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書芹
【摘 ? ?要】語文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語言文化學科,在小學階段的初級教育中,我們就應當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一個比較扎實的基礎。那么,到底怎樣的教學策略才是最適合學生學習的呢?在本篇論文中,筆者將與大家一同探究這個話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策略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50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起步期,在這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恰當運用。在當下,伴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行,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也需要及時與教育政策接軌。
新課改是一個普及各階段各地區教育機構的教育教學方案,在國家相關機構出臺此政策之后,各等級的學校紛紛針對此制訂了相應的教學政策,教師作為學校教育機構中與學生關系最為緊密的人,是負責具體實施教學改良實踐的執行者,對學生在學校期間的學習情況負有直接性的責任。那么,在新課改的大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當怎樣更好地開展好自己的教學工作,真正助力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呢?接下來,筆者將主要依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對新課改的相關解讀,簡要地介紹幾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希望能夠對大家的語文教學有所啟發。
首先,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開展好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師生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性,一般來講,師生關系處理得比較好的班級,同學們的自主學習意識普遍較高,班級內部學習氛圍也會比較濃厚,學習成績較之其他班級也會好一些;而師生關系處理得較差一些的班級,或者說教師不注重與學生溝通的班級,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則相對差一些,班級內部學生的學習成績總體也較差,而且層次不齊,優劣分層明顯。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是其他階段語文學習的基石,如果在這一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沒有幫助學生打下一個比較好的基礎,那么學生也將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學生在當下及其以后的學習都是沒有益處的。因此,為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考慮,我們應當加強對學生的了解,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努力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其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加強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是教師能夠成功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策略。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尚且年幼,我們不能采取初高中階段的教學方式,對其采取太正式的課堂教學,我們的教學方式要與學生所處的年齡段相適應,要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基準。因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我們的教學方式不宜過于單一化,要盡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以便于吸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其能夠始終保持較強的注意力聽講,并能夠及時而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因此,在筆者看來,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們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應當注重不時地變化教學形式,不能采取過于單一的教學方式,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穿插一些比較有意思的課堂活動。
比如說,當我們在講一篇小故事時,為了避免學生感到枯燥,我們可以適度地在教學中講述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歷史小故事,可以給學生講個小笑話,這樣可以及時地拉回學生已經疏離課本的心,使其在下一階段的學習中保持較為集中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聽課效率。當然,我們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均強的學子,因此,對學生的教育要從小抓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制造大量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不斷地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以便于為將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再次,活躍而歡樂的課堂氛圍的構建,是教師語文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可靠保障,也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要做到的一個重要的工作。小學生的總體年齡尚小,對于事物的好壞得失缺乏一定的理性認知,對事物的判斷往往憑借自己是否喜歡作為基礎,因此,作為教師而言,要想使得我們自身的教學能夠贏得學生的喜愛,除了要努力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之外,我們還要注重加強對于外部設施的建設。
依靠我們自身的教學技巧,為學生構建一個歡樂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我們能夠提升語文教學上課質量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因為,學生置身于一個比較活躍而歡樂的課堂氛圍中,他們也會比較容易放下心中的緊張情緒,比較自如地加強與同學之間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從而比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見解,這對于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這對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養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來講,都是非常有益處的,對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策略。
相反,如果學生一直在教師的各種強制性的要求下進行學習活動,那么,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將難以養成,在壓力下開展的學習活動,往往難以引發學生的學習性質,使其始終在一種被動的狀態下學習語文,這對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來講,都是沒有幫助的。因此,在筆者看來,為了學生的發展考慮,我們應當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這是對自身教學,也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
最后,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采取多表揚,少批評的課堂教學評價機制,是語文教學質量得以提升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努力憑借自身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課,爭取將最為核心而關鍵性的知識點盡可能地向學生傳達。同時,我們還有注重教育教學方法的運用。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鼓勵和認可,往往會激發他們無窮的斗志,這份斗志也會大大地激發學生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從而在課上課下,肯花費心思、心甘情愿地加強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及其相關課外內容的涉獵。如果,在每次的課堂互動中,學生得到的始終是教師的責難和批評,那么,長此以往,學生也將不再愿意在課堂上過多的表現,對語文學習的態度也會由主動變為被動,這對于學生語文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毫無幫助的。
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出于對學生學習的關切,同時也為自己的教學業績考慮,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盡量地對學生多進行鼓勵和表揚,將“你最近表現得越來越好了。”“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好。”等話語常常掛在嘴邊,對學生予以鼓勵。當然,我們的表揚也要在遵從事實的基礎上,不能盲目、夸大地進行表彰,要適可而止,堅持適度原則。
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我們一切教育的發端,在這一時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育,從而幫助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在接下來各個階段的學習中,才能更好地開展學習實踐,逐步變得更加優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