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淑斌 熊文
【摘 ? ?要】英語已從一種工具變為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針對中國學生學習外語效率低下的現狀,文章剖析其深層原因并提出“以人為本”的新思路,調動學生對外語學習的積極性?,F代網絡信息技術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英語教師亟需更新觀念,學會使用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
【關鍵詞】現代英語教學 ?素質教育 ?以人為本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 ?現代化手段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0
現代的英語教學面臨多重壓力與挑戰,筆者對當下的英語教學理念進行了相關分析,并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英語發展現狀
(一)英語已從一種工具變為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
語言的本質是工具,但人類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英語已從一種工具變為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沒有掌握外語猶如缺乏一種思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知識源泉一樣。作為國際交往的語言,英語的作用很大。在聯合國,英語是幾種通用語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人類彼此間的交往隨著國聯互聯網的普及而越來越方便,越來越頻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須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外語學習、外語教學特別是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
(二)新課程下的英語教育
實施課程改革后,新的高中英語教材詞匯量大,題材涉及面廣,不僅涉及藝術、科技、音樂、天文地理的知識,還涉及到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例如急救、健康飲食、肢體語言、文化遺產和未來生活等。而這些課程的設置就正好反映了課程和教學這個問題。
二、課程的本質是教學認識的客體——人類認識的成果——知識
為什么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要設置課程呢?課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謀求學生發展的;人的發展是通過實踐和認識活動,主體客體化和體主體化的統一過程實現的;學生作為主體,如果沒有客體,不作用于客體,就不會發生認識,就無從發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設置課程,實質上就是為學生主體提供認識的客體,以便學生作用于課程這個客體,發生教學認識過程,實現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說,課程的本質就是教學認識的客體。課程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認識的對象,又是認識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體和社會客體,而是精神客體,學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會現象打交道,而是通過課程這個中介客體去認識世界。所以說,課程本質上就是教學認識的客體,也就是人類認識成果,也就是知識。
由于主體的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主體掌握客體的結果,所以客體就有促進主體發展的功能,并且客體的性質決定著主體發展的性質。知識作為學生認識的客體,就有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決定著學生的發展?!队⒄Z課程標準》指出:“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進而解釋道:“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社會的主體人才的要求不同,這就必然要對我們的教材實施改革,使之適應社會的要求,經濟的發展,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而這對英語教師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學之前要先把這些內容了解地透徹。
三、教學的主要工作就是將知識打開,內化,外化
教學工作就是將人類歷史經驗的精華即科學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里的精神財富,近幾十年的研究,特別是蘇聯維列魯學派和皮亞杰的活動學說,更揭示了知識與發展之間聯系的具體機制,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論證,進一步說明:課程主要是知識,學生的發展就是對知識展開教學工作的結果。教學工作不是別的,主要就是對知識進行種種“加工”的工作。
客觀知識究竟要怎樣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呢?把定理,公式等等簡單地呈現給學生,肯定是不行的。必須由教師領導著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構主體的學習活動。
首先,將知識打開。知識好比一個百寶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寶:不僅內含有關于客觀事物的特性和規律,而且內含有人類主觀能力、思想、情感、價值觀等精神力量、品質和態度。知識不會自動地呈現出來,也不能簡單而直接的拿來,因此要想辦法讓學生經歷一下,并且不只是簡單經歷,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親身去體驗。所謂將知識打開,就是把知識原始獲得的實踐認識活動方式和過程,加以還原,展開,重演,再現……
(一)利用視聽效果增強情景的真實性和趣味性
課文中的許多情景(如地震等)大多數學生沒有親身的經歷或體驗,而文字的抽象描述也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讓學生觀看地震資料片段,學生便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和體驗“quake”和“shake”等詞的意義,也能夠比較容易地掌握“cut off”和“fall down”等詞組用法。
(二)利用聲像效果拓寬學生的交際領域
教師可以利用錄像機等設備給學生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觀看,并有機會相互交流。例如在SEFC BOOK 1A UNIT 6 GOOD MANNERS課時,就可以給學生觀看有關西方國家的餐桌禮儀及其他禮儀和我們國家相關的錄像,讓學生能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將還原,展開,重演,再現……的活動方式和過程,加以簡化,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原原本本地照搬或復制知識原始獲得的實踐認識活動方式和過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展開和簡化,特別是簡化有兩種水平和形式,即物質的水平和形式,言語的水平和形式,以及多種過渡的形式。情境教學告訴我們,創設情境的手段和途徑包括:生活展現,實物演示,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表演體會和言語描繪。通常理科教學中采用的探究學習或發現學習方法,則是提出課題,提供一定的結構性材料,引導學生自己操作,或表演,或實驗、報告、評價。其中,物質水平和形式占主導,也包括語言及多種過渡形式。按照加里培林的研究,內化的一般規律先是通過對實物的操作進行具體動作思維,同時用言語來表述,進而脫離直觀,借助表象進行思維,最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符號操作,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
參考文獻
[1]張獻臣. 新課程理念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需要處理的幾個辯證關系[J]. 人教期刊,2007(4):23.
[2]劉道義等. 新高中英語教與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3]劉碩. 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