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霄
摘 要: “學講練模式”是新課改下的交往互動課堂的主要模式。本文結合初中數學教學案例,談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學、講、練”教學模式,創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體會。
關鍵詞: 初中數學 “學、講、練” 高效課堂
新課改下,各種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先學后教”、“講練結合”、“學講模式”、“3*15模式”、“2-7-1模式”等課堂模式,為我們的課改提供了優秀的模板和可行的套路。雖然這些模式從課改模式的名稱上看都“標新立異”,但仔細分析,無不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主要出發點,注重學生參與、互動、發展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要途徑。
探討諸多的課堂模式,其精髓都聚焦在“學”、“講”和“練”三個字,讓學生“學進去”,再“講出來”,再通過“訓練”——當堂反饋,鞏固提升,課后拓展等,強化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下面我結合初中數學教學案例,談談“學—講—練”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體會。
一、學
學生的學,包括課前學、課堂上學及課后學。而自主學習主要是課前的學習——預習,預習是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構建知識的關鍵和核心。課前預習導學案的精心設計,是良好預習效果的根本保障。
預習學案應體現教學目標和預習任務,以任務的完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構建。以七年級的《相反數》為例,預習學案可以這樣設計:
a.在數軸上找出1.5和-1.5,3和-3等點,并觀察這每一組數所對應的點,有哪些相同和哪些不同點?
相同點是?搖 ?搖?搖?搖;不同點有?搖?搖 ?搖?搖。
b.根據1.5和-1.5、3和-3,我明白了什么是相反數?相反數的定義是?搖?搖 ?搖?搖。
c.根據這幾組數載數軸上的位置,觀察得到相反數的兩個點和原點的關系是?搖?搖 ?搖?搖。由此,得出一般性的概念:a的相反數是?搖?搖 ?搖?搖;a可以是?搖?搖 ?搖?搖,可以是?搖?搖?搖 ?搖,也可以是?搖?搖 ?搖?搖。
d.判斷以下幾個句子的正誤:
(1)一個數的相反數一定是負數。
(2)只有0的相反數是其本身。
(3)符號相反的兩個數是相反數。
e.說一說-(-7.5)、-(+100)的含義。
這樣的預習任務,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要學習的內容和達到的目標要求,并設計相應的思考題和練習題,檢測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使學生的預習有針對性和方向性,使預習不流于形式,而走向高效。
二、講
在“學—講—練”中,“講”處于心臟位置,是高效課堂的核心和關鍵。講包括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講。
1.學生的“講”
學生通過課前自主預習,在課堂上“講出來”,既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起到同學間彼此借鑒、相互交流的作用,并且,在課堂上學生由被動地聽轉變為課堂的主人、知識的主人,從被動地“倉儲”轉化為主動地“構建”和“占有”,增強學習信心,提高成就感。
學生的“講”除了自主預習的體會和心得之外,主要體現在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的思考和看法,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陳述對問題的解決的方法和思路。如學習《相反數》時,在學生探討了相反數的意義等后,教師提出思考練習:化簡-(+2);-(-2.3);+(+5.8),通過化簡,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對于這個問題,化簡都不是問題,而對于這個規律性的探討和總結的問題,需要學生思考、討論和總結,對于這幾個化簡題,讓學生演算并說出思路及問題的探討結果。這樣,避免老師的“一言堂”,避免課堂的枯燥乏味。
2.教師的“講”
教師“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講“情境”。情境的創設可以構建樂學、善思的氛圍。如學習《相交線》時,教師通過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圖片的觀察,問學生是否能看到相交線和平行線;呈現一把剪刀剪紙的圖片,把緊剪刀的把手,就能剪開物體,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如果讓你把這個剪刀抽象成一個幾何圖形,會是什么圖形?并在自己的課堂筆記上畫出來。并對畫出的圖形仔細觀察,兩條直線相交時,判斷所形成的四個角的關系……
類似的“導學”情境的創設,“導學”思考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動起來。
(2)講方法和思路
數學方法是數學之魂,我們應“授之以漁”,注重數學方法的點撥和引導。如上文剛提到的兩條直線相交時,觀察和體會相交所形成的四個角的關系,對于這個問題,方法的點撥和引導很關鍵。教師可以從鄰角、鄰補角、對頂角的定義出發,引導學生判斷出對頂角相等、鄰角互補。
(3)講重難點和疑點
每一節課都有重點、難點和疑點,重難點無疑是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的部分,應該針對重難點和疑點,巧妙設計問題,精心設計練習,巧妙點撥,為學生撩開迷霧,利于學生利用數學思想、數學語言而思維。如對于《相交線》的性質:對頂角相等的用數學語言寫出這個判斷的理由和過程,這個是教學難點。讓學生通過折紙的方法而得出對角線相等后,上升到數學語言,顯然對學生是難點,對這個問題的方法指導毋庸置疑,忽視不得。
三、練
數學教學雖然新課改倡導拒絕題海戰術,但數學學習,猶如武術,光有“拳腳”理論和套路,沒有實踐和實戰,永遠是“花拳繡腿”。
練首先體現在課前預習的練習,使學生在預習時,除了關注基礎知識——概念、定義、定理、推論等,還應該通過一定的思考題、練習題加深對知識的運用和理解;其次是課堂上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是知識到運用的升華,是鞏固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再者,課后的反饋練習,更是檢查學生課前、課中的學習情況的必要手段。
當然,在練的過程中,糾錯和評價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對學生的善思、會用也起到決定性作用。
高效課堂不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為目的,而是構建“親其師,信其道”的氛圍,應追求價值,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和模式,通過“學—講—練”,讓學生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主體作用,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馬海鷹.從“學、講、練”教學模式論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4(4).
[2]甘小莉.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率初探[J].情感讀本,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