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潔
摘 要:古箏是一件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與我國傳統文化相依相伴。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人們喜愛的樂器之一。新時期下,古箏藝術被納入到我國藝術體系當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體系。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古箏藝術發展面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更好地順應其創新趨勢,促進古箏藝術持續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文章將從題材、技法等方面對古箏藝術創新進行分析,并深入探究新時期古箏藝術具備的文化審美屬性。
關鍵詞:新時期;古箏藝術;創新;文化審美屬性
0 前言
古箏藝術經過了千年的發展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而新時期下,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對傳統文化地位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創新古箏藝術,賦予其全新的生命力,成為古箏藝術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1 新時期下,古箏藝術創新分析
1.1 題材方面
題材與體裁作為音樂作品的血肉與骨架,傳統箏曲多集中在寫景、抒情等類型上,存在明顯的單一性、規模小等特點。而新時期,箏曲在題材選擇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朝著更為廣泛的方向發展。[1]如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描寫——《溟山》,選取湘西地方音樂素材為創作背景,將作品劃分為四個部分,對演奏技法、節奏等進行重新排列和組合,能夠呈現湘西深山的空曠感。另外,歷史題材也成為古箏題材選擇之一,如《臨安遺恨》,作曲家將岳飛作為創作題材,將其對江山社稷的擔憂之情描寫出來。對傳統結構進行了相應調整,突出作品主題。
1.2 技法特點
對于技法特點的調整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趙曼琴先生編創的箏曲,大量使用了快速指序,顛覆了傳統古箏單一的彈奏方式。隨后至1983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銀河碧波》中,正式將該演奏方式作為主要演奏方法進行推廣。在演奏過程中,快速指序能夠讓右手的五個手指各盡其能,處于同樣重要位置上。[2]在此基礎上,無論是演奏、還是指序組合,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手指的功能,從而提高古箏演奏效果。另外,傳統古箏演奏技法當中,僅演奏一個泛音,而新時期下,出現了連續泛音的演奏,演奏者左手小指需要輕搭泛音的琴弦上,以呈現出古箏的流暢性及寧靜性。此外,多指搖、短搖等技法都是在傳統演奏技法基礎之上創新而來的新技法。技法多元化發展,能夠賦予作品更強的表現力。
1.3 弦序排列
隨著古箏藝術的發展,到了20世界80年代,古箏作曲家將人工調試作為定弦主要方式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原有五音階音程關系的局限性,可以結合創作的審美與情感需求對琴弦音進行相應的調整,促使古箏演奏能夠呈現更加優美、動聽的效果,滿足不同作品主題與風格的要求。另外,通過對移動琴碼的轉調,將作曲家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滲透其中,更好地將作品的情感詮釋出來,給聽眾全新的體驗和感受,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1.4 音色方面
通常來說,琴碼以左為無旋律區,該區域沒有音高、傳統古箏演奏當中,僅將左手運用吟、揉及按等作韻技巧,表現古箏藝術。而隨著新時期的到來,作曲家加大了對古箏藝術的研究,研發出一種新型的演奏方式,通過拍打琴弦或者琴面,以此來提升聲音效果及表現力。通過應用此類技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高、指法上的約束,給欣賞者全新的聽覺感受。但是新技法的出現,對演奏者的專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1.5 深奏形式
古箏藝術在新時期下得到了長足發展。古箏藝術改變了以往獨奏樂器地位,體現在復調演奏及協奏曲方面,作曲家融合新的演奏形式,將古箏與其他樂器有機整合到一起,不僅為古箏藝術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且鞏固了自身在民族樂器中的重要地位。新時期下,古箏藝術創新體現在多個方面,這不僅是古箏藝術發展的具體表現,更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必然趨勢,一成不變意味著停滯不前,只有創新,才能夠獲得更多機遇。
2 古箏藝術文化審美屬性
2.1 傳統美
眾所周知,古箏藝術發展歷史悠久。據現有資料顯示,古箏藝術已經擁有兩千年的歷史,古箏藝術已然成為我國古典藝術體系當中的一部分。古箏的傳統美正是時間積累下來的精神文化。[3]其絕非表面意義上的器物,而是古箏演奏出來的韻律,散發著濃厚的東方文化底蘊。雖然,新時期古箏藝術與當代藝術同步,受到西方藝術形式的影響,在作曲技法、音色方面有所變化,但依然沒有擺脫傳統哲學、音樂理論。因此,當今古箏作品仍然能夠感受到其中的特有的中國味道。另外,隨著通信、交通技術的發展,為各流派古箏藝術的交流提供了一定支持,各流派取長補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種民族間的音樂交流,進一步增強古箏藝術的民族性屬性。
2.2 現代美
古箏藝術自發展以來,始終處于不斷變化和完善進程當中。很多古箏演奏家對古箏藝術進行了繼承與創新。尤其是新時期下,國家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力度,為現代古箏藝術注入了更多現代化元素,賦予古箏藝術全新內涵。任何藝術發展都離不開物質基礎的支持,古箏藝術同樣如此。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藝術獲得了長足發展。[4]現代古箏藝術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汲取了現代藝術的時代美。因此,綜合古箏藝術的現代美來看,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演奏技巧;二是舞臺表現形式,其中前者能夠給欣賞者呈現更加動聽、完美的聽覺享受,而后者通過舞臺元素的滲透,促使古箏藝術逐漸延伸至人們生活當中,朝著大眾化方向發展。
2.3 技術美
不同于西方樂器,古箏演奏需要多元演奏技巧的配合,才能夠實現對作品的詮釋,決定了古箏演奏難度也高于其他弦樂器。演奏古箏過程中,常常應用很多技法、手法,使得表演形式更加復雜。一般來說,古箏演奏指法分為左手與右手,前者有按、滑及顫等;后者為勾、抹、托等,作為基本的指法,都是演奏者必備技能之一。任何一個指法的變化都會產生不同的演奏效果。不僅如此,古箏演奏只有把握好音色、力度等,才能夠將古箏曲更好地詮釋出來。總而言之,古箏演奏技法體現了古箏演奏難度,且也充分體現出古箏的審美屬性。無論是演奏者、還是欣賞者,都能夠通過古箏的演奏技法感受作為古老民族樂器擁有的獨特魅力。
2.4 藝術美
古箏是我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具備藝術層面上的審美合情合理。古箏藝術美體現在很多方面,如演奏者演奏能力,演奏者不但要具備較為扎實的基本功,還需要培養自身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心理音色等,才能夠將古箏的藝術審美特點呈現出來。自古以來,音樂與文化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演奏者還要涉獵很多文學作品,才能夠深刻理解作曲家賦予作品的情感內涵。
3 結論
新時期下,古箏藝術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古箏藝術審美屬性直接決定了其在我國文化藝術中占據的關鍵位置。因此,隨著古箏藝術的發展,我們要立足于傳統文化基礎之上,進行創新,融合更多新鮮元素,為古箏藝術的發展探索一條持續發展之路。在實踐中,無論是演奏技法、還是弦序排列,都應緊緊圍繞中國民族音樂這一根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只有掌握更多手法,才能夠突出民族風味。
參考文獻:
[1] 林浦鳳.當代古箏藝術的創新和文化審美屬性[J].藝術研究,2014(03):134-135.
[2] 高英.新時期古箏的音樂美學研究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5(05):51.
[3] 李雙燕.探究新時期下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和藝術創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4):323.
[4] 孔麗娜.傳統文化視域下古箏藝術審美特質解構[J].藝術教育,2015(0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