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偉 王新燕


摘 要:留青竹刻作品目前主要集中于書房用品和家居裝飾擺件產品,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現代社會審美方式的變化,單一的傳統竹刻形制已經顯得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要扭轉這種劣勢,竹刻工藝產品就必須從傳統文化產品向現代文化產品進行轉變。本文主要分析了竹刻的內涵外延以及題材、材料等方面的創新,并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設計嘗試,最終從產品再設計的角度提出了無錫留青竹刻產品創新設計的理論與方法。
關鍵詞:無錫留青竹刻;傳統文化產品;創新設計
無錫留青竹刻是傳統竹刻藝術的一種,其作品精細、古樸、清雅、秀麗,富有裝飾性,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遷,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對設計同樣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傳統形式的竹刻產品種類單一,僅可以用于鑒賞和收藏,已經不能滲入現代人生活的主要形態領域,正在朝邊緣化的方向發展,傳統手工藝的繼承與發展遭遇瓶頸。面臨這樣一種困境,本文探討以現代設計方法和手段對傳統竹刻產品進行再設計,運用新材料、新工藝、新科技使其從傳統文化產品到現代文化產品轉變,將現代設計的實用性和傳統手工藝的審美性有效結合,延續和拓寬傳統手工藝市場,使留青竹刻這種工藝更好地在現代社會傳承并發展下去。
1 無錫留青竹刻——“有意味的形式”
留青竹刻是以竹子表面的薄薄的竹青作為雕刻對象,然后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作底。這種工藝通過作者對竹青的圖案雕刻,使作品顯出層次、明暗、濃淡,是一種陽文淺浮雕的工藝技法。竹刻產品外表色澤瑩潤,可以把玩,年代越久遠,竹肌顏色越深,光滑如脂,同時圖案部分越清晰。明代竹刻藝術家張希黃創立了留青淺刻的山水技法,并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竹刻工藝的主要特征,中國近代書法家李葆恂曾在《舊學庵筆記》中記載了張希黃所做山水臂擱:“凡云氣,夕陽、炊煙,皆就竹皮之色為之。妙造自然,不類刻畫。”反映出竹刻工藝的工細精致,曲盡畫理。竹刻的題材多以荷花殘葉、梅竹蓮藕、金魚白鷺、雪雁翠鳥等來表現高潔、虛心隱逸的君子風骨。在設計和制作理念上主張“以畫法刻竹”,即用中國傳統書畫的構圖法則來設計竹刻品的畫面布局。一件留青作品大功告成,少則一個月,多則一年乃至數年。刀法技巧之外,還需要竹刻家具備較高的書畫造詣,這也是留青竹刻至今仍屬于小眾藝術品,而且傳世品不多的原因。
和江蘇其他地區的傳統手工藝一樣,在地方產業經濟和社會文化現代化背景下,留青竹刻也在逐漸失去其發展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具有獨特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的留青竹刻目前也面臨著同樣的發展困境,與高科技產業、時尚的消費需求漸行漸遠。雖然傳統無錫竹刻內涵與外延也不能完全滿足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但現代人對竹刻產品并不是拒絕的,而是需要一種融入現代元素的新的形式。正如英國文藝批評家克萊夫·貝爾(Clifve Bell)說過“一切視覺藝術的共同性質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無錫竹刻作為“有意味的形式”,傳統竹文化中的自然、生態、環保的理念也是現代設計所追求的,結合傳統工藝的產品再設計是對傳統文化的更好的保護與繼承。
2 竹刻產品的再設計——題材與材料的創新
傳統手工藝作為一種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文化產品屬于文化創業產業范疇。所謂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包括手工藝、廣播影視、動漫、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環境藝術等在內的多方面創意群體。在我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背景下,如何開拓思路、更新創意手段和方法是振興傳統手工藝的重要內容。
題材創新是衡量文化能否與時俱進的標準之一。無錫竹刻所表現的題材無論山水、花鳥還是詩詞歌賦,大多數源于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藝術,具有突出的人文氣質和審美情趣。而現代文化產品面對的是多元化的大眾需求,因(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此,從傳統文化產品向現代文化產品轉型的無錫竹刻,應在題材上多關注當代藝術的表現題材,體現當代的文化氣質和特色。
材料運用創新主要是從質感上給用戶不同的體驗。無錫竹刻所選的竹材本身具有典型的特色,而且也符合明清時期文人騷客的清高特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雙色的竹材特征在現代社會就顯得有些單調了。大膽地采用新材料進行多樣化的開發,可以極大地豐富無錫竹刻的樣式,較大程度地擴大竹刻藝術品的形式。例如,留青竹刻藝術家徐敏與常州知名畫家、宜興紫砂壺藝術家聯手合作,把紫砂壺、中國畫、竹刻藝術有效融合,創作了紫砂筆筒雕刻新作。徐敏在古樸大方的紫砂筆筒上,用留青竹刻的雕刻技藝和展現手法,充分體現了國畫清秀、俊逸的風格,令觀者贊嘆不已。
3 竹刻工藝產品的再設計——內涵與外延的創新
格羅佩烏斯在《全面建筑觀》中指出:“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就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爆F代社會,傳統文化產品的開發和創意設計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和喜愛。從傳統文化產品到現代文化產品,是實現傳統無錫竹刻生存領域破繭的途徑。而要實現這種轉化,無錫竹刻首先應立足于現代生活方式和社會需求,在實現其內涵轉化的基礎上拓展產品的外延,并與現代技術、材料相結合,形成不同功能系列的產品,如運用竹刻技藝進行旅游紀念品設計、文具設計等,還可以充分發揮其藝術魅力進行家具及家居用品的裝飾設計,來提升產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圖2是運用竹刻工藝做的收納盒的設計,將留青竹刻作為收納盒的外殼,壁掛于室內,一方面作為裝飾掛件,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收納小物品。
圖3為筆筒設計,設計打破了筆筒原有固定的造型,采用竹材料與金屬材料相結合的方式,線條流暢、圖案簡潔。圖案的設計結合筆筒本身的造型產生呼應,鏤空的設計使得這個筆筒不僅只有放筆的作用還可以收納一些細小的東西,如回形針、便簽紙、膠帶等,且方便易拿。更重要的是筆筒設計與現代科技技術相聯系,底部安裝有觸發裝置,只要筆放入筆筒就會產生振動,振動傳感器輸出可用信號傳到語音模塊中,喇叭便會發出聲音,使用戶動作與產品之間產生信息回饋與互動,增強用戶體驗。
4 結語
留青竹刻是無錫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藝術資源。從最早作為文人書案、畫桌上的實用物品,到作為擺件的裝飾物品,留青竹刻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正如意大利著名設計師艾托·索特薩斯說的那樣,“保護傳統并非單純地重復傳統”。作為一門優秀的傳統文化產品,留青竹刻需要不斷地創新與發展,才能使其自身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在現代生活中取得一席之地。竹刻中傳統手工藝所蘊含的獨特藝術魅力以及親和力,是大機器生產技術無法取代的,這種充滿情感的手工制品可以讓人在使用中與物進行情感的交流,讓現代人更加用心地去生活。只有通過設計的手段和思維對竹刻產品進行創新,使竹刻產品的形態和功能與周圍環境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協調,才能推動竹刻工藝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展,才能更好地傳承傳統手工藝。
參考文獻:
[1] 朱春曉,于帆.現代生活方式背景下的無錫竹刻創新設計[J].大眾文藝,2011(21).
[2] 臧晴.建國以來江蘇手工藝經濟發展研究(1949-2010)[D].南京藝術學院,2012.
[3] 于帆.無錫竹刻從傳統手工藝到現代文化產品的創新[J].江南論壇,2013(06).
[4] 胡平.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復興[J].裝飾,1999(06):10-14.
[5] 張文珺.江蘇傳統手工藝及產品市場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39-41.
[6] 諸葛鎧.適者生存: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蛻變與再生[J].裝飾,2003(04):4-5.
[7] 于帆,朱春曉,崔勝男.以無錫竹刻為例的傳統手工藝旅游紀念品設計[J].當代旅游(學術版),2011(05).
[8] 李敏琦,于帆,李彤.傳統竹刻手工藝與現代機械雕刻工藝的比較[J].大眾文藝,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