導時間,進行有個性化的教學,而影響了教學進程,或是顧及了教學進程、速度,卻忽視了對不同學生的指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囿于這種課堂教學所面臨的矛盾,如何有效地對每個學生施以合適的教學,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便一直成為懸而未決的難題。
一、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興起為個性化教學創造了條件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使個性化教學有了物質保證,特別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興起,更為個性化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可能。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是指運用計算機來輔助教學設計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它具有豐富想象的信息呈現,迅速及時的信息反饋以及獨特有效地人機交互等特征。它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個別差異特征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判斷并作出特定的反應,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計算機輔助教學為學生創建了個性化學習的內容
學生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班級授課制那種在固定的時間采用同一方法對所有學生實施內容劃一的教學做法使得學困生“吃不好”,智優生又“吃不好”,無疑是不科學的。
例如:在教學“通分”時,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安排了學校校會散會時的情景主題圖,采用了“構建‘思維胚胎,靈活處理學習信息”的教學策略。(1)提供信息:我校校會散會,六年級全年級人數的3/5從北樓門撤離,全年級人數的2/5從西樓門撤離;五年級全年級人數的5/12從南樓門撤離,1/3從西樓門撤離,1/4從北樓門撤離。(2)描述信息:從以上信息中你知道些什么?(3)處理信息:在個人根據興趣和能力選擇問題進行探索的前提下,進行小組交流,形成共識:可以解決六年級走哪個樓門的學生多;也可以可以解決五年級走哪個樓門的學生多;也可以解決五年級去西樓門的多還是去北樓門的多等問題(4)反饋信息:各組匯報探索過程和結果。(5)強化信息:針對共同存在的問題,強化通分的概念與方法。
通過媒體對數學內容的提煉改組、拓展延伸、綜合滲透,使課程內容成為一個開放的體系,來幫助學生選擇確定個性化學習的內容。
2、計算機的交互性為學生創建了個性化學習的平臺
新課標指出課堂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但對于一個班級有40-50人又能如何真正實現互動嗎?一節課40分,如果按一個班40人計算,一人就1分鐘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時間,其實在傳統課堂上,更多的是“優等生”激情碰撞、滔滔不絕,“學困生”則僅僅是充當了陪太子讀書的角色,默默無聞,甚至無精打采,和整個課堂熱鬧的氣氛格格不入,下課了,他們長吁一口氣,帶著疑惑和迷惘走出教室。像這樣的課堂其實是“優等生”發揮的舞臺;是“中等生”旁聽的場所;是“學困生”迷惘的地方。
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我制作了一個小的flash,上傳后,學生點擊銜接,就可以進入闖關游戲,學生點擊到指定的倒數,就可以進入下一關,點擊不到指定的倒數,可以要求幫助,闖關結束后,flash還獻上鮮花,一節課下來,學生興奮得不得了,特別是學困生也動腦又動手,在屏幕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計算機輔助個性化教學的主要模式及具體操作
怎樣實施個性化的教學,就必須要尋找一種適應各層次學生原有知識水平與能力的教學模式,幾年來,筆者結合實踐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研究,并在建構主義理論等的指導下,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筆者建立了提出問題——提供信息——處理信息——反省評價的模式。
其一,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提供教學的多種切入點、提出層次性問題,并明確學習目的。建立起每個學生理解數學的模式模型。再輔助其它智能化軟件,記錄每個學生學習的途徑、遇到的困難、所犯的錯誤及學習的時間、進度;并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檢驗學生理解、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診斷”或“追究”學生學習困難與錯誤的根源;建立學生思考問題的模式。
其二,提供信息。利用計算機采用非線性網絡結構來組織教學內容,多層次、多角度地呈現教學信息。知識不是彼此孤立的,教師應在統觀知識全局、掌握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系統的基礎上,抓住本質的東西,按人類的聯想規律,使知識交錯聯結、向各個方向延伸而發展成網絡系統,最后制成各種智能型課件、積件,存入計算機以待課堂教學應用。
其三,處理信息。處理信息是教學中最關鍵的一步。它是由“合作學習——探討——反饋”組合而成的循環過程。數學課堂教學將不僅僅是教師,而是教師和計算機共同引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興趣愛好、學習風格來主動選擇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路徑,控制學習進程,發揮個人的主體性和認知環境的適應性。
總之,在信息領域,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必將為個性化學習模式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物質基礎;在教育領域,各種理論體系的日趨成熟和完善,正在為也必將為個性化學習模式提供理論支持;教育技術的成熟、完善、體系化,也必將個性化學習模式推向一個欣欣向榮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