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玥
摘 要:本文從創造力的基本概念入手,對中國人為何缺乏創造力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最后提出了培養中國人創造力的幾點策略,期望能從創新教育模式著手,以提高創商為目標,在全社會形成創新文化,為國家培育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創造力;發散思維;創新文化
1 創造力的基本概念
“創造”一詞最初來源于希臘語。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而現在又出現了創商(CQ)的概念,就是指一個人的創造商數或稱能力智商。具體來講就是指一個人的思考能力,開放能力,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就是創造力。
2 對中國人為何缺乏創造力的詳析
著名學者李約瑟早在100多年前就疑惑:為什么中國的科技在唐宋時代就已領先西方,卻在明清時代落后下來。對此,人們一向認為這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響,或是小農經濟的局限。但我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思考后認為,中國人創造力不足更多是當今教學方法的僵化與知識運用的不足所造成,這主要有四大因素的作用。
2.1 扼殺因素一:思維標準化
思維標準化是扼殺中國人創新思維的首要因素。它突出表現為:思維功能固著、權威迷信、思維惰性。“填鴨式教學”、“應試教育”已經實行了幾十年,影響力幾代人。所謂的標準答案更是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扼殺了學生們問“為什么”的權利!其結果就是:學生的思維越來越趨同,想象力越來越枯萎,久而久之,學生們就會形成思維學上的“思維定式”。換言之,知識傳授的僵化是思維標準化的罪魁禍首。而沒了想象力與問題意識,哪里來的知識的更新與進步?西方教育與我們的根本不同在于:它從小學就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批判思維。正是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培養方法的差異,才會造成成年時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的不同!
2.2 扼殺因素二:知識無活力化
知識無活力化是中國人創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見樹不見林,學不致用”。具體地說,知識無活力泛指學生不能主動地、有效地將所學的知識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學以致用的愿望與實踐。而西方的教育多倡導發現式的學習、體驗式的學習,它可使學生立即看到自己學習的成果;而我們東方的教育多是灌輸式的學習,背誦式學習,它指望學生多年后才體會到自己的學習收獲,這其實是很可悲的。什么是學習的終極目標?是拿到一個好成績,還是將學過的知識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呢?答案顯而易見。其實,知識的活力化就是要有學習的覺悟——當你沒有覺悟時,你的學習永遠是被動的,而當你開始了覺悟,知識就會變得主動起來,也更早能實現其價值。所以,知識的學習應該使人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主動,而非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被動。
2.3 扼殺因素三:發散思維發展不足
發散思維發展不足是中國人創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心理學認為,聚合思維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十分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試圖形成對外界事物理解的種種模式,追求問題解決的唯一正確的答案;而發散思維則以形象思維為基礎,不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也不追求問題解決的唯一正確答案,它試圖就同一問題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換言之,聚合思維就是邏輯思維,就是演繹、歸納思維,而發散思維就是想象力,就是形象思維。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同步發展,才能使人既有知識基礎,又有創新能力。可惜在當今的教育制度中,聚合思維發展往往是以犧牲發散思維為代價的。換言之,一個人在入學后,隨著他邏輯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他的想象力也在日益下降。這種情況到了高中階段可謂達致登峰造極!它使得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怎么簡單怎么來,怎么省事怎么做,對世間萬物形成了大量的心理定式與功能固著。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其實,愛因斯坦的成功就在于他的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同步發展,互為補充,而非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中那樣相互排斥,互為沖突。
3 培養中國人創造力的策略分析
第一,創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創造力(creativity)。無論是科學發現,還是技術創新,或是人文思想突破,都是創造力的體現。創造力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三種創造性:創造性精神、創造性思維、創造性能力,我稱之為創造力“三要素”。
這三要素有如下含義:創造性精神是一種心態或稱心智模式(mindset),它是一種永不滿足于現狀,總想與眾不同的渴望。體現在創業上,創造性精神就是企業家精神。創造性思維不是通常的思考,而是一種超越現有框架的思考。創造性能力是指能把創新事干成的能力,包括把創造性思維轉換為創造性行動時必須應對的方法,比如面對失敗的能力,學習的能力,調整自己的能力等。
第二,由于我們熟悉和慣用的教育模式從根本上說不能培養創造性精神、創造性思維、創造性能力,培養具有創造力“三要素”的人才非先要改革教育,創新教育模式不可。比如,當我們的教育要激勵創造性精神時,我們就不應該打擊標新立異,而要鼓勵勇敢。當我們的教育要鼓勵創造性思維時,我們就不應該反對胡思亂想,而要鼓勵想象力,鼓勵批判性思考。當我們的教育要關注創造性能力時,就不應僅僅灌輸知識,而要注重能力培養。只有在自由、寬松和容忍的環境下,創造性精神才得以存活,創造性思維才得以生根,創造性能力才得以發展。
在我們正規人才培養過程都是有缺陷的,不管方法多么先進。那么,怎樣才能挖掘出具有“創新潛質的人才”呢?這時,我們就要跳出固定的思維框子,去關注與“培養”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發現”和“保護”那些不尋常的具有很高創商的人。比培養更重要的是培育,是創造環境讓杰出人才“冒”出來。當他們“冒”出來的時候,我們能夠去發現,去欣賞,去保護。善于去發現那些不符合已知標準但有創造力的人,給他們更多的成長空間,然他們盡量發揮其創造才能。
英國《自然》雜志網站在評論中國創新時指出:“中國大力驅動創新戰略,但反觀現實,存在巨大的差距,瓶頸到底在哪里?從根本上來說,創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種文化。” 如果說物質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文化力量就是靈魂。文化雖然不能直接改變什么,但能夠改變人,而人可以改變世界。如今,全國掀起了一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宣傳的熱潮。從政府層面是希望能把這種創新文化蔚然成風。而創新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標志:首先是社會創新的風氣濃郁,不僅人們談論創新,而且身體力行地踐行創新;二是創新的實體組織遍布,既相互激勵又互相競爭;三是人心所向,以創新為榮耀,從內心層面激發出創造力來。當人人內心都有一種創新的沖動,創新成為人們樸素的情愫和價值觀的時候,創新文化不僅形成了,而且是已步入高境界了。
4 結語
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必須要改革教育體制,創新教育模式。轉變教育觀念是最重要的:當我們的教育要激勵創造性精神時,我們就不應該打擊標新立異,而是要鼓勵勇敢;當我們教育鼓勵創造性思維時,我們就不應該反對胡思亂想,而是要鼓勵想象力、鼓勵批判性思考。當全社會形成了創新文化,我們國家的創新人才就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了!
參考文獻:
[1] 陳永佳.淺談當今中國人缺乏創造力[DB/OL] . 360doc個人圖書館,2010.
[2] 中國人為什么沒有創意:四大因素扼殺了中國人的創造力[DB/OL].中國品牌網,2010.