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兒
【摘要】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環境下開展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優越條件創新工作方法,是當前高職院校就業工作面臨的又一個機遇與挑戰。基于此,提出了如何利用“互聯網+”創新就業指導工作方法,進而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就業服務,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院校 就業指導
引言
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是為了幫助高職院校畢業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社會職業需要,選擇并確定有利于發揮個人才能和實現個人理想的職業,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培養就業意識,幫助學生了解和增強各種能力。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內容僅限于方針政策講解、就業信息發布、擇業方法及技巧指導等,且多采用報告會和講座等形式進行,形式單一,內容陳舊。這種做法已很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也滿足不了高職畢業生對就業工作的各種需要。在“互聯網+”時代,要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嶄新特點和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要求的不斷提升,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促使高職院校改革以往的就業指導工作方式和方法,創新工作途徑和渠道,構建新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一、高職院校就業工作方法創新的主要途徑
1、深化改革,促進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只有徹底擺脫傳統高等教育的慣性邏輯,真正樹立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滿足日新月異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教學改革的深化需要進一步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持續創新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全面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在設置專業上要科學合理,結合高職院校自身優勢和區域產業優勢,準確定位于當前市場、產業、企業所急需的專業,在重視傳統產業升級帶來的專業上變化的同時,密切跟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及人才需求。要建立專業設置上的動態調整機制,及時靈活地調整專業。
2、豐富形式,開展就業指導促就業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可以通過開展“就業·創業”主題辯論賽,就業說明會;大學生就業促進會;就業主題講座,專場招聘會,創業計劃大賽等方式,同時可以請行業企業的負責人、企業員工介紹當前的就業形勢和企業需求,優秀的畢業生回校現身說法,多樣化的指導主體可以從不同方向上給與學生全面的指導,更為貼近企業生產實際和就業市場實際,畢業生的切身體會將給在校學生帶來真實的代入感,更利于啟發學生的思考和行動。
3、健全網絡,幫助就業困難的學生順利就業
開展“就業路上我們在一起”一對一服務,由輔導員和班主任建立服務隊,服務的內容是針對學生就業分散的特點而設計的,通過網絡、電話、面談等多種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就業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這一做法基本上掌握了學生的工作情況及思想動態,切實幫助學生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
4、深入企業,加強調研工作,深化校企合作。
及時向學生傳遞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及企業的用人要求;與用人單位經常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工作情況。參與企業調研,切實走進企業,及時掌握學生的實習、就業情況,了解學生思想狀況,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結合專業特色、人才特色和對口單位的要求,行業發展等實際情況轉變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法,創造性的開展就業工作。通過校企合作“就業導向型訂單培養”,學生就業頂崗實習課程化,校企合作實踐基地等模式,更好地做好就業指導工作。
二、充分利用“互聯網+”,創新就業指導工作方法
移動互聯網的開放式發展和“互聯網+”的興起,給眾多傳統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轉型的機遇和挑戰,也給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創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徑。
1、利用“互聯網+”給學生提供創意孵化平臺
“互聯網+”的興起,給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實現自己創意和夢想的途徑。高職院校就業輔導部門可以嘗試借鑒各類園區孵化器的創意孵化模式,同時安排部分專業教師為學生的創意提供支持和輔導,幫助學生在校期間實現自己創意的雛形。同時,利用職業院校與企業間的友好合作平臺,為學生的創意提供小試、中試平臺,對于其中的部分優秀創意提供市場評估以及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的引入,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
2、開發移動就業指導平臺
建設更為高效便捷的信息溝通管理系統,充分利用現有的系統和開放的互聯網通訊工具,尤其在多方即時通訊、討論組、電子文件多方展示互動方面需要挖掘現有通訊工具的潛力或引進功能更為全面的企業級內部協作工具,為更加動態化的管理提供信息工具支持。設計制定在管理和溝通上頻率更高、維度更多、層次更深的就業動態管理模版,開發一個動態實習管理APP就更好了,移動終端上使用將大大提高便利性。填寫方式應以選擇為主,模板內容要多而不雜、簡練易用,就業前發送到各個學生手里,學生在就業期間按照制度要求及時準確填報,相關教師也必須對學生上報內容中反映的困難、疑惑等問題一一回應并做好指導工作。
3、利用網絡新媒體,營造和諧的就業文化
大學生就業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熏陶、導向和塑造功能,在當今嚴酷的就業形勢面前,高職院校要創新就業指導模式,必須重視就業文化建設,著眼于大學生的未來,立足于生命本體,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樹立健康的職業形象,從深層次形成高職院校就業工作的文化特質和價值精神。通過QQ、微信和微博等媒體平臺,營造以促進就業為主題的就業文化體系,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及豐富多彩的就業文化活動,與相關的企業文化融合,倡導踏實創新精神,使學生在校園文化中受到熏陶與教育,并內化為自覺行動,積極應對各種困難。
三、結束語
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幫助高職院校學生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地就業平臺,使學生更好地走上職業化道路。
【參考文獻】
[1]黃敬寶.“互聯網+”時代的青年就業與新思維[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05)
[2]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2015(06)
[3]陽作林. “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研究[J].科教導刊.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