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當前社會形勢下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為了更好的滿足大學生思想的發展和解放,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審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身心健康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是大學教學中必須學習的科目。黨的十八大指出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要注重人文關懷,所謂人文關懷角度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
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尊重人的個性,強調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引導其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來滿足現如今社會對于高素質、高內涵人才的需要。具體來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是在確定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肯定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教學工作緊緊圍繞大學生展開,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正確發展,塑造大學生的思想內涵,使其在擁有更高程度的思想境界中去正確的理解自己和社會,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當前狀況下我國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是在關心、理解、尊重學生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教育引導,其必須通過人文關懷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實現[1]。
(一)是科學發展觀方法論的具體體現
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而我國高等院校的任務就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術的人才,大學的發展本身就是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展開的。在大學的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根本出發點,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當前社會形式下,將人文關懷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極大程度的保證整個教學過程走可持續的道路,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思想的提升。
(二)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導致了對于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在當前社會形勢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從簡單的技術性人才轉變為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由于各種環境的因素,大學生思想道德意識出現了飄忽不定的狀況,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將人文關懷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學生為出發點,尊重學生個體發展,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極大程度的適應了社會的發展,克制了大學生思想問題的出現。
(三)大學生成長需要人文關懷
大學生的發展關系著今后社會的發展。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思想活動意識也開始偏向自我,極其不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全面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人文關懷,以大學生為基礎,了解和分析其思想意識形態,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工作,有助于大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身心發展。
三、人文關懷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多元化影響
當前社會是一個經濟可以十分發達的社會,互聯網、網絡走進千家萬戶,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各國文化交流逐漸加深,當前文化呈現內容多樣,形態各異的多元化特點,大學學生對于信息的篩選還存在一些問題,在一些不良信息的作用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自我意識強,缺乏集體意識;缺少責任感等。
(二)應試教育的影響
人文關懷關注的是依照學生自身狀況進行相應的引導教學,從而培養學生全方位的發展。傳統的應試教育是將學習目的僵硬的定義為考試,為了好的成績進行學習,不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甚至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導致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發展不全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高的狀況。雖然這種狀況可以帶來好的學習成績,但是忽視了學生,導致學生缺乏人文素養。
(三)個體發展不被重視
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和思想意識,大學學生也是由多個個體所組成的,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提點,很多大學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不關注學生個性特點,將學習作為整體性活動,忽視了學生個體對于思想政治建設的影響。
四、人文關懷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措施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2]
傳統的教學模式長期將老師定義為學習的主體,導致了學生個體無法更好的發展,在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學生進行各項教學活動,在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下,尊重學生,注重學生相互間的不同進行具體的教學培養和指導工作,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促進其全面發展。
大學思想政治教師要本著人文主意思想,及時的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根據個體的不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教學工作,讓大學生在人文關懷的視野下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為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公平公正
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在公平公正的狀態下進行的。這里的公平公正有兩個含義,一方面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是學生與學生間的公平公正。
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老師和學生在教學之間不存在公平公正的原則,在日常和交流過程中沒有形成平等,這種模式下老師進行澆灌式的教學,學生只能被動的聽。其最終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學質量低,學生的學習意識不強,主觀能動性、創新意識沒有得到培養。另一種情況下學生與學生的不平等,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更加偏向學習思想政治成績好的同學,對于問題的解釋也是針對這些學生進行,完全忽視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這就導致了成績不好的同學思想道德水平出現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在人文關懷視野下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必須要實現教育的平等公平性,要形成一種平等的學習氣氛,靈活互動的師生、生生交流課堂,讓學生作為主體地位,老師進行指導性學習,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構建能力,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三)轉變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
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以及豐富的教學內容中體現。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更好的實施人文關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轉變大學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模式是為了讓人文關懷這以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去,而豐富教學內容是為了讓學生在豐富有趣的環境下培養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作為學習的認為,從教學內容出發,培養其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人文關懷視野下更好的進行大學思想政治的學習,從而培養其全面發展,提高其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徐振.略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必要性研究[J].求知導刊,2014,(09)
[2]劉超.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9)
作者簡介:陳蕾(1989-8):女,籍貫:江西景德鎮,學歷: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礎教育研究;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