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閔敏 劉璐
摘 要:為了塑造九江市公共空間的地域特色,從白鹿洞的書院的“儒家美學”、“天人合一”、“舍人合一”的美學理念出發,通過書院文化的藝術提煉,推廣九江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個性”、“綜合性”和“可塑性”等表達方式,為九江市公共空間設計提供方向。
關鍵詞:白鹿洞書院文化;九江公共空間設計;傳承
1 白鹿洞書院的歷史起源
江西是中國古代書院文化的發源地,而九江的白鹿洞書院則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是贛鄱文化中的一枚璀璨的明珠。胡適先生曾說過“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縱觀白鹿洞書院發展的歷史,既是一部江西贛鄱文化的發展史,又是一部中華文化發展史。在它發展時期涌現出的歷史人物和璀璨思想,使得白鹿洞書院成為江西贛鄱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標志著九江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成就。
白鹿洞書院翰墨留香、歷經千載,它坐落于九江廬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唐貞元年間,李渤與其兄在此隱居讀書,李渤因為閑時養一白鹿“自娛”,被人稱為“白鹿先生”,后出任江州刺史,為紀念其讀書的時光,在其建臺榭,后以白鹿名洞建學。南唐時期,在此辦“廬山國學”(白鹿國學),白鹿洞書院名聲大噪,學者爭相前往。北宋初年,宋太宗御賜《九經》等書于書院,受到官府的扶持,書院鼎盛發展。南宋淳熙六年,朱熹痛感白鹿洞書院的衰敗,修繕白鹿洞書院,重整辦學模式,并制定書院教規、聘請名師、招收學生,使得白鹿洞書院文化享譽海外。元代末年,在戰火中落敗。直至明清時期,才得以修繕維護,使教學活動延綿不絕,辦學不斷。
2 書院文化對九江市公共空間設計理念的影響
九江市共空間設計是為廣大市民服務的,既要滿足城市功能,又要展現城市形象的實體空間設計。從區域上講,內容包括商業空間、公園、廣場、市政設施空間等,它為居民的社會交往提供便利;從文化上講,城市公共空間是展示城市文化的一扇窗口,設計規劃必須建立在當地歷史文脈、地域文化、藝術審美和生活風俗等基礎上,否則,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將會千篇一律,成為缺乏人文藝術的城市復制品。那么,如何在九江或充滿商業氣息或充滿休閑氣息的公共空間中傳播展示潯城書院文化呢?
第一,傳播書院文化“儒家美學”氣息。朱熹是白鹿洞書院復興及享譽中外的最大貢獻者,朱熹崇儒家,重禮儀,創理學,把儒家思想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并使儒家思想成為白鹿洞書院文化的核心。“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矣”,儒家美學強調 “美”與“善”的和諧。所以,這對于現代九江市公共空間設計來說,應該通過和諧的景觀造景手法來規范公共空間設計,“和諧”手法既表現在造型藝術的傳承之美上,又表現在人機功能的合理舒適上,一切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都必須兼顧“形式”和“功能”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第二,傳播書院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白鹿洞書院的選址位于廬山五老峰的南麓,地形如同一個四面環繞的盆地,并受到中國古典造園手法的影響,整體采用白墻灰瓦的清雅淡泊風格,整體設計在空間與自然環境的利用上,三山夾岸,一水中通,十分注意“天人合一”和“因地制宜”的手法,規范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共生,書院整體山林環合,建筑、自然、植物皆成佳景。在九江市公共空間設計中,需要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城市公共設計妥善融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
第三,傳播書院文化中“舍人合一”的精神。書院文化具有名士大夫“雅文化”的特征,書院空間的營造,是為了崇“德”,也就是為陶冶情操而設。同時,書院建筑和小品的取名題額,必以寓意于物,被賦予文人雅士的志向、追求、戒勉和情趣,以達到景觀與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如朱熹書寫的“枕流”石刻,就是一種寓意追求的展示,以石為枕,以水為帳,象征著源遠流長。在九江現代公共空間設計中,因為缺乏民族特色的審美作為指導,往往使建筑或者景觀小品的設計缺乏本土形象特色和環境特征,張冠李戴,令使用者往往迷茫其內涵,導致文化內涵的缺乏,精神功能的蒼白,不利于九江市居民的精神文化建設。
3 書院文化在九江市公共空間中的可推廣形式
第一,個性的表達,在公共空間水景設計中的推廣應用。九江市公共空間設計中,應該結合九江市的環境特色和空間特征進行分析,并利用書院文化的美學特征,從空間中的景觀小品、地面鋪裝、空間雕塑等方面進行展示,通過題材、色彩、材質、體量和尺度等方面的設計創新,傳承美學,展現設計的功能性、裝飾性和社會性要求,尋求設計中“善”和“美”的平衡點。
第二,綜合性的表達,在公共空間景觀小品中的推廣應用。書院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它的表達形式是多元化和綜合性的涵蓋,對九江市公共空間起到提升的作用。無論是用地域文化理念設計空間、水景、綠化、照明、公共設施和藝術雕塑,還是利用九江本土材料,如竹、藤等綠色環保材料展現本土特色,都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表現。同時,也為九江市公共設計增加個性和活力,體現公共空間的地域性和可識別性。
第三,可塑性表達,在公共空間植物綠化中的推廣應用。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鄉土植物,九江的特色植物以樟樹、玉蘭、桂花、荷花、杜鵑等為主,使用鄉土植物可以保證植物的存活率和后期維護費用,節約成本,生態環保,并體現地域特征。同時,因為植物的可塑性,可利用修剪栽培的特點,在綠化中融入書院文化的符號(圖形、圖案等),以達到公共空間地域文化設計的目的。
4 結語
在21世紀的今天,書院文化作為九江城市文化的核心之一,深深影響著潯城人民的審美視野,帶動著城市的文化發展。特別這幾年,習總書記“中國夢”帶動下“江西夢”的提出,使得潯城空間的發展更需要江西傳統文化的大力支撐。對九江市而言,除了用最新科技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外,運用贛鄱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需求也極其重要。只有展現地域文化,尊重地域審美,才能更好地為當地居民服務,增加他們的歸宿感,體現“以人為本”,使空間設計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
參考文獻:
[1] 肖永明,鄭明星.禮俗融會的書院文化空間[J].民俗研究,2015(04).
[2] 趙凌宇.中國民俗文化與當代城市公共空間設計[J].天中學刊,2015(08).
[3] 王偉.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及現代設計[J].山西建筑,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