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梅
摘 要:幼兒禮儀教育是幼兒社會性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也關系到幼兒一生的發展和幼兒健全人格的培養。幼兒禮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應將其滲透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為此,可以通過舉辦“爭做文明生”活動,培養兒童的禮儀意識;通過規范晨間活動,促進幼兒禮儀習慣的養成;通過戶外和教學活動,鞏固禮儀教育;通過在游戲活動中滲透禮儀教育,營造良好的禮儀氛圍,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
關鍵詞:一日活動;禮儀教育;滲透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范。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行為規范與準則,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志。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美稱,自古就有“不學禮,無以立”的說法。如何將禮儀滲透于幼兒一日活動中?不是單靠幼兒園教學就能成功的,還應融入日常生活中。
一、爭做文明禮儀生,培養禮儀教育的意識
幼兒入園、進餐、睡眠、游戲等一日環節中,包含著大量的禮儀教育契機。幼兒園可以針對每個環節從幼兒、老師、家長入手制定禮儀目標,確立指導策略。如幼兒園可以將晨間接待活動作為展示禮儀教育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每天早上,讓禮儀寶寶身穿園服,肩披綬帶,端莊挺拔地站在幼兒園門口兩側,微笑著迎接每一位幼兒和家長,一聲聲“叔叔好!”“阿姨好!”“小朋友好!”和孩子燦爛的笑臉,不僅給擔任禮儀寶寶的幼兒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且給入園的每一位幼兒與家長帶來舒心,營造出和諧、溫馨的氛圍。
二、晨間活動,促進幼兒禮儀習慣的養成
晨間談話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有效途徑,還是幼兒和教師心靈溝通、情感交流的好機會。晨檢時,幼兒體驗和學習講衛生、懂禮貌等文明禮儀,禮儀教育也在這些不經意的問候和微笑中得以滲透。時間長了,家長和小朋友都能主動地相互問好,幼兒能自覺地向老師行問候禮,此班與彼班的幼兒也能愉快地互致問候。
三、通過教學活動,鞏固禮儀教育
在進行禮儀教育活動時,教師應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例如,在故事《小熊請客》中,老師引導幼兒,當小熊請好朋友分享食物時,朋友們要對小熊說“謝謝”,小熊要說“不客氣”。這樣幼兒就在輕松的表演活動中學會了一些禮儀知識。在戶外活動滑滑梯時,孩子們你爭我搶是不可避免的,抓住幼兒玩的興趣,要求幼兒“上下請排隊”;玩蹺蹺板或木馬時,讓幼兒學會等待,別人玩著時,自己想玩就要說“請給我玩一下”“謝謝”等。在角色游戲中,創設娃娃家、小醫院、小超市、理發屋等,使幼兒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如何與他人進行交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練習使用文明禮儀用語。
四、創設豐富的環境,營造良好的文明禮儀氛圍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我國古代對此就有精辟的論述,如“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培養人才要重視環境的選擇。比如,可以在幼兒園大廳的墻面貼上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等。在班級墻面環境中,開設禮儀特色板塊,結合階段禮儀重點,定期更換內容:故事、兒歌、圖畫,幼兒自己對禮儀進行詮釋的作品。另外,還可以在活動室內定期投放禮儀方面的書籍,如“孔融讓梨”等,讓幼兒在閱讀的同時,感受角色榜樣的引領,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無聲傳達文明禮儀的精髓內涵。
五、培養孩子禮儀必須從家長做起
幼兒的模仿力強,他們是在模仿中學習做人的,而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要善于結合日常生活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如,看見奶奶蹲在地上摘菜,有心的媽媽可以提醒孩子:“奶奶為咱們摘菜,蹲在那兒多累啊!”家長要抓住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當孩子出現禮儀禮貌不當時,家長要及時告訴孩子這種不禮貌的言行錯在何處。同時,還要監督孩子改正,教會他怎樣做。
家長可以每天讓孩子背誦一些經典。如,《三字經》《弟子規》等。《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所有的禮儀、道德全都在里面了,每天可以教孩子一兩句,讓他們背誦,并讓他們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時間一長就會見到效果,看到他們的變化。
總之,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是多方法、多渠道的。我們必須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切實采取措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抓好幼兒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然而良好的行為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良好的習慣要在不斷重復和練習中養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復雜艱巨的,其形成是長期、反復、不斷提高的,幼兒禮儀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只要幼兒園和家庭攜手共同努力,堅持從正面塑造幼兒良好的品質,啟迪幼兒幼小的心靈,相信禮儀教育定會取得成效。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