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淑麗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也是教育界持續關注的焦點問題。結合當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從尋找兩者結合點、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人機的靈活互動等方面,提出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方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有效整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有效整合;思考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有效整合,是指教師結合小學生身心特點,在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準確把握小學數學與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整合點,在數學教學基礎上,把握對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減輕老師教學難度,促進數學課堂各個環節的有效整合和學習,打造實用性和適用性強的數學信息課堂,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一、尋求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整合點
應用信息技術到小學數學課堂的教育改革中,很多教師為了響應號召,在課堂上濫用信息技術,完全顛覆傳統數學教學方式,一整節課下來黑板上的板書很少,老師充當了信息課件的放映員,用豐富多彩的視頻、動畫和圖片吸引學生眼光。表面看來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避免了小學生在傳統教學容易走神的現象,但實際上,學生在滿堂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并沒有學到更多的東西,甚至只記得表面的動畫,卻不記得教學的本質目的和內容。
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面對形象思維較強的小學生,老師很難展開形象教學,這時就要尋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整合點,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來展開教學。(1)涉及復雜的計算或者三維空間等問題時,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給學生提供形象的思考空間,利用多媒體進行演示教學,比如,在對平行四邊形一節的學習中,學生首先需要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來源,其中就需要借助圖像的挪移來引導學生推導面積計算公式,在黑板上板書比較復雜,而且學生沒有更直觀的感受,因而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圖像挪移,引導學生聯系長方形面積公式來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2)板書不便利、多媒體更直觀有趣時,如,一年級上冊在剛開始學習加減法時,老師要引導學生看圖來理解加減法的含義,老師當然可以用手中的粉筆、書本等進行簡單演示,但略顯枯燥,新課程強調要寓教于樂,因此,通過多媒體中更有趣、形象的卡通畫的形式,引導小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加減法;(3)節省傳統板書時間,比如,在黑板上寫應用題題目等,這些屬于不必要的課堂展示環節,因而可以在早期的備課中在計算機中錄入相關文字,在課堂上直接使用,側面增加師生互動時間和機會。
課堂上不能從頭到尾都應用信息技術,搞形式化教學,也不能忽略信息技術帶來的好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進行有效整合,以學生學好數學為最終目的,尋求兩者的有效整合點。
二、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實現人機靈活互動
信息技術帶入數學課堂,減輕了數學教學難度,是老師在講授數學知識時的得力助手。但是,老師如果過于依賴這種技術,反而可能會限制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比如,在教學生掌握2、3、5等的倍數特征時,老師通過課件將這些倍數特征直觀地展現給學生,學生也能迅速地了解、掌握,而這一切太過順理成章,缺乏了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學生的思考。
所以濫用信息技術傳遞數學知識,表面看來很有效,學生掌握也很迅速,但實際上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用多媒體展示代替了學生思考,造成了思考惰性,對學生長遠的數學學習來說是有弊端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呈現前,先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在練習本上羅列出2、3、5的倍數,引導小學生羅列出足夠多的2和5倍數,觀察倍數中的個位,再列出3的倍數,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思維,老師結合學生思考結果,逐步地展示課件,實現學生思維先于課件展示,學生寫寫畫畫相對零亂,難以抓住規律,邏輯混亂,此時利用課件進行總結性的歸納,使學生清楚倍數規律。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我們在教學中要以信息技術為輔助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引導學生通過思維發散和調整、總結,自主地構建知識系統,再通過課件驗證學生的思考結果,用這種自豪感激起學生能真正地感受數學思維的樂趣,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除了學生被動接受課件教學外,還存在的問題是,老師利用多媒體設計的課程環節無法適應多變的數學課堂,造成了學生的當堂提問打亂了課件展示流程,如何改善這種人機無法良好互動的問題,可以從兩方面進行:(1)老師盡可能多地預設課堂出現的突發情況,提高自身信息技術素養,能當堂根據學生發問設計恰當的課件展示,從而可以大膽地進行師生交流,碰撞思維火花;(2)設計靈活多變的課堂環節,讓學生通過網絡技術自主練習或者探究,比如,要練習小學生快速運算能力時,可以借助網絡上小學生學習網提供的Flash游戲“快速練習加法”,實現人機互動。
總之,只有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高自身信息技術素養,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的有效整合,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現高效數學課堂。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